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讀《論語》,深悟「微言大義」

細讀《論語》,深悟「微言大義」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作者: 崔志光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乍聽起來似乎是一句口號性的「廣告語」,無非是說《論語》很重要,讀了很有用。翻翻《論語》,裡面似乎也沒什麼高深的「治術」,很多章節甚至都是一些大白話,既不高深也不古奧。所以有些學人對趙普的這句話頗不以為然:「治天下」是很嚴肅、很複雜的,用《論語》里並不系統的理念,作為某些事務的指導原則尚嫌不足,還偏要突出「半部」,更有些太搬弄造作了。

趙普(922年-992年8月14日),字則平,北宋初年宰相。趙普等人曾為趙匡胤謀劃,發動陳橋兵變。趙普是宋太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曾建議太祖以廢除各將領的兵權,重用文人,以解決五代以來軍人及將領跋扈的局面。

比如已故「台灣名嘴」李敖就曾經寫道:「《論語》只不過是一萬一千七百零五個字的空疏東西,古代宰相竟想用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未免把『治天下』看得太容易了。」

如不細究,趙普這句話似乎真的有點兒高推聖境!但翻翻正史或野史的記載,人們能夠慢慢領悟,趙普說這句話並非戲語。

趙普讀《論語》的門道

《宋史?趙普傳》中曾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這段記載描述了趙普年輕時從基層幹部干起,學識不足,等到做了宰相,在趙匡胤的勸說下才開始認真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每公務之餘在家時,總是關起門來,打開書匣,取出一本書來讀,一讀就是一天。等到第二天處理政事乾脆利落。趙普死後,家人打開書匣一看——原來是《論語》。

可是,《論語》又不是什麼禁書,幹嗎要關起門來讀?《論語》又不是什麼秘方,也不是什麼珍本、孤本,幹嗎要放在書匣里?在家中讀書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沒有舍便就繁的理由,也沒有故弄玄虛的必要。趙普之所以這樣讀《論語》,一定另有理由。

《雪夜訪普圖》,宋太祖趙匡胤訪問臣趙普,故宮博物院藏。

再看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中記載: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宋太宗不像宋太祖那樣信任趙普,加之其他朝臣對趙普時有微詞,所以對皇上的垂問,趙普更須答以實話,須知宋太宗不是三歲小兒,如果胡亂妄語而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一句「誠不出此」,證明這是本本分分的老實話。可見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表明趙普確實喜愛、重視《論語》。

他是如此恭敬地讀,態度又是如此誠懇——只能說明《論語》對趙普確實惠賜良多,而恭敬也自然而生。正如有些宗教徒開卷讀經必須有開經典拜讀儀式一樣,這體現的是一種誠敬的心態。

「學而時習之」以何者為學?

無獨有偶,明人焦竑《筆乘》第一卷第一條也寫了一個讀《論語》的故事,大可玩味。

李彥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趙孝孫仲修,伊川先生高弟趙彥子之子也,於某有十年之長。辛丑春同試南宮,仲修中選,而某被黜,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傷,姑歸讀書可也。」 某意不懌。趙曰:「公頗讀論語否?」即應之曰: 「三尺之童皆讀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讀此,且道『學而時習之』以何者為學?」 某茫然不知所對。仲修徐曰:「所謂學者,非記問誦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既欲學聖人,自無作輟。出入起居之時,學也。飲食游觀之時,學也。疾病死生之時,亦學也。人須是識得『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學聖人。」某聞其言,頓若有悟。

《孔子聖跡圖》之《在陳絕糧圖》,明·仇英繪,文徵明書。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李彥平的人自述學《論語》的經過:宣和(宋徽宗年號)庚子年,我進入辟雍(天子所設的大學)學習,同宿舍的趙孝孫(名仲修)是理學家邵雍先生高徒趙彥子的兒子,比我大十歲。辛丑年我們一同參加禮部會試(即進士考試),仲修考中而我落選。仲修勉勵我說:「你還是壯年,一次失敗怕什麼?姑且回去讀書就行。」我仍舊不高興。仲修就說 :「您還讀《論語》吧?」我當即回答說:「三尺童子都讀這個,何況我!」

