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一生得康熙和雍正寵幸,活了75歲

這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一生得康熙和雍正寵幸,活了75歲

唐太宗曾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難得,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循吏更難得!清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張伯行。

治理黃河水患,是張伯行仕途的轉折點。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伯行的家鄉河南儀封縣城遭洪水侵襲。閑居在家的張伯行當機立斷,招募民工,築堤截水,救儀封城於危難之中。河道總督張鵬翮巡視黃河後,十分讚賞,向朝廷舉薦張伯行治理河務。

張伯行此前中舉人、進士,被授為內閣中書。因父親去世,張伯行回到家鄉。康熙接到張鵬翮舉薦後,讓張伯行以原來的官職到河工任職。張伯行督修黃河南岸堤兩百餘里,籌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運暢通。因為人誠實,剛正不阿,盡心河務,又被推薦到山東濟寧道治理水患(1703年)。

當時正值災荒之年,濟寧道的百姓處於饑寒之中。張伯行便從家鄉運來錢和糧食,並命人縫製棉衣,讓百姓免於忍飢挨餓。康熙讓各道救災,張伯行拿出倉谷22600多石賑濟所屬漢上、陽谷二縣。

山東布政使覺得張伯行獨斷專行,要上疏彈劾張伯行。張伯行說:「我按皇上旨意救災,怎麼能算獨斷專行呢?皇上如此體恤民間疾苦,是倉谷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布政使見他說的頭頭是道,便沒彈劾他。

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張伯行任江蘇按察使。按照慣例新官員到任要給巡撫、總督等上級送上見面禮,約白銀4000兩。這些錢幾乎是張伯行二十年的俸祿,不貪污從何而來?張伯行對這種陋習,十分痛恨,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怎能沿襲這種陋習!」

張伯行送給上級的見面禮,都是從家鄉帶來的土特產。督撫大員們嫌棄他的禮物太輕,謝絕不受。張伯行卻我行我素,心懷坦蕩。任期內整頓吏治,革除當地弊病,百姓們為之高興,巡撫、總督卻懷恨在心。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經過江蘇,在蘇州讓巡撫、總督舉薦官員。康熙一直很喜歡張伯行,但推薦的名單里卻沒有他的名字。康熙痛斥道:「朕聽說張伯行為官清廉,是難得的棟樑之才,你們卻不舉薦!」

說完,康熙對張伯行說:「朕很了解你,他們不提拔你,朕提拔你!將來居官好,天下以朕為明君。若貪贓壞法,天下笑朕不識人。」於是,提拔張伯行為福建巡撫,賜予「廉惠宣猷」的匾額。

張伯行初任福建巡撫,當地官員按照慣例,把張伯行的官邸煥然一新,金銀器皿,奢侈豪華。張伯行見到後,很是生氣,說:「吾生平未嘗用此!」想討好他的官員,本以為可以得到誇獎,沒想到換來一頓批評。當他得知這座豪華官邸是當地百姓分擔承辦,便立即下令歸還百姓,自己只用前任官員舊物。

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有了在福建的教訓,在入境之前便下令,禁止鋪設官邸。等他來到官邸,四壁徒然,僅小桌一張,一副床榻,儘管陳設簡陋,他卻怡然自得。

康熙五十年(1712年),江南鄉試,副考官趙晉收受考生賄賂,使其獲得舉人資格。舉人榜單發布後,輿論大嘩,張伯行上疏康熙,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實際情況上報。康熙讓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查處,張伯行與噶禮會審。

後來,舉人的供詞牽連到噶禮,張伯行上疏彈劾噶禮,要康熙解除噶禮的職務。噶禮心中不安,也找出張伯行的七條罪狀上疏。康熙只好將二人暫時解職。後來張鵬翮查明「真相」:行賄舉人按刑律治罪,噶禮是被誣告,張伯行應解職。

康熙知道張鵬翮是在為噶禮掩飾,命人重查此案,結果又是張伯行應解職。康熙深信,張伯行為官清正,見兩次都是同樣結果,直接將張伯行復職,噶禮解職。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張伯行彈劾湖北按察使牟欽元將私通海盜的張令濤藏在官邸。康熙帝又命張鵬翮、副都御史阿錫鼐調查此案,調查結果是張令濤無罪,張伯行應解職。由於此案牽連人員甚廣,康熙暫時將張伯行解職。

張鵬翮、牟欽元等人仍不願放過他,說他誣陷良民,挾私報復,要求斬首,刑部也同意這一建議。但康熙依舊相信張伯行的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如此清官不為保全,凡為清官者何所賴以自安?」將張伯行調到京城來,並在南書房任職,後授為戶部侍郎。

到了雍正一朝,雍正授張伯行為禮部尚書,並賜他「禮樂名臣」的匾額。雍正五年(1725年),張伯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雍正十分傷心,贈太子太保,謚清恪。

張伯行為官兩袖清風、廉名滿天下。但清廉之外,他為官恪盡職守,能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德才兼備,政績卓著,是真正的清官、名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史來了 的精彩文章:

道光帝生母:15歲進宮,苦熬多年終成皇后,卻在38歲早死
靖康之變唯一倖存公主,多次向宋高宗提出過分請求,高宗直接怒了

TAG:小史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