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熱河行宮記·皇帝本紀

熱河行宮記·皇帝本紀

八歲登基,十四歲擒鰲拜,二十一歲平三藩,三十歲收台灣,三十六歲逐沙俄。自此,勞頓前半生的康熙皇帝將目光瞄準了東擴野心日盛的蒙古准格爾部大汗葛爾丹。

但身處塞外的蒙古天干氣躁路途遠,如何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就成了一個問題。於是乎,修一座行宮被提上日程,也就是今天我們文中所說的熱河行宮,現今稱承德避暑山莊,當地人稱離宮。

趁著人山人海的端午假期還未到來,溜一趟熱河行宮,重溫這位經文緯武、聖學高深的皇帝的印記。

避暑山莊·康熙

順著青石板鋪砌的台階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宮殿,形狀上和故宮並無二致,但體積上小了甚許。流檐翹腳,硃紅色牆面,金黃色琉璃瓦房頂,雕花金絲楠木窗欞,處處透露著皇室的尊貴與莊嚴,在清晨斑駁日光的照射下,交雜著松樹的疏影,幽深而寂寥。

殿內的布置幾乎和故宮的正大光明殿一模一樣,象徵黃權的龍椅位於高台之上,覆蓋著明黃色綉緞套;寶座兩邊豎有高高的屏風,屏風上雕刻著各種龍形圖案;四根紅色大柱子佇立其中,給人一種正義凜然的既視感。如果要說哪兒有區別,可能就是這塊懸在龍椅上面的「淡泊敬誠」鎏金大匾,「淡泊敬誠」四個字取自諸葛亮《誡子書》「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殿由此得名「淡泊敬誠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接待外使政要的地方。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年中,共計來過避暑山莊43次,除了消熱納涼,避暑山莊更重要的作用在於操練軍隊威懾邊境,及接見蒙古部落王爺維護民族統一。康熙中後期兩次御駕親征(康熙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噶爾丹最終被剿滅,邊境統一戰爭全部完成;經濟上,輕徭薄賦,安息養民,並積極與歐洲諸國進行貿易往來實現資產增值;文化上,尊儒右文,舉辦博學鴻儒科,西學在民間自由傳播,社會一派祥和安定的氣氛。

但所謂盛世之下藏隱憂,隨著康熙帝漸入知命年,奪嫡之爭愈演愈烈,從最初兄弟間結黨營私的明爭暗鬥,進而演變到逼宮退位。而康熙帝何其睿智,早已識破「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的隱患。

早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之前,康熙帝就已對太子種下軟弱無能、不仁不孝的印象,只是礙於孝庄太后臨終叮嚀和與其母親赫舍里的深厚感情勉力維持。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視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就在避暑山莊的冷香亭外,康熙帝瞥見了太子和康熙妃子鄭春華的醜事,並疑心太子要謀逆弒君。與此同時,多年來苦心經營奪嫡夢的大阿哥胤禔抓住機會,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致使康熙下定決心廢黜太子。

太子被廢之後,暫時虛空的儲君之位猶如魔戒,吸引大爺黨、三爺黨、八爺黨、四爺黨蠢蠢欲動,諸子間勢同水火。為了平衡局面,又因為胤礽被廢后行為瘋癲讓康熙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乎,在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

但此後子太子性情大變,一改過去的溫柔敦厚,對參與奪嫡的各阿哥及朋黨嚴厲打擊,對阻礙自己的仕途的人極盡陰謀,對一幫忠臣的勸諫一言不納。面對近在咫尺的皇位,太子在急不可耐的心境中展露了利令智昏的一面,暗自招兵,意欲發動陳橋兵變逼康熙退位。得知內情的康熙怒不可遏,終於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再次廢黜太子,並於在位期間不再立儲。

斑駁的日光中,當年康熙帝第一次決議廢太子的宮殿依然寂寂存在,硃紅色的牆面已不再鮮艷,明顯有被風沙剝離的痕迹。幾顆松柏影在身後,因為年代久遠顯得不那麼蒼翠,抬頭望天,一層層枯黃就在眼前,忽明忽暗之中,歷史像夢一樣光怪陸離。

