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蘇書畫】——劉燦銘

【江蘇書畫】——劉燦銘

【江蘇書畫】

藝術家簡歷

劉燦銘江蘇靖江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現任南京書畫院院長,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員,江蘇省政協常委,教育部美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書協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現代書法研究院院長,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江蘇省竹刻藝術研究會會長。

水墨心跡敦煌遺風

——觀劉燦銘書法作品有感

□邵順文

熊秉明先生曾經說過,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之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書學之道,用筆千古不易,心正則筆正,各履其道。但是藝術作品與商品不同,現代快餐式的流水線藝術作品終將被人們厭倦,修身養心的匠人精神會重新回歸到藝術領域,也包括書法。因而劉燦銘先生寫經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劉燦銘先生是當代難得一見的學者型書法家,師從王冬齡教授,現任南京書畫院院長,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六、七、八、十一屆書法篆刻展,多次被中南海、中國美術館等國內外知名美術館收藏。

經者,常道也。劉燦銘先生善寫佛經,深研精修,他對上世紀三大考古發現中的敦煌遺書研究頗深。點畫之間,經年累月,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敦煌遺書的審美取向,孜孜不倦地臨摹創作,根植傳統,化古融今,最終形成了具有濃厚傳統意味併兼具當代精神的獨特書法風格,飲譽當代書壇。他的書法既是對中華數千年書法發展史的回溯,也是對當代書法理論的豐富。

他深具社會擔當和責任感,也曾重走絲綢之路,完成了絲路心跡——劉燦銘寫經書法巡迴展的文化朝聖之旅。他自西安啟程,沿著古絲綢之路,經平涼、天水、蘭州、西寧、武威、張掖、酒泉,到終點敦煌。

古絲綢之路為古代中國的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發展的機遇,自張騫「鑿空西域」後,絲綢之路不斷延伸、擴展,酒泉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漢、明長城綿延起伏,酒泉的佛教藝術與敦煌藝術系統不可分割。劉燦銘先生的書法取法敦煌遺書,歷經艱辛抹去歷史的黃沙,將敦煌寫經與時代旋律相融合,重現恢弘大氣的敦煌風貌。西行不易,藝術的朝聖歷經磨難。劉燦銘先生在返程途中突遇車禍,多處受傷,幸好身體無大礙。這也恰恰說明了任何學術成就都不是輕易得來的,任何一門藝術想要持續發展,都必須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吸取多方營養,根植經典,吐故納新。

用筆有神,意在筆中,悟在書外。他的書法,以楷書、行書、草書為主,行圓守方,圓融自在,古拙自然。朱自清曾在《論雅俗共賞》中提到:「雅俗共賞當然很難,更有挑戰。」劉燦銘先生無疑完成了這一挑戰。他的字,宛如梁實秋筆下的飛鳥,「玲瓏飽滿,細瘦而不幹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地穠纖合度,跳蕩得那樣輕靈」,不盛不亂,姿態如煙,於黑白水墨之勢中生生營造出了桐花萬里的綺麗感,卻又保持著豐肌清骨的傲然。

初唐以前,人們稱書法為書道,後因唐人尚法,為強調法度而改稱書法。當代,我們應該有更多關注書法藝術性的訴求,要明了有比書法技巧更重要的東西應該長留心底,而不是一味著眼於臨摹求法,那便是修道。李少白曾說:「知書道而修習之、體悟之,必能通達陰陽玄奧之旨。」學書道而日用,則心性定之,動靜諧之,涵養成之,才俊出之。故書道,亦如參禪,賢者不可以不修。

劉燦銘先生曾說自己是「居士」,古代指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為居士,《韓非子》一書中,就有任矞、華仕等居士。《北史·韋夐傳》中曾有:「夐對玩琴書,蕭然自逸,時人號為居士焉。」先生心底的居士就是月朗風清般的文人品格。他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本想追求一個星空,卻迎來了半個黎明,「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皎月攝人魂魄,群星難堪爭輝。劉燦銘先生大抵就是懷著這樣心無掛礙的信念,丹經禪墨,孜孜以求,才完成了當代書法與新文物結合的偉大回溯。

閑看花開花落,漫隨雲捲雲舒。劉燦銘先生書寫的每個字都是他對藝術的追求與執著,更是中國當代書法審美多元化的體現。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燦銘先生在學術和創作方面的成就必將日趨宏闊,愈發閃耀。

劉燦銘行草中堂凈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痴,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書畫天地 的精彩文章:

【當代名家】——田博庵
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十六、心憂書法 奔走呼籲

TAG:書法報·書畫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