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黃土地下的神奇村莊,堪稱奇蹟!
歡迎關注「中規設計」~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
優秀的建築設計,
往往以自然為靈感源泉,
在順應和尊重自然的同時,
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
這是陝北的一句順口溜
你能想像到這是怎樣一個地方?
在黃土高原上,地平線下,存在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村落——地坑院。這種獨特的建築方式,是人類「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見證。上面那句順口溜,就是對地坑院的形象描述。
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稱這種窯洞建築為「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
一個地坑就是一戶人家
這種地坑式的窯洞,人稱地窯村,是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在土坑四壁掏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在地下的它,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一個地坑就是一個院落,一個山林幽靜的民居,一個田園式的自然景觀,一戶淳樸的人家。
進入地院,需要穿過穿過十幾米長的門洞。
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鑿出斜坡通向地面,為住戶進出的階梯式通道。
地坑上的邊沿處,有青磚圍成一圈約一尺高的攔馬牆,牆上搭著瓦檐,既安全又美觀,還可以排雨水。
這個地坑一點兒也不坑
地坑院,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居,由厚實堅硬的黃土造就,不僅堅固耐用、擋風隔音、防震抗震,還冬暖夏涼,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溫住宅」也不為過。
窯洞拱頂式的構築,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窯洞里往往也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使其更安全。
窯洞一般要逐年開挖,一次最多只能挖3孔窯,然後再等上一兩年,讓挖好的窯洞徹底晾乾後再挖其他的窯。因為一下把孔窯洞全挖出來,很容易塌掉。這樣花個幾年造的窯,能住上幾百年。
地下窯洞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係、採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比如:每個地坑院都會有一口井,因為黃土高原土質的乾燥特性,一般是地坑院挖多深,井也就要挖多深。這口井就是用來收集雨水的,雨水可以直接滲入地下。
據了解,地坑院早在4000多年前就存在了,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由於院子結構合理,經久耐用,一個地坑院可居住100-150年左右,較早的院子甚至有200多年的歷史,住了六代人。
地坑院屬於窯洞民居的一種,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它是建築在山坡,土原邊緣處,常依山向上呈現數級台階式分布,下層窯頂為上層前庭,視野開闊。
窯洞的歷史流傳了千年,
在舊社會,農民一生的願望就是挖幾口窯洞。
有了窯,才能娶妻,才算成家立業。
而現在,
不少窯洞已失去了人間煙火,
和滿地掉落的泥皮,靜靜的待著,
煙囪像得了喉癌,
再沒有飄出一縷順暢的炊煙。
但也有一些地方發現了窯洞的價值,
發展旅遊業,使窯洞煥發了新的生機。
設計讓我們發現窯洞的更多可能
據了解,最近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房屋,建造簡單,成本低廉而且舒適安全,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重要的是什麼呢?這個房屋的造型設計猶如窯洞一般。
而且這種新型房屋適應性很好,可以在熱帶雨林,可以在高山雪原。建好之後,你不會覺得那是一種格格不入的存在,好像它本來就是長在那裡的,百分百融於自然。
還有下面這座由建築師維奇設計建造的瑞士莊園,同樣讓人眼前一亮。
莊園包括九幢通過樓梯連接的住宅,一間地下室,甚至還有地下停車場。這些地下房屋將地面作為有效隔絕雨水、高溫、狂風、侵蝕的保護層。
再看英國波爾頓鎮的這個花瓣狀的地下房屋,感覺又是一種驚艷。
現代建築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而獨具現代感的建築設計,已不僅僅只單一化地朝著新穎、奇特、潮流的趨勢發展,它也更多地繼承和發揚著傳統文化精神,讓人能尋得那藏在建築里的文化情感也是越來越重要的方向。
註:圖片資料源於網路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中規設計~


TAG:中規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