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個體人格是由「三個自我」構建的

個體人格是由「三個自我」構建的

之前在心學那個系列的文章裡面有提到過弗洛伊德的理論,當時還用了他的結構理論來說明人自身和社會的關係與矛盾,之後就有朋友問我,弗洛伊德的「三個自我」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創作了這個番外篇,用「三個自我」來講講自我認知和弗洛伊德的結構理論。

本我

本我的理解其實很簡單,他是人格結構的基礎,也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最基礎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本我由本能、慾望等組成,也包含了生理需求。這一種狀態本身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也是混亂的、無序的,它只求歡愉。所以這一塊結合之前提及的儒家心學主張,是能夠聯繫到一起的,就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事實上人性本我,人性最初只是一種原始力量遵循享樂原則

自我

自我是人格結構中心理的組成部分,脫胎於本我,他能中和本我與超我。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選擇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需求,如果享樂原則不合理,那自我就會中止這一種原則。而且在個人與世界的思想的碰撞中,也正是自我把自身與世界進行調節。弗洛伊德稱他為人格的執行者。

補充一句題外話,自我也正是儒家心學中「致良知」含義下的格物,也就是為善去惡的這一個過程。還有就是自我其實是歐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核心,是人認識自我的一個最重要的渠道,是各種心理學流派區分的標誌。

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理者,是最高標準,完美的理性。遵循的是完美原則,崇尚道德。超我主要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演化而來,他能抑制本我的衝動,監控自我是否正常,追求更高而更完美的境界,屬於本我的對立面。因為超我的存在,我們在違背了道德以後就會產生負罪感,這就是超我的作用。

了解了弗洛伊德的「三個自我」也可以理解結構主義心理學中對於人自身的一些認知,實際上他和中國的儒家學派在某些方面是不謀而合的,對於人性的理解,中西方其實有共通之處。

最後聯繫一下之前有關於儒家學說中善惡論的內容,可以對比的一起觀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造生活之美 的精彩文章:

心理認知是學習和讀懂世界的重要途徑
520花有花語訴說真情,你呢?

TAG:營造生活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