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間破爛工作室,兩個執拗的天才,一段相殺的友誼

兩間破爛工作室,兩個執拗的天才,一段相殺的友誼

他們共同見證了 20 世紀藝術運動的風起雲湧

他們有著近 30 年的友誼,一度形影不離,但最終卻互嗆狠話,不歡而散。

他們的工作室凌亂不堪,甚至難以下腳,但在創作上,他們碩果累累,作品更是閃耀至今。

此二人便是,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與盧西安·弗洛伊德( Lucian Freud )。

二人在倫敦街頭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整個歐洲一片狼藉;現代主義藝術正蓬勃發展,新舊觀念產生激烈碰撞。

這一年,36 歲的培根與 23 歲的弗洛伊德相識於英國倫敦。也許是因為祖輩上的相似——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後人;弗洛伊德則是精神分析學派始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二人第一次見面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自此之後,他們幾乎天天見面,並常在倫敦蘇荷區的一家酒吧討論藝術。

《自畫像》 培根 作品

《自畫像》 弗洛伊德 作品

偶爾,他們會為對方創作肖像畫。

從弗洛伊德創作於 1956 年的作品《培根像》來看,培根顯然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雖然坐著當模特,卻一直在抱怨,最後甚至徹底放棄,所以弗洛伊德的這幅畫最終沒能完成。

與弗洛伊德的創作方式不同,培根並不需要實際的模特。

1964 年的一天,當弗洛伊德像往常一樣來到培根的工作室,自己的畫像已經在畫架上,即將完成。畫里的弗洛伊德有著大頭針一樣的眼睛和寬大厚實的下巴,完全不像本人。不過,這就是培根眼中精神性的弗洛伊德。

《培根像》 弗洛伊德 作品 1956 年

《弗洛伊德像》 培根 作品 1964 年

感情上,二人都有著旺盛的精力,留給世人充分的八卦空間。

弗洛伊德長相俊俏,風度翩翩,擁有無數情人;培根則不同,他與其同性戀人是充滿性暴力的感情。

對於培根的「苦難」,弗洛伊德始終無法理解,他不明白為什麼培根每天心甘情願的在挨打和被暴力中度過,這讓培根覺得弗洛伊德無法理解他,甚至譏笑他只是一個「天真少年」。

60 年代初,喬治·戴爾( George Dyer )走進培根的生命中,並成為他最重要的愛人。在他們相處的 10 年裡,戴爾成了培根最偉大的繆斯,他出現在培根的許多畫作中。也是在這個時期,弗洛伊德通過培根與戴爾漸漸熟絡,他也曾畫過這個有些脆弱的男人。比較來說,二人的風格相去甚遠,一幅強烈扭曲,一幅則是平靜鬆弛,但他們都是真實的戴爾。

《喬治·戴爾像》局部 弗洛伊德 作品

《喬治·戴爾像》 培根 作品

從戴爾的繪畫中可以看出,培根和弗洛伊德對肖像畫有著不同的認識。

培根認為傳統的面部肖像幾乎無法表現出動態,更談不上體現心理活動的豐富。它們無法傳達出人類對於死亡的認知、對徒勞的擔憂以及對近代歷史這場夢魘的恐懼,而這些恰又都是培根所認為現代背景下最為重要的根本和真實。

弗洛伊德的繪畫則是建立在素描功底上,但在培根的影響下,他漸漸放棄了以往的工作方式,「我想,培根自由的畫法確實促使我變得更加大膽了。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在線描而不是繪畫時就會非常惱火。於是從那以後,很多年來我再也沒有畫過素描。」

這種方式雖然激進,卻啟發了他不過分專註於眼前人物和氣場的描摹,從而通過一些模糊化的處理和主觀情感的添加,使畫作更具有人性的洞察力。

培根 作品

弗洛伊德 作品

二人繪畫語言上的迥異,或許源自不同的成長環境,同時,這樣的差異也為彼此的友誼埋下了隱患。

培根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嚴格而暴戾。作為家庭的「異端」,患有嚴重慢性哮喘的培根,16 歲便被趕出了家門;弗洛伊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機智熱情,在母親的寵愛下,他既溫柔體貼,又無法無天。

1971 年 10 月,巴黎大皇宮為培根舉辦大型回顧展,這是他藝術家生涯的巨大成就。培根是第二位享此殊榮的在世藝術家,前一位是他的偶像畢加索。但就在展覽開幕前的兩天,戴爾因藥物過量死在了酒店中。這件事深深地困擾糾纏著培根,不久,他與弗洛伊德在一次爭吵後不歡而散,最終徹底決裂。

後來,培根公開說:「我其實並不是很喜歡弗洛伊德,只不過他老是不停地給我打電話罷了...」

弗洛伊德回應,「當我的作品開始一步步走向成功時,培根就變得刻薄又惡毒了,」他說,「他真正介意的是我作品的價格開始一路攀高。有時會突然轉過頭來對我說:『當然了,你現在多有錢。』這種感覺很奇怪。」

培根的工作室

弗洛伊德的工作室

友誼雖已終結,但二人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卻不容忽視。在混亂的 20 世紀,培根與弗洛伊德的作品共同顯示了一種反理想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對他們那個真實時代的自然回應。

或許他們唯一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為自己打造一間可以作畫的聖所,就像弗洛伊德逝世前說的:

「這是每天起床的唯一目的:去畫畫,去創造美好的事物,去創造比昨天更好的事物,不放棄,與人競爭,並且雄心壯志。」

關於盧西恩·佛洛伊德(1922年—2011年)

著名心理學家西蒙·佛洛伊德的孫子。和所有的維也納人一樣,他與生俱來的懷疑、孤獨和好奇精神常常使自己不安,對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種特殊的知覺能力。1933年他移居英國並成為畫家後,這種知覺能力也就被帶入畫面,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誌。2011年7月20日,這位藝術家因病在倫敦去世,享年88歲。

弗朗西斯·培根

20世紀40年代以來不列顛群島一位風格怪誕的畫家。他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態的人物為主題,描繪一些令人厭惡的形象。但這些怪誕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災難,他故意把人的醜陋面貌和痛苦掙扎的表情強調出來。還經常在照片、畫報、印刷品等著名畫作上進行再加工,創作出僅反映自己的內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美術生和文化生的區別,簡直太形象了!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觸碰於可能的形狀》楊勁松新作展在白盒子藝術館開幕!
畢加索一生最嫉妒的男人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