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

哲學是一個無比浩瀚的大殿堂,但因其艱深晦澀讓廣大哲學愛好者不知從何入手,為了方便學習交流,將一些哲學名詞及其釋義進行了一次整理,希望對哲學愛好者能夠有所幫助。

一,基本類

1、哲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適對哲學下的定義是: 「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一個比較可普遍適用的意義。」哲學用以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研究普遍的、根本的問題。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義,愛是什麼,善與惡,美與丑,幸福是什麼……。一切以思維概念為主體的問題都屬於哲學範疇。

2、形而上學

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學問,又稱「第一哲學」。它是人類理性對於事物終極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門學科。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包括:根本上有什麼存在?它是什麼樣的?形而上學家們試圖闡明人們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體及其性質、空間和時間、因果和可能性。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是本體論,即對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連的研究。另一個分支是宇宙論,即對本源、基本結構、本性、宇宙動力學的研究。

3、邏輯

邏輯來源於邏各斯概念,邏輯又稱理則、論理、推理、推論。也是一種以客觀規律作為依據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邏輯通常可分為三個部分:歸納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繹推理。

4、教父哲學

教父哲學大約發端於2世紀,終結於6世紀。當時在基督教會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學修養的信徒,借用希臘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在理論上論證和捍衛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對統一和完整的教義,由於他們對教會的貢獻,被教會尊為「教父」,即教會的父親。

5、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經院哲學仍然是奧古斯丁和新柏拉圖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時期,中期是經院哲學的繁榮時期,亞里士多德逐漸成為哲學的最大權威,晚期是被看作異端的唯名論盛行的時期,經院哲學式的理性主義從此一蹶不振。

6、辯證法

也譯作辯證術,是一種主張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論。用論證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見。它是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目的是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從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到蘇格拉底時代的辯證術,發展到黑格爾時代形成體系。

7、智者派

古希臘時期的一個學派,又稱詭辯派,由一群哲學和修辭學的教師組成,他們只為利益工作,最具影響力的是色雷斯的普羅泰戈拉。詭辯是一個用於欺騙別人的混淆或不合邏輯的論點,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

8、現象學

意為「顯現的東西」,認為每一表象都是對某物的表象,意識也總是相關於某物的意識;同時也主張「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

二,主義類

1、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來源於古希臘,犬儒學派學者主張的哲學思潮是精神至上,本意是指人不應被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禮節、慣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等習俗束縛,提倡對道德的無限追求,同時過著極簡樸而非物質的生活。

2、斯多葛主義

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思想流派,芝諾創立。斯多葛派學說以倫理學為重心,秉持泛神物質一元論,強調神、自然與人為一體,「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其理性滲透整個宇宙。個體小「我」必須依照自然而生活,愛人如己,融合於與整個大自然。

3、虛無主義

是懷疑論的延續,認為世界、生命的存在沒有客觀意義,否定一切價值。達達主義、解構主義、朋克這些運動都有虛無主義性質。

4、唯物主義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派生出來的。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5、唯心主義

主張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精神主導物質,物質因精神而生,物質是精神意識的產物。

6、存在主義

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是先驅,後來成為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保羅·薩特和作家卡繆是其代表人物。

7、解構主義

德里達創立的批評學派。德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

8、邏輯實證主義

又稱科學經驗主義,是以實證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哲學分支,奉行「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嚴謹態度。1920年組成維也納學派,發展出邏輯實證主義。

9、後現代主義

對前代、現存一切主流持質疑和反思態度,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範其主義。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是一種崇尚多元性差異性的思維方式。

三,「論」類

1、本體論

又稱存在論,是形而上學的基本分支,本體論主要探討存有本身,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

2、人性論

人之天性的理論,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性質或特徵,而不涉後天的,受環境影響的,因人而異的部分。 每一個正常人都具有人性。也就是說,具有人性的生物才是真正的人。

3、懷疑論

意指思考、探索、考慮或研究。對知識、事件、意見或信仰持疑問的態度,或懷疑一些理所當然的主張。要求所有論點都必須有充分的理據所支持,放棄在任何研究中下判斷。懷疑論者甚或會對自我感觀的真實性抱懷疑的態度,代表人物皮浪、修謨。

