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動回眸:《食物進化》在中國——觀影會紀實與現場調查分析

活動回眸:《食物進化》在中國——觀影會紀實與現場調查分析

紀錄片《食物進化》海報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近年來全球範圍內飽受爭議的科技議題。轉基因技術是否安全?轉基因技術能為我們帶來什麼,疾病、災難還是可期許的未來?誰能告訴我們事實和真相?伴隨著這一系列疑惑的是多元甚至對峙的輿論場,這些疑問也為我們揭示了轉基因議題的多重面孔。

2018年4月19日,由食品營養與科學傳播聯盟主辦、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指導的「《食物進化》(Food Evolution)觀影暨轉基因科普交流會」在北京舉行,製片人斯科特·肯尼迪(Scott Hamilton Kennedy),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生物技術、農業經濟、科學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南美多國農業界代表一同出席會議並作發言和交流,來自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京報、新浪科技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也觀看了影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科學傳播人」主編金兼斌不僅出席會議參與交流,還帶領其課題組成員通過觀影調查、現場訪談、錄製視頻等多種形式來最大程度呈現出轉基因生物技術所涉及的多重面孔。

多維視角下的轉基因議題:現場速遞

轉基因議題不僅僅關乎科學技術進步、國家糧食安全等宏觀層面的問題,它還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自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技術從實驗室逐步走向商業化以來,轉基因一直與食品安全、農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多個社會議題交織在一起,成為政府、科學家、公眾和媒體等多方話語討論與爭議的熱點,由此也衍生出了審視轉基因議題的多維視角。本次交流會上的圓桌論壇和主題演講則是這些視角的一個清晰縮影,會議主要圍繞三大焦點:轉基因技術與食品安全、轉基因技術與農業經濟以及轉基因技術與科學傳播。[1]

觀影會現場:陳君石院士解讀美國毒理學會關於轉基因技術的聲明

焦點一,轉基因技術與食品安全:科學共識與公眾知情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交流會現場為大家解讀了美國毒理學會於2017年11月發表的一項關於轉基因食品和飼料安全性的立場聲明。他指出,轉基因和傳統作物同樣安全且營養,這是科學界的共識;而轉基因食品標識則是出於保障公眾知情權的考慮,與安全性無關。

焦點二,轉基因與農業經濟:經濟效益與人類未來。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農業經濟學家黃季焜作「轉基因產業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題演講,用一組組數據和圖表向在場觀眾展現了轉基因作物實現產業化之後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來自巴西、巴拉圭等國大豆生產者協會的代表從本國實際經驗出發,認為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病蟲害、農藥使用等問題的重要途徑。

焦點三,轉基因爭議與科學傳播:用事實說話,更要對話。《食物進化》製片人斯科特·肯尼迪在發言中指出,轉基因議題中的很多謠言和不實信息的背後隱藏著推廣有機食品的商業目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從該紀錄片中得到啟示,分析了中西方在科學傳播上存在的差異,他認為帶有濃厚人文主義色彩的本片給予正反雙方充分的表達機會,強調對話和溝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金兼斌認為,科學傳播既需要基於客觀事實,也要培養公眾的正確思維。

金兼斌教授與《食物進化》製片人

受眾感知中的轉基因技術:

基於觀影調查的分析

據之前的相關媒體報道,《食物進化》在美國、愛爾蘭、英國、比利時等國家的放映活動中,均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觀影者反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態度。[2][3]為進一步了解該紀錄片在中國的傳播效果,以及傳播效果的具體表現如何,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兼斌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在本次觀影活動現場進行了一次小型問卷調查。

調查過程與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受邀觀影的現場媒體記者。調查分觀影前和觀影后兩輪,第一輪在觀眾進場時發放問卷,並在觀影前回收全部問卷;第二輪在觀影結束後的茶歇時發放問卷,在圓桌分享和主題演講進行期間回收問卷。兩次調查通過隨機分配的編號進行調查對象配對,以了解調查對象觀影前後對轉基因態度的變化。經統計,本次調查共回收31人的調查問卷;其中配對的有17人,即有17人參與了前後兩輪問卷調查。其中,樣本構成為男性13人,女性18人;文科背景13人,理工科背景13人,其它專業背景5人;媒體記者或編輯23人,學生3人,其他職業5人。

調查結果

通過對問卷調查所得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後,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總體上說,觀影后,被調查對象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了解程度有所提升。問卷中「您認為您現在對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的了解程度如何」這一題項(10分制,1表示一點都不了解,10表示非常了解)的均值由觀影前的5.29上升至觀影后的6.41,標準差也由2.392縮小至1.583(如表1所示)。

第二,觀影后,被調查對象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一系列態度,如安全性、支持度、購買意願、利大於弊的認知以及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信心等都更加積極、正面。這些態度的測量均使用單一題型,5分制,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具體變化如表1所示。但由於調查樣本過小,差別不顯著。

第三,從專業背景角度看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理工科背景的被調查對象相比文科背景的被調查對象,在轉基因知識水平上顯著要高。國內有研究也發現,在轉基因食品的知識得分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得分高於非醫學相關專業學生。[4]在支持度、安全性、購買意願和轉基因技術利大於弊這幾個問題的認知上,理工科背景相對文科背景的被調查對象,態度更加正面、積極,但由於樣本量過小,差別不顯著。在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信心方面,理工科背景比文科背景的被調查對象更負面、悲觀(具體變化如表2所示)。但同樣,由於樣本過小,差別不顯著。

最後,我們預測,在樣本量足夠大的情況下,上述差別都將顯著。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食物進化》對受眾關於轉基因生物技術態度的改變也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一效果也受到學科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正如本次觀影會上,來自學術界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產業界的農業工作者們所認同的,轉基因生物技術涉及個人層面的食品安全、國家層面的產業安全以及全球化的生態安全,它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與經濟、政治、文化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相關報道顯示,轉基因議題中出現的那些被異化和扭曲的觀點,如價值觀化的預設立場、民族主義情緒下的工具論謠言、商業利益主導下的恐懼營銷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當下社會,衝擊著人們接受新技術的態度。[5]轉基因議題呈現著複雜、多面的特徵。

如何從紛亂的現實中正確認識轉基因技術,恐怕還要回到其本源,即依舊將轉基因技術視為一個科學問題,一切從科學視角出發。《食物進化》製片人斯科特·漢密爾頓·肯尼迪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最基本、最實用的思路:「首先,通過直覺的思考,判斷該觀點是不是在真正地講述事實;其次,觀眾要去看傳遞的這種信息是否有科學依據,有沒有相關科學證據去支持,這是最為重要的。」[6]

注釋

[2] 施文荻,楊虹艷,張滋宜.轉基因到底是什麼?——解讀紀錄片《食物的演化》.科學傳播人,2017.11.13.https://mp.weixin.qq.com/s/iePrRV9pOmohdJqxfuZUYA.

[3] 馬愛平.紀錄片《食物進化》導演:評價轉基因要「用數據說話」.科技日報,2018.4.20.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8-04/20/content_661541.shtml.

[4] 龐道華,解瑞寧,隋雲南.大學生轉基因食品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職業與健康,2017(5).

[6] 同[3].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吳喬飛

審閱 | 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 | 張滋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佳作譯介 假新聞的科學

TAG:科學傳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