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晚清兩座皇家園陵:見證興衰,往事如煙
原標題:慈禧與晚清兩座皇家園陵:見證興衰,往事如煙
文|小妹說歷史
導讀:在晚清,慈禧太后與兩座皇家園陵的關係可謂是十分密切。這兩園就是圓明園和頤和園。尤其是,在她長達48年的權力生涯中,伴隨著清朝政治的起伏,她見證了兩園的興衰。也與這兩園發生了頗多的故事,甚至因此而背上禍國殃民的罵名。在她與兩園的關係上,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今天,小妹我就來和大家分析,慈禧與兩園的瓜葛。
圓明園:獨攬大權的開始
小妹我覺得,人們總是對最初的美好念念不忘,慈禧也是如此。她剛進宮時,就是以蘭貴人的身份居住在此。在1860年,英法聯軍打過來之前,蘭貴人和咸豐帝在此處,是有過十分快樂的一段時光的。據說,最初,蘭貴人憑藉一曲婉轉的優美小調,吸引了皇帝,從此一步步獲得寵幸。可以說,在圓明園,是她走上獨攬大權的開始。因而,圓明園於她而言,是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的。
咸豐帝本身,亦是十分喜愛居住在此園中,幾乎每年都要住上好長一段日子。不過,看起來美好的生活,都讓列強的入侵給破壞了。其實,慈禧是個相當有政治才能的女人,在英法聯軍打來時,她就曾經勸說過皇帝,不要逃走,而是鎮守京城,一定會有轉機。然而,咸豐帝並沒有採納,還是逃到了熱河。我想,在這樣一段日子裡,慈禧看到的,是圓明園最美最輝煌的樣子。
但是,這一切,都在伴隨著咸豐的逝世,以及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付之一炬,而定格在了她的記憶之中。而在此處獲得寵幸後,只是她權力的一個開始。再在後來,通過生下同治以及辛酉政變,成為了晚清實際掌權者的慈禧,我想她心中一直對圓明園有著無法抹去的遺憾。
成為皇太后的她,開始了重修計劃。可畢竟清朝早已是強弩之末,儘管在規模和建制上,慈禧一再降低要求,但終於還是由於資金短缺,以及反對聲音太多,無法繼續。重修工程只用了10個月,便無疾而終。慈禧當然不甘心,在光緒時期,又開始了重修計劃,但仍然擱淺,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太多大臣反對。
我認為,從她兩次重修都擱淺的角度看,顯示出清朝已經走向衰落的趨勢。即使作為最大的地主階級,有機會搜刮民脂民膏,但同時又成為了帝國主義的傀儡,國家喪失了主權時,卻還是想著滿足自己的私慾,這一點,確實值得唾棄。但是,換個角度想,圓明園是中國百姓的智慧結晶,亦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英法聯軍的毀滅已成事實,但重修卻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遺產,也算是一定的功績。只是,沒落的清朝註定無法重修成功,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頤和園:私慾膨脹的頂峰
如果說,圓明園是她無法割捨的情結,那麼,頤和園,則是她私慾膨脹的頂峰。也正因為她不顧國家實際情況,而滿足自己私慾的行為,引得後人唾棄。而慈禧,為何又要修建頤和園呢?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帝時期,其前身名為清漪園。1886年,在輿論的壓力下,慈禧被動地結束垂簾聽政,卻沒有實際放棄親政,美其名曰訓政。但對外還是宣稱將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頤養天年上。於是主管建設海軍的醇親王抓住了這個在太后面前表現的機會,直接提議重修清漪園,來作為老佛爺頤養天年的寶地。
而之所以讓慈禧臭名昭著的事件,就是挪用了海軍軍費,來修建此園。但這個點,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雖然是海軍衙門的費用,但是費用和軍費還是有區別的。但不管怎麼說,這個經費,就是來自於海軍衙門。而如果沒有一個正當理由,想必修建工程又會像圓明園似的擱淺。於是對外宣稱,修建此園是光緒的一片孝心,並且沒有挪用正款,不會影響國庫,最重要的一點,此園並不是為了吃喝玩樂才修建的。
我想誰都看得出來,這些告示的真與假。無論如何,頤和園最終還是修建成功了,並且確實也真的成為了慈禧頤養天年的寶地。她在此聽戲遊玩,並且後來囚禁光緒帝,成為了她晚年生活中,最後的一點的歡愉時光。
因此,我認為,頤和園,在某些程度上,就是她心中,重建圓明園的心愿未遂的替代品,亦可以說是其私慾膨脹的頂峰。雖然再也不能回味和自己夫君相處的美好時光,卻也伴隨了自己相對安穩的晚年。再換個角度想,如果她沒有挪用海軍衙門的費用,甲午中日戰爭是否能成功呢?我想,成功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只是,也還是阻擋不了帝國主義日益囂張的氣勢。而紫禁城牆外的戰火,卻還是沒有動搖到她聽戲看戲的雅興,想想清朝曾經的輝煌,實在是叫人可悲可嘆!
見證興衰,往事如煙
作為兩園興衰的見證者,這位太后,亦因這兩園,招來了千古罵名。然而,在她那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政治生涯中,小妹我想,也許她體會到了一點。人生,能夠把握的東西能有多少呢?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又面臨政治上的威脅,如果還不對自己好一點,人生如此短暫,難道要抱著遺憾過一生嗎?我覺得,這些往事,就如同青煙一般,在她逝世後,與晚清的滅亡一同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而也因為她的慾望,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


TAG:小妹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