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的俄式導彈這麼重?7個壯漢才抬一枚,國產彈可自動掛
近日,中國軍網英文網發布了一組圖片,內容為東部戰區空軍裝備殲-11A戰機的航空兵旅進行夜戰訓練。作為地處東南沿海一線的這個殲-11A戰機旅,戰備等級既高,飛行員技術也相當了得。這樣的戰備值班部隊尤其強調出動速度的快捷,不過軍網配圖卻顯示,殲-11A戰機在掛載一枚俄式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時,竟然需要7個人手動操作。而射程是該款格鬥彈六倍的國產PL-12中距空空導彈,卻只需要6個人抬……
圖中7名空軍地勤人員在掛載1枚R-73格鬥彈。
動用這麼多人才掛載一枚格鬥彈,要知道一架殲-11A戰機有10個掛點,如果全部掛完的話,得需要多少人力和時間?其實這確實是俄系戰機的一個通病,就是地勤保障不夠人性化,導致效率不高,並會直接影響到戰機的出動效率。
殲-11A戰機是在完全用進口部件組裝的殲-11戰機基礎上,實現大部分部件國產化後的國產組裝三代機。目前中國空軍的原裝進口蘇-27SK單座戰機,「來料」組裝的殲-11戰機已所剩不多,比較多見的還是殲-11A戰機。不過該款戰機雖然國產化率較高,卻並不涉及機載武器系統。也就是說其空空導彈等武器,都還是進口的俄式導彈。
圖中殲-11A掛載了R-73格鬥彈和R-27中距彈。
資料顯示,中國在引進蘇-27戰機,並國產組裝了100餘架殲-11(含A)戰機後,進口儲備了大量的俄式R-73、R-27空空導彈。因為那時不但國產三代機還未大量裝備,而且國產PL-8、PL-12空空導彈也還未完全形成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在蘇-27、殲-11戰機作為主力擔負空軍戰備值班的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頭10年,正是東南沿海某大島的離心力飆升的時期。
所以那時的空軍武器裝備建設是以「應急」為優先。所以雖然明知俄式空空導彈性能一般,尤其是R-27半主動制導中距彈甚至堪稱有「坑」,可總比同類型的PL-11半主動制導中距彈要好。所以,空軍儲備的俄式空空導彈仍然達到很客觀的數量。
地勤人員為殲-11A戰機掛載兩種俄式空空導彈。
本文開頭圖片里的導彈為俄式PL-73格鬥彈,彈重105公斤,有效射程20公里。國產PL-8格鬥彈比R-73還重約10公斤,射程相當。但PL-8的抗干擾能力更強,機動性也更好。R-73導彈基本型的有效過載不超過12G,PL-8卻可達到35G。而兩款導彈的使用便利性差別更大,R-73導彈沒有自動掛彈機,只能靠人工。PL-8導彈則有半自動掛彈機,兩三名地勤人員操作就可完成!
殲-10戰機掛載PL-8格鬥彈。
R-73導彈屬於戰機視距內近戰武器,尚且需要7個人掛載。國產PL-12主動制導中距彈為超視距作戰武器,改進型B型的射程約為120公里,卻只需要6個人掛載。更關鍵的是,PL-12導彈也有自動掛彈機,人工掛載只是作為一種訓練科目,為防止戰時緊急情況下沒有掛彈機可用而設置的。
遼寧艦6名地勤人員為殲-15艦載機掛載PL-12中距彈訓練彈。
只有人工掛載一種方式,與有自動掛彈機,只是為防意外而訓練人工掛載科目,是不同的概念。那為什麼殲-11、殲-11A戰機至今都沒通過改進具備使用國產空空導彈的能力呢?這並不是我國軍工無法破解其武器管理系統,因為同樣是引進的蘇-30MKK戰機已經被破解了。而且殲-11系列戰機也能夠使用國產空戰訓練數據記錄吊艙,以便開展空戰對抗訓練。
不進行升級的原因,一是進口的俄式空空導彈確實數量太多,就算消耗庫存也需要很長時間;二是一架殲-11戰機升級至可使用國產導彈的版本,花費的時間和經費並不少。而目前空軍蘇-27、殲-11系列戰機加起來應該為100多架,並且機體壽命剩餘得並不多。所以這樣的升級費效比不高。
圖中的殲-11A戰機掛載了一枚R-73格鬥彈訓練彈。
現在,不但殲-10、殲-11B等三代機的PL-8B、PL-12B導彈性能超越了俄式R-73、R-27導彈,殲-16、殲-20等戰機的PL-10、PL15導彈更是領先蘇-35戰機配套導彈很多。所以中國空軍戰機的機載導彈性能只會越來越讓我們放心,而讓對手擔心。


※殲20殲16飛行員都用英語呼叫!並非趕時髦,隱含實戰用途
※殲20戰機竟一次出動18架?只飛了一個動作,秒殺矢量戰機
TAG:百戰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