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金棕櫚:有如走路的速度,一直走到戛納
是枝裕和
日本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
2018年憑《小偷家族》
摘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悅讀記 第64期
是枝裕和作品兩部
文 | 新經典文化·方葉
編 | 為你讀詩·悅讀記
5月19日,是枝裕和憑藉電影《小偷家族》摘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日本電影上一次獲金棕櫚獎還是21年前(1997年),獲獎影片是今村昌平的《鰻魚》。是枝裕和是繼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村昌平之後,第四位捧得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1997年,是枝裕和才開始拍電影沒多久。
是枝裕和獲獎瞬間
《小偷家族》在戛納首映結束後,全場的掌聲整整持續了9分鐘,那時候,是枝裕和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其實我觀看電影的時候很緊張,一直在確認是否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但兩個小時後我鬆了口氣,結束後的掌聲、午夜吹起的風是那麼溫暖悠長,這樣的夜晚真是太美好了。」
發表獲獎感言時,是枝裕和說:
"
我現在手還在抖,非常榮幸,在戛納電影節中,我們獲得了許多的勇氣,我在這裡接受這份勇氣的傳承。
"
《小偷家族》劇照
2014年,是枝裕和離開老東家TV MAN UNION,成立了獨立的製作人團體「分福」。分福一如字面意思,就是「分享幸福」的含義,是他發培養青年導演的地方。
他曾說:
"
說實話,我還沒有考慮要培養新人,或者是扛起村木先生和安田先生的重任,而是想將自己被賦予的東西傳給下一位。我就像鏈條上的一部分,起著聯繫他人的作用。我沒有憑藉自己個人力量改寫歷史的自負。意外的是,不管是自己,還是堅持了二十年的電影事業,都成了歷史這個鏈條中的一分子。
"
是枝裕和在片場
是枝裕和從影二十三年,是戛納電影節的常客,他七次入圍戛納,三次獲獎。正如著名影評人木衛二所說:
"
他這個獎,不是偷的,也不是中彩票的,而是一步步走向領獎台的。
"
2001年
《距離》入圍主競賽
2004年
《無人知曉》入圍主競賽單元,柳樂優彌獲最佳男演員
2009年
《空氣人偶》入圍一種關注單元
2013年
《如父如子》入圍主競賽單元,獲評審團獎
2015年
《海街日記》入圍主競賽單元
2016年
《比海更深》入圍一種關注單元
2017年
《第三度嫌疑人》被戛納拒絕,他來到威尼斯,受到外界質疑,在國內甚至還出現「是枝裕和走下神壇」這樣的報道
2018年
《小偷家族》入圍主競賽單元,並獲得金棕櫚大獎
是枝裕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鬼才導演,這23年的從影經歷,他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正如他的電影一般,細水長流。他像比利·懷爾德,像小津安二郎,也像他的偶像成瀨巳喜男,一輩子講好一個故事,而每個故事又不盡相同。在戛納,在世界影壇上,他不斷奏響那場名為「家庭」的變奏曲。這一路走來,有掌聲,有質疑,難得的是他並未受到影響,不斷堅持著對電影的探索。
"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
《下一站,天國》電影與原著小說
在眼下的電影行業,用原創劇本拍電影的導演越來越少。但自第一部電影《下一站,天國》上映以來,是枝裕和每一部電影,幾乎都是由自己先寫故事再拍攝,是毫無疑問的作家導演。他拒絕創造快餐文化下的「現象級」產品,更願意從人本身出發,回歸日常生活,用心感受身邊的細微風景。
在引進內地的首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是枝裕和就分享了他參加戛納電影節的經歷。
以下內容摘自是枝裕和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從戛納歸來
《如父如子》入圍戛納電影節的事情一確定,日本的網路新聞和報紙版面上就冒出了「角逐獎項」「挑戰強勁對手」等振奮人心的標題。電影節也算是個節日,制定賠率賭上一把,為戰績表的得分歡喜憂慮,也是一種享受節日的方式,單單把視線局限在「角逐」上,難免會曲解電影節的本質。一較高下這種毫無美感的感受,與參加電影節一方的心情相去甚遠。
戛納電影節每年會收到近兩千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作品,其中能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不足二十部。那麼,這二十部電影是以什麼標準挑選出來的呢?
