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算什麼,這個皇帝曾五顧茅廬
本文由作者菊刀撰寫,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對於求賢若渴這個詞語所引發出來的各種典故事迹,想必大家基本上都是耳目能祥,大腦中一瞬間就能想出來好幾個人盡皆知的故事。當然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去劉玄德與諸葛亮的一段佳話-------三顧茅廬了。三顧茅廬,顧名思義,人們感慨它的偉大無一不是這三點「三「 ,」顧」 ,「茅廬」。「三」,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他更是體現了劉備的辛勤付出;「顧」字,則說明了劉備的虛懷若谷。他不是坐著轎子或者騎著高頭大馬去找諸葛亮,而是下馬步行,冒著寒風冷雪一步步的走去的。而「茅廬」一詞,則更加體現了劉備的火眼金睛,慧眼識人。諸葛亮躬耕事作,隱於深山之中,一身才華滴水不漏,靠著卧龍的一點都小名氣,卻得到了劉備的天大青睞,難道說這不是劉備的智慧所在嗎?看人不看相貌,才是人才們的嚮往的主公的樣子。
人們總是對劉玄德歌功頌德,但是大家卻不知道的是,在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皇帝,他為了求得賢才,竟然去找了人家五次。才得以「抱得美人歸」。這個人,就是齊桓公,公子小白。躺不論魏蜀吳時期的民風世俗比春秋戰國的不知道高到了哪裡去,人們的尊卑觀念比齊桓公所處時代淡了不少。劉備屈尊下鄉找人才,人們會陳贊他虛心,不擺場面。而齊桓公能下鄉跑了五次,在當時看來,人們只會認為齊桓公不識大體,丟份兒。但是,齊桓公並不在意,他略施小計,就開始了自己長久的等待。
當時,有一個名叫稷的人,在民間頗有名氣,簡直像諸葛亮一樣有著通天徹地的功能。看著在王位之爭之下千瘡百孔的齊國,齊桓公下定決心,必須要將這個人招入麾下。於是他一次一次的訪問稷,可惜稷不是不在家就是決不見面,於是這前前後後使齊桓公碰了好幾次璧。齊桓公畢竟是齊桓公,竟然一點也不生氣,一點也不在乎。他依然想一個賴皮似的,瞅准機會就去拜訪,前前後後一共五次,終於獲得了稷的芳心,答應為齊桓公效力。這樣的事情一被傳達,天下英才無不興高采烈的來投,果然,齊桓公的偉業也超過了劉備。


※孫策臨死之際託孤的重臣,一片忠心,卻被孫權忌恨至死
※昆崙山下埋藏三大帝王陵!千年無人能動,原因令人膽戰心驚!
TAG:三國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