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色列總理:衝突越激烈,活得越滋潤

以色列總理:衝突越激烈,活得越滋潤

文章來源:Foreign Policy

【導讀】在以色列總理的統治下,每當他挑起爭端,他反而變得更加受歡迎。

2015年,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三度連任以色列總理。在之後的幾個月里,評論員們不停地猜測他會何時倒台。不過到目前為止,似乎還遙遙無期。

【麻煩纏身,仍受歡迎】

內塔尼亞胡碰到過許多麻煩,三度連任後的部長辭職風波、警方調查只是其中之一。去年,有關他即將下台的傳聞愈演愈烈:二月,以色列警方調查了四起案件後,建議總檢察長就貪污腐敗起訴內塔尼亞胡。加沙地帶局勢惡化,聖殿山衝突幾近失控,而且媒體幾乎每晚都在高呼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爭一觸即發。巴以和談自2014年以來便毫無進展。在國內,內塔尼亞胡當政時期,經濟蕭條和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在2011年爆發,並且七年過去後,生活成本依舊居高不下。

既然如此,內塔尼亞胡為何仍舊受歡迎?2016年的民意調查顯示,他所在的利庫德集團在議會中平均佔有25.7個席位。這比2015年內塔尼亞胡連任時的30個席位要低,但仍高過任何其他黨派。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緩慢爬升。在警方建議起訴內塔尼亞胡後,議會的利庫德成員數量變多了。今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後,民意調查顯示的利庫德席位數量為35或36,創下十年來的新高,甚至有傳聞稱這個數字高達42。

內塔尼亞胡坐擁牢固支持的秘訣,在於安全(security)。在以色列官話體系里,「安全」的含義對應來自巴勒斯坦暴力的威脅,無論這威脅是來自卡桑火箭炮、示威或試圖穿越加沙邊境的巴勒斯坦人,還是拿著剪刀的女性。在內塔尼亞胡掌權期間,以色列同哈馬斯進行了兩場戰爭,應付聖殿山危機和一系列刺殺襲擊事件,以及愈發棘手的加沙局勢。

每當暴力興起,以色列人民總要把選票投給右翼政黨。這是以色列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Second Intifada)中學到的教訓。這場起義終結了左翼工黨的執政黨地位,讓利庫德集團領導人重掌政權。自此,工黨再未贏得選舉。

【危機:彼之危難,我之機遇】

趁著危機鞏固政權,是內塔尼亞胡的拿手好戲。每當衝突升級,近半以色列選民就會慶幸他們把票投給了右翼政黨。只有近四分之一的以色列人相信和平是可期的,而且現階段只有不到一半的以色列猶太人支持巴以「兩國方案」。最近,一位以色列選民告訴我說她感激內塔尼亞胡,因為他知道軍事角力該在什麼時候收手。換言之,中立派和右翼分子不僅不因戰爭責難他,還稱讚他懂得適可而止。

以色列的安全問題還包括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IS,但這些都沒那麼現實。以色列和伊朗之間從未發生戰爭。上一次真主黨和以色列開戰是十二年前,而且以色列境內基本沒IS什麼事。但在公眾的眼裡,尤其是內塔尼亞胡一有機會就鼓吹伊朗威脅論(或者以色列左翼會把IS帶進耶路撒冷)的情況下,它們就顯得十分可怖了。

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則是內塔尼亞胡最得意的一筆。伊朗核協議能否存活、它究竟有利還是不利於伊朗追求軍事級別核能力,都不是重點。內塔尼亞胡說的話,能讓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聽進去。這才是重點。

內塔尼亞胡也在為自己正名。在奧巴馬八年任期內,內塔尼亞胡從不支持他。以色列人民知道美國是以色列最好的朋友,而內塔尼亞胡的挑釁態度對兩國關係和他的國內聲譽都沒有好處。2015年以色列大選過後,僅四分之一的以色列人覺得美-以關係較好,四分之三的人覺得兩國關係一般或較差。而且,這一問題應該歸咎於奧巴馬還是內塔尼亞胡,以色列猶太人對此存在意見分歧。特朗普當選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再次有了牢固基礎。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將駐以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等等之類的外交大勝利,更使選民相信內塔尼亞胡一直都是對的。他早就計劃好了一切,只不過沒人信而已。