《如父如子》劇照
到全世界最受矚目的戛納電影節參展,身為作品之父的導演的心情,就像初次將精心養育的孩子丟進紛亂艱險的世間。對孩子的評頭論足,大致會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展開。
首先是評委會選出二十部入圍作品,這將是評價的第一條基準。第二條是以普通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或噓聲來衡量的觀眾滿意度。接著是放映第二天,專業人士齊齊發表在報刊上的影評和評分表(或許應該叫藝術性)。此外還要加上來自電影市場的反應(作為商品搶不搶手)。哪家發行公司花了多少錢買了哪部電影,這類消息滿城飛,當然,鈔票也滿城飛。如果說有所謂的「交戰場所」,那就是這裡,而不是在紅毯上。第五條,也是最盛大的活動,公布評委會的評選結果,然後電影節落幕。五種價值觀賭上彼此存在的意義和驕傲互相對峙,互相批評。任何一種評價都不是絕對權威的,記者甚至會當場給評審結果喝倒彩。
但這種態度不會被認為是輕率魯莽的。大家都明白,多種多樣、各抒己見的評價才是健康的,這正展示齣電影節的多元性。參展作品和參展人就在這來自四面八方的尖銳評判中左右徘徊,有時怒火中燒,有時灰心喪氣,有時又通過觀眾的感想或記者的提問對自己和作品產生全新的認識,茅塞頓開。日本人對一致的答案比較安心,一開始也許很難接受這種混亂局面,但闖過了這片洶湧的波濤,作品和導演都會被磨礪得更堅強,扎紮實實地得到成長。
從我的角度來說,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這部電影,而忘了我未能入圍的上部、上上部作品。
比如《步履不停》(2008)、《奇蹟》(2011),這些作品曾在歐洲各地的院線公映。《步履不停》以巴黎為中心,吸引了比日本本土更多的觀眾。今年春天《奇蹟》也在倫敦上映,成為我最賣座的一部作品。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些不起眼卻堅實的積累,使我作品中的世界觀一點點滲透到法國觀眾心中,這種影響也反映在這次的評選結果上。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有兩部日本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主演們也都來到了現場。由於河瀨直美導演當選電影節評委,日本媒體對影展的關注度也比往年更高。這種情況下要是無緣獎項,恐怕大部分日本媒體就會將入圍一事束之高閣,彷彿我們細膩的體驗和感動從未發生過一般,只傳達一個「令人遺憾的結果」就結束報道。
所以拿到評審團獎,比起喜悅,老實說更像如釋重負。被稱為「日本電影的輝煌壯舉」,當然心情不壞,但這次的報道方式未能反映齣電影節的整體氛圍。為了讓《如父如子》有更多的出鏡畫面,哪怕多一秒也好,宣傳人員費盡唇舌跟電視台交涉。想到他們,我實在很難開口這麼說,不過至少應該撥出一點時間,介紹一下金棕櫚獎獲獎作品和導演吧。這和奧運會報道唯獨關注日本獲獎選手如出一轍,叫人感到彆扭。
電影節的會場內不會升國旗。同為節日,電影節與奧運會的區別就在這裡。國籍對電影來說意味著什麼,所謂日本電影又是何物?這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嗎?
電影和導演的出身與語言密切相連,又毫不相干。電影的複雜性就蘊含在這種多樣化之中。這些跨越民族、地域與語言的獲獎作品,大概就是電影節總監蒂耶里先生心中當代「多樣性」的體現。
毋庸置疑,電影是世界語言。在多樣性的背景下,電影輕巧地超越差異的界限,讓世界相連,讓大家都成為電影國度的居民。在這種多樣性面前,當下的國籍和地址毫無意義。
且不說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如果不樹立「為電影的多樣性作貢獻」的價值觀,種種努力恐怕不會受到世界電影人的尊敬,那些推廣也不可能與當下的電影結合起來。
不論為什麼、為了誰,作品和導演建立血緣關係,不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單憑出身決定的。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出身與血緣關係上最不抱懷疑的,或許正是日本、日本媒體和日本電影。這就是我十二天來的所思所想。
有如走路的速度豆瓣 8.2分
作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頁數:214
裝幀:精裝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部隨筆集。擅長以樸實平淡的影像表達日常情感的是枝裕和,首次透過文字,深入而多樣地暢談對創作、對日常、對影像、對世界的思索和追問。
下一站,天國豆瓣 8.0分
作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新經典文化
頁數:217
裝幀:精裝
電影大師是枝裕和所有動人心弦作品的起點。那些平凡而溫馨的故事流淌在冬日溫暖的午後,生命的靈光悄無聲息地照亮每個人的靈魂。
●
●
●
策划出品:Be My Guest「為你讀詩」
知識產權法律顧問:金杜律師事務所 史玉生律師 鄭績律師
法律顧問: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 李亞律師 王維維律師
本公眾微信平台音頻、視頻及活動圖文信息報道系「為你讀詩」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台所使用的詩歌、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授權事宜。


※許巍:願這燦爛光芒,永遠照耀著你
※阿米爾·汗:我為你作了什麼,值得你的憶念?
TAG:為你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