4、理型論

對於本體論與知識論的一種觀點,由柏拉圖提出。理型論認為,在人類感官能夠感受到事物的共相之上,存在著一種抽象的完美理型。柏拉圖認為,人類感官可見的事物,並不是真實,只是完美理型的一種投射。

5、二元論

是一種本體論觀點,由笛卡爾提出,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精神和物質這兩種不可缺少且相互獨立的元素組成,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的。

6、經驗論

是對知識來源的思考,經驗論者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後天經驗,人心本來是一塊白板,所有的知識都是由外界印在我們心中所留下的,都是由後天環境因素所決定。

7、理性論

理性論者強調先驗的觀點,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驗的觀念,我們憑著這些先驗的觀念去把握知識,一切知識的基礎就是理性直觀的知識。理性的有些知識是不用證明的,是不言而喻的。

8、方法論

西方重要的一個學習方法,對一個東西不認識的時候,可以把它拆開,分門別類,再一個一個地進行仔細分析,而且儘可能分析得更細,越細越好。分析完了以後,你再把它組合起來,那麼你對這個對象就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就能夠了解它的本質,它是怎麼構成的,它的來龍去脈及前因後果。

四,名詞篇

1、邏各斯——赫拉克利特

基本含義是言說、話語,據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規則、規律、邏輯等許多其他的含義。邏各斯還可以理解為萬物必須依據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則或必然 性規律。邏各斯不僅永恆存在著,而且「萬物都根據這個 邏各斯生成」。

2、努斯

譯為靈魂、精神、心靈,理性,具有自我超越性的。

3、實體

是有可區別性且內於其自身而獨立存在的某種事物。但它不需是物理存在。尤其是抽象和法律擬制也通常被視為實體。 實體可被看成是一包含有子集的集合。在哲學中,這種集合被稱為客體。 實體可被使用來指涉某個可能是人、動物、植物或真菌等不會思考的生命、無生命物體或信念等的事物。

4、客體

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觀存在並可觀察到的事物(如樹木、房屋,抽象的如物價、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5、共相

又譯為普遍性,是一哲學與佛學常用辭彙,但兩者意思不盡相同。在形而上學中,共相是指在個別物體中所擁有的共通特性。舉例來說:在房間中,存在兩張個別的綠色椅子,在這兩張椅子中,都存在共通的「椅子」特質,以及「綠色」的性質。各別的椅子,稱為殊相,而這兩個各別椅子中共通的特質,被稱為共相。

6、四因說——亞里士多德

一個事物有四種原因,即形式因、目的因、質料因和動力因,四種原因最後歸結為質料和形式。這四種原因就是解釋萬事萬物的根本大法,科學精神就體現在為事物尋求它的原因。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現象底下去發現它的本質。

7、先驗——康德

先天的經驗,在經驗之前,先於經驗獲得的知識。它通常與後驗知識相比較,後驗意指「在經驗之後」。這一區分來自於中世紀邏輯所區分的兩種論證,從原因到結果的論證稱為「先驗的」,而從結果到原因的論證稱為「後驗的」。先驗來自於先天,但高於先天。先天與先驗的關係,就如同書和內容的關係,先天是一個概念,先驗是知識。

8、二律背反——康德

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又稱二律背馳,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9、物自體——康德

又稱自在之物,是獨立於觀察的客體,是所有客體的總和,也就是這個經驗的世界,它的存在和連結只發生在表象里。康德對物自體的介紹如下:事實上,既然我們有理由把感官對象僅僅看做是現象,那麼我們就也由之而承認了作為這些現象的基礎的自在之物,雖然我們不知道自在之物是怎麼一回事而只是知道它的現象,也就是只知道我們的感官被這個不知道的什麼東西感染的方式。

10、唯物辯證法

又稱辨證上的唯物主義,不只哲學領域上同唯心主義及形而上學作切割,也同樣與機械性的古典唯物論做徹底的切割。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哲學形式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西哲學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中西哲學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