仲修笑著說:「您既然知道讀《論語》,不妨說說『學而時習之』 這句話中的『學』是講什麼?」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仲修緩緩說道:「所謂學,不是指記問誦說,也不是指雕琢文辭,是指學做聖人。既然學聖人,自然沒有間斷。出入起居之時是學;飲食游觀之時是學;患病生死之時也是學。人需要明白的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要守住仁德,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守住仁德。站立時,就彷彿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立在我的面前 ; 在車子上 , 就彷彿看見它刻在前面的橫木上。這樣才可以學聖人。」我聽到他說的話,忽然有了感悟。

可見,學《論語》並不簡單,要以一種近似宗教家的虔誠去讀,與廁下枕上泛泛而讀自有天壤之別。不用心細讀,其中的微言大義往往不易明白。

《論語》開篇中的方法論

比如《論語》開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通行的翻譯是這樣的,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這樣的解釋固然不能算錯,但總感覺清湯寡水,而且不免有疑問:以個人經歷,什麼東西學了以後時時溫習還能很愉快?別說是君子,就是普通人都知道「不知者不怪」,難道人家不了解你你就該怨恨惱怒嗎?這樣的修養境界對君子而言也太低了吧?而且《論語》開篇的三句話感覺是隨意拼湊,毫無關聯,如果聖人就是這樣的境界,未免也太乏味了。

元刊覆宋本、何晏注《論語集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按照北京大學吳小如先生的講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的「學」是效仿的意思,而「時」不是時常的意思,而是「當其可之謂時」,就是正當恰恰合適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此句關鍵在「習」,按《說文》的解釋:習 ( 習 ),數飛也。數,多次。習的本意指幼鳥剛長出羽毛跟老鳥屢屢學飛。所以吳先生認為習是「踐習」的意思,不是溫習或誦習的意思。

這樣解釋就好理解了,比如太極拳中有一式叫如封似閉,顧名思義這招可以封閉、化解對方打過來的拳或掌,也可以順勢用雙手向對方身上推按,有功夫的老拳師可以讓對方騰空跌出,關鍵就在於當手掌落在對方身上時掌根微微上旋,則對方腳跟會因拔起而容易跌倒。我們跟老師學了此式,如果沒有機會踐習也不會覺得此式的妙用,但如果有一天有歹徒碰巧(時)挑釁,我們有機會用(踐習)這一招,感覺沒用什麼勁兒而對方一下子摔出,我們會心裡特別愉悅(說),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身心有所悟而悅。

下一句為什麼是有朋自遠方來呢?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如果有同門師兄弟(朋)來交流拳技,彼此說到此式的奧秘在於掌根微微上旋,自己的體會得到了(朋的)驗證,心裡非常喜樂,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切磋交流之樂。

《孔子聖跡圖》之《問禮老聃圖》,明·仇英繪,文徵明書。

最終,功夫和學問是自身所得,是為了修養自己,不是為了炫耀,所以別人知不知道沒有關係,不知道也不會鬱悶,而是平平藹藹,一團太和元氣。所以「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不為人了解時,心裡一點情緒都沒有,如此才稱得上君子,如果把「慍」解釋為發怒,則不見君子氣象。照吳小如先生的理解,這三句話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脈相承的,說的就是學習論語以及傳統文化時的一個總的方法。

至此則以前的疑惑也頃刻冰釋,回頭再看趙普讀《論語》的做法也並不為奇,「一分誠敬一分收穫,十分誠敬十分收穫,」不是趙普把《論語》看的太重了而是世人把《論語》看得太輕了。其中看似簡單的話語里蘊含的微言大義並不容易理解,《論語》是活的,生活閱歷和學養越深,越感覺《論語》親切有味。

所以,吳小如先生曾說《論語》還須細讀,真乃境界之語。

(作者是北京已日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傳統文化學者,武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經常受邀在高等院校和知名企業授課,主要課程有《傳統文化中的生命管理》、《百年未改舊家風》、《傳統文化中的自處與處人之道》、《國學智慧與女性養生》等。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5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漏出來的產業鏈:7億信息泄漏,每條3分錢,聽扎克伯格談信息監管
團隊要有膽識和風範,但得先培養三個特定情感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