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子圖鑑」里的奮鬥,到底缺了點什麼

「女子圖鑑」里的奮鬥,到底缺了點什麼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最近,兩部「都市向」「女性向」的網劇熱播,引來不少關注,也引來不少爭議。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樣的「女子圖鑑」。

雖然是以在大都市打拚的職業女性為主題,也描摹了諸如面試碰壁、住地下室、一個人看病、一個人搬家等不少「漂泊族」可能經歷的生活細節,但這些細節上的真實,卻不足以支撐起整部劇的真實感與代表性。比如,其中一部「圖鑑」的女主角從小城市來到大都會,沒有經歷太多艱辛,就開啟了開掛的人生。第一次在飯局上見面的老闆為她介紹體面的工作,一塊創可貼就結識了事業上的貴人,大城市打拚的艱辛、職場的考驗、一步步升級帶來的自我實現,也都退位於各式各樣的愛情橋段。難怪網友會感嘆「看不到自己的生活」,甚至評價為「北漂版瑪麗蘇」。的確,不管是什麼樣的題材,如果少了一點生活的實感與質感,是難以讓人感受到「同情之理解」的。

況且,對於女性的奮鬥故事,觀眾可能還有更高的期待。此前一些同題材的高人氣劇目,充分表現出觀眾對有能力、有主見、肯拼搏的獨立女性形象的認可,因此也更讓人期待中國版的「大女主」故事。如果雖想刻畫女性的獨立自勵,但其人生不同階段的躍升卻總與男性緊密相連,難免讓人感受到這樣的女性角色,在行為邏輯與其所標榜的獨立之間存在一定的撕裂。再加上一些劇集中不時透露出的女性對物質的迷戀、在人情世故中的周旋、對捷徑的迎合,都與人們期待的新女性形象相差甚遠。正如一位網友所寫,「誇大『關係』、『小聰明』和『顏值』的作用,其實是在嘲諷真正的努力和上進」。

其實,近些年來,有不少這樣的影視作品,一方面想要展現真實的生活,一方面卻在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邏輯上陷入了失真失焦。這也不得不讓人反思:文藝作品應該怎樣表現現實?文藝創作者應該如何去了解時代和社會?以講述女性獨立的影視劇為例,創作者看到了市場對這一題材的期待,於是蜂擁而上,但他們是否真正了解這種期待背後所反映出的女性社會地位的轉變,是否真正看到了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長,又是否真正關注女性權益的訴求?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深切的關懷,對女性的認知沒有與時俱進的改變,僅僅是想利用「北漂」「滬漂」「女性獨立」等熱詞製造噱頭、尋找賣點,那麼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會失去藝術的真實,更不可能具有與時代關切同頻共振的強大生命力。

那麼,文藝創作者如何才能擁有書寫現實的能力?著名編劇高滿堂曾說過,「經常有人問我創作秘訣是什麼?我哪有什麼秘訣?如果非說有『秘訣』的話,那就是深入生活……正是在生活的熔爐中,我採集到了藝術的金子」。如今,在行業浮躁風氣的影響下,在追求快產快銷的影視生產模式的裹挾下,不少創作者失去了深入生活、體悟生活的耐心,從而也就喪失了對現實的洞察力、感悟力、判斷力。不少打著「現實」旗號的文化產品,談不上對社會的紀錄,也就更談不上對現實的提升、對未來的瞻望、對時代的引領。我們需要一種真正的遼闊的現實主義,這是建立在對生活的深刻認知、對時代的深刻理解、對人心的深刻洞察之上的現實主義。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就既有社會影響、又有藝術魅力的文藝作品,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對於優秀文化產品、優質精神生活的期待。

這正是:沒有生活沃土,何來藝術之花?

(文 | 張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如何聆聽「年輕的聲音」?
中國城市,色彩如何蘇醒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