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門縣的科舉考試
桐鄉市圖書館裡有一冊《國朝石門黌案》,原名為《皇朝石門黌案》。是一部自順治二年(1645)的乙酉歲試,止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乙巳科試一共260年間的160場科舉考試3821名錄取入秀才的姓名均羅入其中。
古代考秀才稱為歲試或科試,基本上一年一次。當然如特殊情況暫停,例如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庚子鄉試停科。考秀才的主考人稱為宗師,即學政,由朝廷派遣至各地的考官。來石門縣主考的考官出身最高的是狀元,一共有7人,而主持最多場的是竇光鼐,山東諸城人,乾隆壬戌科翰林(類似於皇帝秘書),前後來石門縣主持了7次。
考秀才的年齡多大呢?平均年齡一般在13歲左右,按現在大概初一初二的年紀,在考取秀才前的讀書孩童就叫童生或儒童。考秀才的錄取率有多大呢,基本上每年一次的歲試或科試在30人左右,按照當時整個縣的人口比起來,考秀才比現在高考考重點大學難多了,因此一個農村出生的秀才已經可以光宗耀祖了 。
那麼歲試或科試考點什麼呢?內容出自四書五經,而考題形式基本沒有太大變化,題目一般為2題,首題和次題,有也會有題詩。比如順治十年(1653)癸己歲試,這一年的主考官是張安茂,字子美,江蘇青浦人,他是順治丁亥進士。這一年錄取了秀才30人,其中包括當時25歲的呂光輪(呂留良),14歲的吳之振,當時的考題是:首題《語小》次題《子如通之,食於子》,次題來自於《孟子》「子不能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人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這兩人如何答題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次考試讓呂、吳2人成了忘年交,不過之後呂留良十分後悔參加這次考試,康熙五年(1666)因拒參加嘉興考核生員,被革除諸生即秀才。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歲試,呂留良的長子呂葆中參加考試,他當時的題目是:首題《賜也聞一,弗如也》,次題《則資之深》。此後康熙三十五年(1696)參加鄉試中舉,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因一念和尚案受牽連入獄,被赦免,憂懼死。從歲試到最終考上榜眼過了整整27年,由此可見呂葆中也是一個科考制度伴隨一生的例子。
除了呂葆中後來考取榜眼外,還有吳涵,康熙二年進學,後考中舉人,康熙二十一年(1681)壬戌科榜眼;陳萬青,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榜眼。
還有個馬拉松式科舉的例子,葉桐封,在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科試考中秀才,當時23歲。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被欽賜舉人,這一年他已經八十一歲高齡。
當然除了著一些,《國朝石門黌案》中記載的秀才的姓名還可以看到一些本地的旺族,例如石門縣的蔡姓,光載字輩的就有8人考中舉人,還有徐姓、馬姓、錢王姓、勞姓、吳姓、張姓等。《國朝石門黌案》中記載的260年間的科舉鄉試以雍正六年「曾靜案」即「呂案」發生為界,之後考取進士的人數大大減少,也可見呂案對整個石門縣的尚學之風影響之大。
榜眼呂葆中的書法
榜眼陳萬青的書法


TAG:語溪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