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玩物不喪志!
全文字數: 1161
閱讀時間:6分鐘
坐穩了沒?要開車了哦
「又在玩,你看看你,都快上小學了,還那麼貪玩!」
「每天都和小朋友玩玩玩,在幼兒園裡還沒玩膩嗎?」
「別的小朋友都在用功呢,就你還玩!」
這之類的話語,經常會被家長用在看到學齡前兒童在玩耍的時候。自古以來,我國就流傳著「玩物喪志」的說法,到如今也仍有不少的家長秉持著這樣的觀念。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不希望其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乎有著更嚴格的要求,以防止「玩物喪志」。那到底學齡前兒童該不該玩呢?
遊戲對學齡前兒童的意義
學齡前兒童為什麼需要「玩」?
遊戲絕不僅僅是學齡前兒童用來打發時間而做的事情,相反,它對兒童的社會性、認知和體能發展均有幫助。
1、認知方面:腦的發育完善持續數年,成年後腦的結構和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腦的早期發育,而遊戲有益於幼兒腦力的開發,它可以促進兒童感知覺、思維能力、記憶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逐步形成與發展。
2、同伴方面:兒童在學齡前期開始從同伴之間的友誼中發現快樂。他們與同伴的關係就更多建立在對陪伴、玩耍和娛樂的需求上。不過縱觀整個學前階段,玩耍始終是友誼的一個重要部分,當然也是學齡前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
3、社會方面: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他們的變化是飛速的,並且是有規律的。其間,以社交發展最為明顯。他們通過各種活動來增加許多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機會,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需求。
學齡前兒童該如何「玩」?
兒童在獨自或與同伴玩耍的過程中,應在保證其安全的情況下,使娛樂遊戲內容形式多樣化,多留一些自己的空間給他們。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兒童遊戲方式:
1、手動遊戲
兒童操控物體以生成或建造某物,如兒童用積木建造一幢房子或完成一幅拼圖。能給兒童提供了練習體能和認知技能以及精細肌肉動作的機會,能在不斷重複探索中尋到其中規律和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
2、旁觀遊戲
兒童在遊戲時,不一定都要是以主動的形式進行。就算是僅僅在旁邊看他人玩耍,自己並不參與,他們也可獲得解決有關問題的經驗。
3、合作遊戲
多個兒童在一塊玩耍時,通過共同分享或轉借玩具和工具等互動,也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假裝遊戲中,兒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夠「聯繫」那些作為他們特定文化內容的活動,並且擴展他們對世界如何運轉的認識。
總而言之,遊戲和工作一樣,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持續的激情。成人用工作改變人生,而孩子用遊戲改變和完善自己。在遊戲中,孩子通過操控遊戲材料來解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和衝突,以此來學會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增強控制感,學習新的社會技能。
家長們不用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學齡前兒童是需要玩的!學齡前兒童玩物不喪志!
參考文獻:
1.樊芯華,張琬,劉靜.遊戲對學齡前兒童腦力開發的影響[J].2010(17):48-49.
2.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早期教育[M]. 北京出版社 , 林崇德, 1982
3.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END-
編/高子昊
審/方瑜雯
GIF


TAG:ZSTUP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