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菲利普·羅斯:我們對他人做過最糟糕的事

菲利普·羅斯:我們對他人做過最糟糕的事

《紐約時報》報道,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羅斯於當地時間5月22日去世,享年85歲。《紐約時報》稱,他的一位親密友人朱迪·思瑟曼(Judith Thurman)證實了這一消息。

1933年,菲利普·羅斯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學位學習,專事寫作。出版了兩部小說集後,終於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

菲利普·羅斯在文壇叱吒了半個世紀,總共發表了28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美國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動》《薩巴斯劇院》《人性的污穢》《閱讀自己和他人》。曾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福克納小說獎、普利策文學獎等重要獎項,也連續多年成為諾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之一。

菲利普·羅斯作品摘句:

做個普通人,做個可以看透生活和真假,不拿謊話取悅自己的人。

我們對他人做過最糟糕的事,就是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去預測他人的內心想法和目的。

還沒有成其為歷史的歷史,鐘錶正在一分一秒勾銷的歷史,隨著我的筆不斷擴散的、一次增長一分鐘的歷史,未來將比我們更能把握的歷史。

任何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是很難相處的。

生活無意義的意義——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千萬個細微的印象真實地記錄在案。感覺的充實、無所不包、豐富(超級豐富)生活的細節,這便是狂想曲。他們死了,深埋於川流不息的意外中,日復一日,分分秒秒,他們便是自己超級豐富中的細節。

這種難以忍受的孤獨最糟糕之處是,你還不得不忍受——要麼忍受,要麼完蛋。

「其實理解別人,根本不是生活的重心,誤解別人才是生活的重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誤解別人,然後再重新思考,再繼續誤解對方」

人們生來就不會應付生活中的逆境,更別說應付不可能的事情。但誰又生來就會對付將要發生的不可能的事情?誰生來就會對付不可理喻的悲劇和苦難?誰也不會。人們毫無準備時悲劇往往降臨,這就是每個人的悲劇。

一個人難道有時就不能像欣然接受快樂、激情和冒險那樣欣然接受責任嗎?生命中就不能有一個以責任為快樂,而不是以快樂為責任的時刻嗎?

無論你知道多少,無論你想了多少,無論你策劃、你密謀、你計划了多少,你在性關係關係上都沒能佔有優勢。這是一次異常冒險的遊戲。一個男人如果不曾冒險涉足性行為,那麼他一生中就少掉了三分之二的問題。正是性弄亂了我們本來正常有序的生活。

我還記得以前的紐約,那時如果有人走在百老匯街上自言自語,那他一定是個瘋子。近十年來這個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大家在突然間都變得滔滔不絕起來——有這麼多話要說嗎,有那麼多緊急的事情嗎,就不能等到彼此見面再說嗎?然而應該是人類巨大的孤獨感造就了這種渴望被傾聽的強烈願望,而且即使被別人偷聽去也在所不辭。

伴隨所有這些讓人愈加孤獨的失去,一切的消失,每個人都走掉,我也被層層剝落,成為一個日漸衰老,所有的能力只為著單一的、始終不渝的目標的人,一個不管是否喜歡都只在字裡行間尋求慰藉的人。

我與所有的時代怪人為伍,我們相信從工業化剛剛起步的年代開始,機械就成為了生活之敵。然而我還是忍不住要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在他生命中只有一半的清醒時間裡還要對著部手機喋喋不休也算是在過人的日子。不,這個傻玩意對提升公眾的思想水平根本毫無益處。

我反對你那樣做是因為你墜入了愛河。人類唯一迷戀的東西:「愛情」。

人們認為墜入愛河後才能使人成為完整的人?柏拉圖式的靈魂統一?我不是這樣認為的。我認為你本來就是完整的,而愛情使你破裂。你本來是完整的,然後「啪」的一聲突然裂開了。她是闖入你這整體的外來物。而你在一年半的時間裡竭盡全力要和它融為一體。但是除非你把它驅逐出去,否則你再也不可能成為整體。你要麼擺脫它要麼自我變形融合了它。

也許這正是每個人都在慶賀的事——悲劇不曾發生,永遠不會發生,末世的災難將永遠不會降臨。電視上的一切無序都是受控制的無序,不時被插入的汽車銷售廣告所打斷。

電視在充分展示其所能:平庸戰勝悲劇...我們這個時代已使苦難變得平常,人們對苦難的哪怕一點點清醒的認識也被最大的幻想所產生的巨大刺激消磨殆盡。看著這種受刺激而興奮起來的、為表演而安排的混亂場面,我感覺這個有錢的世界急於進入繁榮的黑暗時代。

如果現在離開你,我會很痛苦,但如果離開你是個明智的選擇,我也做好了準備。與其等三四年之後當你已成為我的一部分我再走,還不如現在就走。

如果感情無法讓我步入婚姻的殿堂,我是不會沉湎其中的。我還從未有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我想有一個,我得有一個。我說的不是明天,也不是後天,而是將來我想成家的時候。否則,我現在就把它連根拔起,免得到時候要用鋼鋸來切割。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分手不必經歷這樣血淋淋的切除手術。

他可能永遠都不明白,像他這樣克己自律的本事很特別,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他以為如果一個人有本事客服自己的所有缺點和局限,那麼,每個人都能。所需要的只是意志力——彷彿意志力就長在樹上。對於那些他認為他應當負責照顧的人,強烈的責任感似乎驅使他一定要對他所認為的他們的缺點作出反應。他也同樣真心誠意地以為,這種反應可能也是他們所需。因為他武斷的個性,也因為他的內心深處其實完全是一種不明事理的迂腐愚昧,他不知道他的那些責備告誡是多麼的無效,多麼的讓人氣惱,有時候甚至是殘酷的。

周國平老師開設了問答專用公眾號,每周一答,歡迎大家關注下方二維碼,將最困擾你的問題留在公眾號後台,可以是生命的困惑,情感的苦惱,倫理的衝突等,每周周老師將會選取問題為大家解惑。

關注我們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錯誤的教育?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