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場大戰葬送了清朝?最能打的綠營和最後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滅

三場大戰葬送了清朝?最能打的綠營和最後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滅

毫無疑問,清朝的建立,是靠強大的武力。

前期,滿族、漢族、蒙古族的八旗軍隊,幾乎成為東北亞最強的武裝力量。不僅能在戰場上屢次擊敗南方的明朝,對鴨綠江對岸的李氏王國同樣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甚至在後來與沙俄支持的西蒙古等作戰時也佔據上風。雖然,清廷入主中原之後,八旗兵逐漸衰落,但是綠營的興起,延續了清廷的悍武之風。也正是依靠綠營軍的力量,雍正、乾隆兩朝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但是到了嘉慶朝,綠營也變得腐朽不堪,團練這種民間武裝逐漸成為清廷依靠的軍事力量。尤其到了咸豐朝時,對抗太平天國的就基本是這類地方團練武裝,包括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這樣幾個大枝頭。此後,這些武裝不僅成為清廷倚重的武裝力量,更成為中國近代軍閥的雛形。其實,縱觀整個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清廷還是有三支部隊有些作戰能力的,但是僅僅用了三次戰役,這支近20萬人的部隊,就灰飛煙滅。

第一戰就是太平天國兩破「江南、江北」大營。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攻破南京更名為天京並在此建都之後。清廷就在天京天京城東建立建立了江南大營,大本營駐在孝陵衛附近。統帥是從廣西一路追擊太平軍到江南的欽差大臣向榮,主力則是抽調各地的綠營兵,號稱擁有十萬大軍,實際兵力在五六萬左右。這支清軍幾乎就貼著天京城修築了130多個獨立營壘,駐守重兵,裝備槍炮火藥,並挖了100多里長的深壕,將天京圍困得水泄不通。在江南大營建立不久之後,由欽差大臣琦善擔任主帥的江北大營也在揚州仙女廟成立。這支兵力約兩三萬人的清軍,據說有60%的人都是滿族。可以說,這兩支部隊成為當時咸豐帝能夠控制的兩支機動兵力中的一支,另一支為曾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建立之後,對天京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一度讓天京城的各種補給都變得極為困難。經過多年精心策劃,1856年,太平天國一舉攻克江南、江北大營,清軍遭到了慘重打擊。之後,清軍雖然很快重建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軍力也達到了近20萬,但是僅僅兩年之後再度被太平軍攻破。近20萬八旗、綠營就此灰飛煙滅。

第二次就是大沽口、八里橋之戰。作為京城的門戶,天津是拱衛都城的重要屏障。1858年,清廷在第一次大沽口炮戰的經驗教訓之後,由蒙古王爺曾格林沁帶領2.5萬大軍駐防大沽口,並建立了「威、鎮、海、門、高」五座炮台。在1859年也曾取得了所謂的「白河口大捷」。但是,當1860年,英法聯軍繞道對大沽口炮台發起攻擊之時,2000多蒙古騎兵在洋槍洋炮的轟擊下,幾乎全軍覆沒。接著,曾格林沁向蒙古草原發出了集結令,哲里木盟馬隊1000,卓索圖盟馬隊2000,昭烏達盟馬隊1000,察哈爾騎兵5000,陸續趕到京城東部。此時,除了曾格林沁的近萬馬隊(還有近萬名步兵)之外,還有副都統勝保率京營5000人,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4000人,共3萬餘人,駐守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結果,僅僅用了5個小時,3萬大軍幾乎全局覆沒。可以說,曾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以及京城的御林軍在此一戰幾乎消耗殆盡。

第三次就是高樓寨之戰。清廷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之後,曾格林沁來到了鎮壓捻軍的戰場。作為清廷最後倚重的戰將,曾格林沁再次把蒙古最後的騎兵進行了集結,並可以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曾格林沁和蒙古騎兵的悍勇,讓清軍在初期取得了極大的優勢,甚至攻破捻軍根據地雉河集,俘獲了捻軍首領沃王張樂行。此後,曾格林沁憑藉近萬人的蒙古騎兵轉戰多省,與捻軍作戰。不過,當捻軍與太平天國賴文光、陳得才部會合後,重整了部隊和士氣。於是在高樓寨設伏,全殲了這支蒙古騎兵,曾格林沁也被捻軍小將張皮綆斬殺。此戰之後,清廷最後的機動部隊蕩然無存。清廷鎮壓捻軍的任務,交給了李鴻章的淮軍。

可以說,這場大戰之後,將清廷最後的一點屬於自己的家底也敗光了。從此之後,不僅清廷再無機動兵力,更沒有一支稍微有點戰鬥力的部隊,軍事大權交給了那些在握有重兵的地方督撫。可以幻想一下,如果這三支軍隊還在,未來的湘、淮兩軍還能成為清廷後期最倚重的力量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參謀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擁有第二大地盤的東吳:為何國家貧弱軍隊戰鬥力最差?
馬來西亞米格-29不給力 要購買中國研製的梟龍戰機?

TAG:老參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