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會得這種病!

一胖就胖肚子,小心會得這種病!

背影看上去覺得身形不錯,被人誇是帥哥,走進一看,卻發現肚子挺大,形象降了好幾個檔次;

為了遮住肚子上的肉,只能買大一號的衣褲,穿起來又會覺得太長了……

這種身材就是我們常說的「梨型身材」「蘋果型身材」,這類人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均勻的胖子」,卻可能和真正的肥胖人群一樣,身體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國目前已成為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據 2016 年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男性和女性肥胖人數分別佔全球的 16.3% 和 12.4%,高居全球第一[1]

與此同時,隨著肥胖人群的不斷增多,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也急劇增加,患病率從 2002 年的 2.6% 上升到了 2015 年的 11.6%,其中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近六成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肥胖或超重的現象[3],可以說是 10 個糖友 6 個胖!

肥胖人群要是遇上了高血糖,很可能變「糖胖」。

簡單測一測,你是不是「糖胖」

是不是「糖胖」,看 2 個條件:胖、血糖偏高。

判斷你是不是「胖」的方式有兩種[4,7]

比如,一個體重 70 Kg ,身高 1.7 m 的成年男性,BMI=70/1.72= 24.22 kg/m2,就已經是屬於超重了。

即使體重指數沒有達到 24kg/m2,如果屬於腹型肥胖(男性腹圍大於 90 cm,女性腹圍大於 85 cm),也可能成為「糖胖」人群的一員。

再來看血糖:

一般情況下,如果體檢測得的空腹血糖超過 7.0 mmo/L ,就是血糖偏高了,一旦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或者接近異常值,都要引起重視。

如果 BMI ≥ 24 kg/m2,或是腹型肥胖,血糖又有點偏高了,就要警惕了,「糖胖」可能已經悄悄盯上你了。

「糖胖」危害:1 + 1>2!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糖胖」的危害可不止糖 + 胖這麼簡單,這兩個問題會互相作用,引起一系列更糟的結果。

肥胖人群的血糖、血脂本身就可能偏高,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超過 80% 的 2 型糖尿病都與肥胖有關,其中重度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 10 倍。

一旦得了糖尿病,肥胖又會加重糖尿病,引發一系列的慢性併發症。

「糖胖」人群同時患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力衰竭、腫瘤等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特別是「胖肚子」的人群,患病風險和死亡率更高[6]。

如果有慢性腎病的話,病情也會進一步惡化。

說是「一胖毀所有」,也不為過。

「糖胖」是怎麼找上門的?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糖胖」的發生主要與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體力活動少相關[6,12]

生活細節不注意,「糖胖」隨之而來。

1. 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喜歡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水果蔬菜等攝入不足;

2. 減重方法不恰當,盲目節食,反而把自己變成了「易胖體質」;

3. 高估了自己運動消耗的能量,運動完之後會大吃特吃獎勵自己,反而攝入量遠超消耗量;

4. 部分 2 型糖尿病人群,在治療過程中光顧著「降糖」,忘了管理體重,未注意飲食和運動,或者用了會增加體重的藥物。

那如何遠離「糖胖」呢?

「排糖 + 減重」效果佳:

1 + 1>2!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排糖 + 減重,不僅能更好地控制體重、血糖,還能幫助改善血壓和血脂,效果可以說是 1 + 1>2。

研究表明,肥胖者若減重達 15 公斤以上,其 2 型糖尿病緩解率可達 86%[2],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糖尿病及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排糖+減重」要注意度,概括起來就是:

飲食結構要均衡,

總體熱量得控制,

快樂運動是基礎,

降糖用藥需諮詢。

1. 控制食物攝入總量,米面等主食可以吃,同時建議增加粗糧所佔的比例。

比如要適量多吃未經加工的全穀物、粗雜糧、豆類、麩皮、豆渣、燕麥等[4,16,17]。

2. 多油多糖的食物要少碰。

牛油、豬油等動物脂肪,冰淇淋、奶茶、糕點、餅乾等人造奶油和含糖飲料盡量少吃[4,16]。

3. 運動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時間[17,19]

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方式,建議堅持每周 150~300 分鐘,相當於每天 30 分鐘以上,每周運動 3~ 7 天,飯後 1~3 小時內為宜[17,19]。

4. 已經是「糖胖」人群,用藥選擇建議多問問醫生。

除了科學膳食搭配適量運動,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優先選用有排糖機制的藥物,以及不會引起體重增加的降糖藥物[4,15],讓治療過程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https://mini.eastday.com/a/171213130744858.html

[2]http://www.chinanews.com/jk/2015/09-18/7531409.shtml

[3]崔曉穎.《中華養生保健》,2017(8):7-7

[4]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合併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6, 8(11): 662-666.

[5]Kenneth C. Copeland, et al. Management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3, 131: 364-382.

[6]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肥胖學組. 中國成人肥胖症防治專家共識.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 2011, 27(9): 711-717.

[7]Wolfram Doehner, Andrew Clark, Stefan D. Anker. The obesity paradox: weighing the benefit.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0 31,146-148.

[8]Kwon Y, Kim HJ, Park S, et al. Body Mass Index-Relat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Heterogeneity in Obesity Paradox Studies: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7, 12(1): e0168247.

[9]Chang HW, Li YH, Hsieh CH,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Cardiovasc Diagn Ther, 2016, 6(2): 109-119.

[10]Wolfram Doehner, Andrew Clark, Stefan D. Anker. The obesity paradox: weighing the benefit.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0 31,146-148.

[11]Antigone Oreopoulos, Kamyar Kalantar-Zadeh, Arya M.Sharma, et al. The Obesity Paradox in the Elderly: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lin Geriatr Med, 2009, 25: 643–659.

[12]賈偉平,陸菊明,紀立農,等.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8, 10(1): 4-67.

[13]Russell-Jones D, Khan R. Insulin-associated weight gain in diabetes—causes, effec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Diabetes Obes Metab, 2007, 9(6): 799-812.

[14]Carver C. Insulin treatment and the problem of weight gain in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Educ, 2006, 32(6): 910-7.

[15]洪天配, 母義明, 紀立農, 等. 2型糖尿病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藥物應用專家共識. 中國糖尿病雜誌, 2017, 25(6): 481-492.

[16]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1型糖尿病診治指南.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17]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編寫委員會. 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6, 8(9): 525-540.

[18]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19]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 北京: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2.

[20]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國糖尿病雜誌, 2014, 22(8): 2-42.

[2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8. Diabetes Care. 2018, 41(suppl 1):S1-S159.

轉給你身邊的朋友,一起遠離「糖胖」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醫生 的精彩文章: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關鍵因素是這個
這種抗病毒藥不僅沒用還有毒,孩子和媽媽都要遠離

TAG:丁香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