三百年前的今天,在這裡,「千古一帝」會見外藩、獨斷乾坤,開創了康乾盛世,也在瀟瀟夜雨中感受了高處不勝寒的孤單與身在皇家的薄情……

避暑山莊·雍正

就整個避暑山莊而言,幾乎沒有雍正的痕迹。偶有的一次也只是在瓷器展展館中,看到一個大碗的標籤上寫到雍正,意思為在雍正朝期間製作。但作為康乾盛世的中流砥柱,亦或為大清朝最勤勉的皇帝,還是有許多說道之處。

在太子二度被廢之後,太子之位一直懸空,直到康熙帝臨終,重臣隆科多受命託孤,在康熙駕崩後,向覬覦帝位的阿哥們宣布:傳位四阿哥。

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在幾十年的奪嫡鬥爭中,四阿哥與十三阿哥胤詳依附太子,看似從來沒將皇位放在心上,但實際上,在太子二度被廢之後,四阿哥與其府邸以鄔思道為代表的智囊團以開始積極經營奪嫡,而其隱而不露、行事獨斷的作風又正中康熙下懷。康熙後期,眼看吏治敗壞,世風日下,卻因為精力不濟難以著手,在次背景下,擇一堅固可托之人成了康熙的心愿。四阿哥胤禛刻薄寡恩、行事嚴厲,政績出色,得到康熙認可;另外,白衣相士方苞有言道:「看皇孫。有一個好皇孫,至少可保大清三代太平江山!」此語一出,幼年弘曆的聰慧讓康熙堅定了對四阿哥的選擇。

臨危受命,四阿哥的江山並不穩固,內有八爺黨掣肘、皇子爭儲,外有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一番皇恩浩蕩式的嘉獎後,其當年府邸家奴年羹堯以巧妙戰術,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暫時堵住朝廷眾王爺的悠悠之口;而在八爺黨發起的「八旗議政」中,雍正巧舌如簧,輔以兵諫,徹底將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與此同時,這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實行耗羨歸公、攤丁入畝,建立養廉銀制度,改土歸流加強統一。數十年如一日,雍正堅持每天凌晨3、4點起床,每日批閱奏章5、60個,大力清除康熙後期的各種積弊,最終將自己累死在了皇帝寶座上,在位十三年卻沒有去過一次避暑山莊。

普寧寺·乾隆

作為康熙皇帝欽點的接班人,又遇上雍正嫡子弘時被削宗籍的大好機會,乾隆的繼位本就沒有多少懸念。對聖祖爺的敬畏之情,及在位時間較長(乾隆實際在位64年),乾隆總計到過避暑山莊48次,於大殿中、亭榭間、花草中,處處可見乾隆的痕迹,或題名,或賦詩,或作畫……但主要工作和康熙爺較為相似,如處理政務、接見外藩等,便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避暑山莊外圍寺廟普寧寺與乾隆的淵源。

普寧寺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漢藏結合寺廟,普寧二字寓意普天之下和平安定。寺廟主色調為紅、黃,彰顯著皇家的貴氣與佛法的宏大,其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徵;後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融為一體。

走進普寧寺,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大肚彌勒佛。其背面則是三座巨石碑雕,分別記載了興建普寧寺的原委、清政府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說:「天下大合,乃大勢所趨。你准格爾本就是我蒙古族類,為何要私下外叛?數度作梗,荼毒百姓?皇天輔助有德之人,即使有人想推翻,但必定不可得逞;皇天要覆滅之人,即便有人追隨,也必不可久遠。你們本就罪孽深重,上蒼自然不會給你們留有活路。今天我能快速誅滅你們,實乃皇天佑我大清江山,並非我人力所為。」從中可以窺見,由於平定兩次叛亂死傷過多,乾隆為了良心所安,將其罪過歸因於叛亂者的失德,才導致遭到上蒼覆滅的懲罰,並非他個人原因。

跟隨人流亦步亦趨,處處可見燒香磕頭的虔誠拜佛者,及遠道而來的求籤解卦者。空氣中氤氳著香灰的味道,一尊尊大佛佇立眼前,人來人往之間轉經筒的聲音從未停息,由遠至近,由近至遠,那遙遠誦經聲已浸入心脾。人身在其中,一種對佛法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鑒於本人尚未通讀乾隆史記,因此此篇只根據普寧寺碑文做簡單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洽洽糖 的精彩文章:

TAG:洽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