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君思潮為何非不了君

非君思潮為何非不了君

君王、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驕橫姿肆,一言九鼎,因為君權神授,成了神,成了天之子,成了予取奪生殺權柄的操持者,是天下的父母,有無限的權力,是天下人必須戰戰兢兢,匐伏跪拜的對象,於是,一切壞事不僅產生了,而且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並且不擇手段地讓人們敬懼服從自己。君權統治下的社會政治是極權政治、高壓政治、蠻橫政治,直蠻橫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直蠻橫到君王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臣民們只能匐伏敬跪甚至連頭也不敢抬的地步。

在中國古代社會,在對君王滾滾如潮的頂禮膜拜,歌功頌德聲中,也伴隨一種非君、輕君思想貫穿中國歷史超過2000年。古代先哲們多次想約束王權、皇權。孔子以倫理化的「天」約束之。墨子則想到了賞罰分明,因果報應的鬼神。孟子則有直接的說教:「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聞誅一夫紂也,未聞弒君也」「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慎之有「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荀子警告君王們水可載舟亦可覆之。晉代阮籍有「蓋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君)竭天地萬物之至,以奉聲色無窮之欲,此非所以養百姓也。」元代鄧孜有「(君)奪人之所好,聚人之所爭......天生民而立君,非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耶?」唐代有劉棲的「陛下即位以來,放情嗜寢,樂色忘憂......陛下運當少主,即位未幾,惡德布聞,恐福祚之不久也。」魏徵的「昔貞觀之始,聞善若驚,暨五六年間,猶悅從諫。自茲闕後,漸惡直言......非復曩時之豁如也」吳兢的「不肖之主,自謂聖智,拒諫害忠......夫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道罔不亡。」宋代朱熹的「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夫之私有故也。」

到了明萬曆時代,幾乎形成了一股非君的思潮:「皇上不郊、不禘、不朝、不講、不惜才、不賤貨,為失人君之職。」(河南道御史 馬經綸)「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財貨。」(漕運總督 李三才)「陛下邇來亂政,不減六代之季。一旦變生,如何託身於天下哉?」(兵部給事中 田大益)「陛下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違,輒斃杖下,外庭無不知者。天下後世,其可欺乎?」(御史 馮從吾)等等。

但是,所有這些約束之道,均以自律為基礎的,均寄望於君王們的自律,均乃自律之道。只是勸戒君王道德有虧,為君無道的指責,希望君主們聽從眾諫,有所悔改,由亂而治。就像開民主生活會一樣,說些注意身體,關心民生,無關痛癢的話。並沒有挑戰和反對君權。恰恰相反,非君思潮正是在維護『為君之道』。它所非議的並不是君權本身,而是無道之君。中國古代的法律,乃「帝王之具」,是用來治民的,對君王的他律不僅無從談起,後人更是無人敢想甚至敢於企及。君王不論其多昏庸、無能、低賤,一手操縱著天下,一人控制的社會於是流弊兩千多年,導致中華民族在近代的沉淪。非君思想並沒有對專制君權形成監督和約束,透出幾分悲涼,幾多無奈。

【來源:博客中國 李興濂專欄】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揭秘:被毛澤東批評的《武訓傳》原型的傳奇人生
【影像】波蘭卡廷慘案與被抹殺的集體記憶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