但他的外交策略可沒這麼簡單。在最近的任期里,內塔尼亞胡大秀一場:除歐美以外,他還以建立經濟聯繫和確保以色列在地區內的安全利益為目的,拉攏了印度和亞塞拜然等國家。當然最重要的,或許也是最讓人捉摸不透的,是他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關係。兩人曾在在上周以色列兩次轟炸伊朗在敘利亞多個目標期間會面。在過去兩年間,每當以色列加強攻勢之際,兩人也總會會面。這絕非巧合。

要說以色列人是因恐怖主義和衝突升級而分心、無暇注意到內塔尼亞胡貪污腐敗,想法未免太過簡單。反倒不如說,是他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取得的勝利,彌補了他在以色列政壇的形象。以色列人常常說「再沒有人像他一樣了」,順便嘆一口氣。他們的意思是,海內外都找不到這樣的人。

【鐵腕的代價】

在所有以色列聯合政府中,能活過一整期的寥寥無幾。其中的絕大多數或者倒台,或者提前進行選舉。在過去70年里,以色列出現過34個聯合政府。作為對比,內塔尼亞胡在2009年組建的第二屆政府圓滿經歷了一整期,而且沒有證據表明現在這一屆會在2019年前倒台,這也接近一整期了。再加上他頑強的連任能力(總共13年,歷屆總理中排名第二),內塔尼亞胡儼然為以色列帶來了政治穩定。

但代價是有的。自他開啟第四任期以來,內塔尼亞胡終於展露出了本性:熱衷個人崇拜,追求鐵腕強權。

在2016年初的一段時間內,除總理外,內塔尼亞胡還同時兼任五個部長。直到現在,他還在兼任外交部長。以色列史上著名的公共廣播權威在他任內終結;他把政策和法律難題推給一家全新、經歷重組的國立新聞機構。同時,他很享受以色列發行量第一、由其金主謝爾登·埃德森資助的報紙對他的鼎力支持。他的政府即將與最高法庭展開交鋒,且正在討論一份將允許議會凌駕於法庭裁決之上的議案。

當內塔尼亞胡想要簽一份大規模開採天然氣的協議時,以色列反壟斷機構領導人和經濟部長辭職抗議,並聲稱該協議是在遏制競爭、保護壟斷企業,是直接的干預行為。於是內塔尼亞胡親自兼任經濟部長。這也使他可以通過一份特別條款避開反壟斷機構的管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必須和議會法律委員會進行磋商。委員會成員投票反對實行特別條款,但他直接無視投票結果。

鐵腕領導的後果之一,就是人們對民主基礎的熱情驟減,並轉而對華麗的個人形象和衝突更為青睞。諷刺的是,領導人鞏固政權損害了民主,但也同時營造了一片無論何事皆由一人獨攬功勞的環境,並進一步支撐了他的統治。

這樣的領導人也可能會獨背所有黑鍋。但顯然,許多以色列人都願意以犧牲經濟為代價享受偶然的狂歡,無論這狂歡的來源是歐視歌賽勝利還是美國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為了實現國內穩定,選民已經降低了對領導人個人品行要求的標準,只有偶爾發生、且被認為不可避免的戰爭才能稍稍刺痛他們的神經。如果順著這條邏輯推下去,讓內塔尼亞胡繼續打仗、槍斃那些被困加沙11年後還膽敢脫逃的示威人群反而是件好事。這總比扶一個左翼上台要強。

【結語】

內塔尼亞胡遲早要退出政壇。不過,考慮到每場危機都在鞏固他的權力,以及他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這恐怕是遙遙無期的。

【作者】Dahlia Scheindlin

【作者簡介】政治分析員、公眾意見專家,+972網路雜誌常駐寫手,Mitvim智庫的政策成員。

圖片來源:網路

編輯/董一

翻譯/楊祺元

校對/陳鑒軒

排版/張一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電訊 的精彩文章:

4月20日晨間速遞 握手言和?特朗普決定不再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4月23日晨間速遞 ISIS再次恐襲!阿富汗首都炸彈襲擊致31人死亡

TAG:國際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