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你需要做對三件事!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你需要做對三件事!

適時、信任和自主,是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3個關鍵詞。

作者:曉菲



最近在研究「延遲滿足」這個課題,剛好在自己小朋友身上觀察到一個有趣的場景。

一天早上,吃完早飯,離上幼兒園還有一段時間。爸爸問:「我們現在看Wheels on the bus吧!」(這是孩子最近最愛的一部動畫片)。結果,小傢伙很淡定地回答爸爸說:「早上時間太緊張了,還是晚上再看吧!」

上面的場景,雖然算不上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延遲滿足,因為晚上看,仍然是看10分鐘,而不是更多。但是,作為一個4歲小朋友的答案,孩子的回答多少還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顯然,他在頭腦中經過了一個快速的決策判斷過程,覺得早上時間緊張,可能不見得能看滿10分鐘,而晚上時間寬裕,肯定能看上10分鐘。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你需要做對三件事!

我們都希望孩子具有延遲滿足能力,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氛圍或是養育方式更能夠培養孩子的這種延遲滿足能力呢?這裡有3個關鍵詞要分享給大家:適時、信任和自主

第一個關鍵詞,適時,指的是要適時滿足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即刻滿足孩子。比如孩子餓了,渴了開始哭鬧的時候,即使我們不能馬上把孩子抱起來,給孩子餵奶、喂水,至少也要先在言語上和孩子有互動,「哦,寶貝,媽媽聽到你哭了,你是餓了么/渴了么?」

在2歲前,給到孩子持續穩定即刻的滿足,會讓孩子形成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安全感,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反之,一個孩子在生命之初,就受到「延遲滿足」的對待,那麼他會認為生存所需都需要艱苦的「爭取」,而越是得不到,內心越想要。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未被滿足的慾望是最強大的。

第二個關鍵詞,信任。

2012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重新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他們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前面加了一個環節。研究人員,把孩子分成2組,並告訴他們要先完成一個美術創作,如果他們願意等待,會得到更好的蠟筆。結果,對其中一組孩子,研究人員兌現了承諾,而另一組,則和孩子說「抱歉,蠟筆沒有了」。在接下來的棉花糖實驗中,第一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第二組只有3分鐘,經歷了可信成人的孩子與經歷不可信成人的孩子,等待時間前者竟然是後者的4倍。

這樣的結果不難理解,只有相信會有第2顆棉花糖,等待才有意義。既然「之後」的獎勵也不一定會有,那還不如「現在馬上得到,管它是1顆棉花糖還是2顆棉花糖。」這個實驗結果提醒我們,信任,是孩子是否願意選擇延遲滿足的一個前提。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你需要做對三件事!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在商場里看到一樣玩具,特別想要,而我們覺得家裡的玩具已經很多了,於是和孩子說,「你看,今天媽媽錢帶的不夠,等下次帶上錢,咱們再買。」但我們內心非常清楚,並不會有「下一次」了。又或者,我們和孩子說:「等你過生日的時候就給你買!」可是,真到孩子過生日,父母可能早就忘了曾經的承諾。這樣的事情發生幾次,孩子就變得不再相信大人,進而不再信任環境。所以,切勿輕易和孩子做出承諾或者是哄騙孩子,這都會損害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第三個關鍵詞,自主。

加拿大研究人員在197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

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干擾了自控能力,妨礙了孩子展現出延遲滿足的能力。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避免成為一個「控制型」的父母。比如,代替孩子來做出「延遲滿足」的決定,而是要支持孩子自己做選擇,自己做決定,從而鼓勵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當然,對於小孩子來說,面對誘惑,卻要延遲滿足,並不容易,這其中有一些經過研究驗證的有效的策略。從小就把這些策略教給孩子,會讓他們受益一生。下周,我們就來談談,能夠表現出延遲滿足能力的三大策略。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你需要做對三件事!

作者簡介:「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作者,4歲孩子的媽媽,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專註親子溝通、父母遊戲力、兒童學習力。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