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糧食銀行+」模式:讓農民種糧賣糧更安心

「糧食銀行+」模式:讓農民種糧賣糧更安心

儘管沒有了「托市」收購,遼寧省昌圖縣曲家鎮雙贏農機合作社的劉濤今年也不用擔心自己家的玉米賣不上好價錢。他和合作社成員與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糧貿易曲家糧庫簽署了「糧食銀行」合同,還在手機上裝了定製的「糧圈兒」App,查看實時糧價和存糧價值。

「收糧之後沒落地就直接拉進中糧儲備庫,以往6%的糧食損耗降低至接近零,每畝地還可以節省30元的運費,這都是實打實的收益。我還通過App隨時關注糧食價格,尋找合適機會點價銷售,爭取賣個更好的價錢。」劉濤說。

劉濤所說的途徑,就是中糧推行的「糧食銀行+」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功能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農糧企業,中糧自2016年起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糧食主產區搭建起「糧食銀行+」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助力鄉村振興,服務國家糧食安全。2017年,中糧「糧食銀行+」模式涉地面積598萬畝,惠及約41萬戶農民,帶動農民增收5949萬元。

糧食存銀行 賣糧不用慌

中糧依託自身在糧食主產區的糧庫資源,在保障農民糧食所有權的前提下,為農民提供包括烘乾、倉儲、分批次結算、資金支持等在內的一系列綜合服務,同時企業可以獲得糧食經營權,這就是「糧食銀行」模式。

中糧貿易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介紹,農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結算,既減少了擔保、搬倒、霉變的風險和費用,又分享了市場價格波動的機會,可以使農民將糧食賣到理論上的最高價格,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保障了糧食的品質和安全。在獲得儲糧、售糧保障後,有利於農民擴大種植規模,促進地方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規模化進程。

在「糧食銀行」的基礎上,中糧將自己的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對接到「糧食銀行」上,與第三方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擴展出「糧食銀行+」生態圈。

「中糧梳理了農戶從種植到收穫、再到銷售的整個農業投入到產出的業務鏈條,攜手化肥生產企業、種子公司、農機合作社、銀行、擔保公司等社會合作夥伴,共同提供對農服務。」陳濤說,以「+訂單農業」為例,中糧根據下游市場對上游農業生產提出品種、品質需求,選擇最佳適宜區域,由當地村屯農業生產的帶頭人牽頭成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其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當地農民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

2017年,中糧在黑吉遼地區訂單農業涉地面積約102萬畝,同時聯合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為規模種植農戶提供「保險+期貨+訂單農業」服務,降低農戶種植風險。

把服務做到農民心坎上

在推廣「糧食銀行+」模式過程中,中糧與農業合作社、農民建立起合作,因地制宜定製「糧食銀行+」的組合方式。

「每個客戶、每個區域都不一樣,我們要了解農民需求,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農民實際的需求和市場的趨勢,進行針對性的深度調研,把服務做到農民心坎上。」陳濤說,比如在吉林三岔河庫、蔡家庫,農民更需要農資和農機服務;在遼寧公司,農民對貸款的需求呼聲更高;在內蒙古,訂單農業連片種植業務開展得更快。

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雙連表示:「在這種實踐中,中糧改變了過去坐在家裡收糧當『坐商』的模式,從傳統農貿企業轉變為新型生產服務經營主體,服務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專家指出,「糧食銀行+」的惠農大平台,不僅切實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實現了政府多年倡導的「糧食不落地」精神,更推進了農村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參考。

「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創新農業產業化模式,提升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生產與現代化大市場的結合,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帶動農民增收。這個過程要依靠大型國企來引領,用新型的經濟組織和經濟業態來推動,真正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趙雙連說。

(本報記者 李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西藏工布江達縣啟動旅遊季組圖
亞馬遜市值首次超過谷歌母公司 距萬億美元不遠了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