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樂,洗滌靈魂的聖水

音樂,洗滌靈魂的聖水

暗香

 暗香

沙寶亮 

00:00/04:37

音樂,洗滌靈魂的聖水

李炳華

據說,用肉眼從月球往地球上看,只看得到這四樣東西:嬴政修的萬里長城,千年不老的唯美愛情,馬雲的阿里巴巴,以及洗滌人類靈魂的音樂之聲。

常常會感動於塞林格《麥田守望者》里的一段話: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那麼塞林格那所謂「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的人間美妙之物究竟是什麼?黃色的金子?大紅的朱印?亦或是玫瑰色的愛情?斯必繆矣!倘若人間果真有此物的話,其必定會是那洗滌人類靈魂的音樂,我以為。

音樂的魅力,不僅僅是在於它能夠柔曼地洗滌我們的雙耳,有時它能夠將我們帶入一種和諧、溫暖,寧靜、夢幻,甚至想像無盡的天籟臻境之中。在那些曼妙的音符所編織的王國里,生活會變得異常溫馨而詩意闌珊,人生會變得異常溫暖而色彩斑斕,心胸會變得異常寬闊而舉目懷遠,心空會變得異常晴朗而明媚湛藍。任何苦悶、煩惱、憂傷都會隨之而遠去,原因很簡單:一段好的旋律,總能泉水般地清滌我們浮滿塵埃的內心,讓一些一些既抽象而又質感的淡藍色記憶顯山顯水,清晰可人。

譬如一首鄉村騎士《間奏曲》,每次聽到,都會過濾一回生活中的平庸,總是能把偶然泛起的無名情緒,永久地定格下來,成為一份唯美而唯心的記憶。音樂之水流沖走的是憂傷、怨恨與貪慾,留下的則是一個感恩的心態,知足的心境,平靜的心情。

譬如肖邦,便只適合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聆聽,尤其是聽肖邦的夜曲。肖邦的夜曲和肖邦本人一樣幽宛動人,肖邦的夜曲其實就是空山新雨後肖邦的內心獨白,肖邦的夜曲其實就是肖邦的一頁頁日記。肖邦的夜曲是一張溫柔的網,打撈上來明靜的夜色,打撈上來的是你逝去的歲月,打撈上來的是自己快要磨成老繭的心。

而當你聽到「一代琴王」亞沙?海菲茲以他那有如天鵝絨般的柔和與光澤的音色奏出那美妙的旋律時,相信很難會不被這裡的琴聲所陶醉:一首小曲里竟盛著最美的人寰,最美的風景,最美的愛情,最們美夢境。你覺得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還有什麼會比音樂更曼妙的東西呢?

當然,還有一直就很想說的巴赫。這個巴赫一定是《巴赫平均律》的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其實,巴赫自己在生時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大哥教給了他很多寶貴的知識。儘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因為樂譜很珍貴,抄寫的紙張也價格不菲。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划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但這絕不影響巴赫成為人類音樂的經典,因為經典是永遠經得起時間的沉澱的,巴赫也是在死後將近一個多世紀後,他的音樂才被人熟知。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讚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

而我們對音樂的渴望,是因為音樂是流動中的、有聲無形的繪畫;同樣的,繪畫是靜止中的有形無聲的音樂。或者詩歌,或者生活,其實都是另一種形式的音樂。形即是聲,聲即是形,這不是錯覺,前提是我們的眼睛與耳朵平行而至臻界。感受一下舒伯特降E大調第二號鋼琴曲,也許你就會明白了。

先是鋼琴平靜安寧的旋律,接下來大提琴出場,那低沉灰暗的旋律帶著淡淡的憂傷直達心底,突然淚崩,那是心靈深處的孤獨,然後是明亮優雅的小提琴,彷彿我們生命中那美好的追求和曾經的激情,仰或是我們款款而妙曼的女人,她猶如一道溫暖的霞光喚起我們心靈的悸動,接下來是更深刻的孤獨,那如冷雨敲心。

不僅如此。

有時一段音樂,會帶你進入繁星之夜,彷彿躺在草坪,四下靜謐,夜色里會情不自禁地思索,每一段路,其實都是一種生命對歲月的領悟;每一種孤獨,其實都是一次心對靈魂的傾訴。一段音樂,會帶你感受微風、日光、沙灘,甚至遼闊的草原,高高的山崗……這些景象隨著音樂進入思緒中,很自然地,你會報以淺淺的笑,然後渴望真能有這麼一次體驗。樂曲往往就會給人以這樣的遐想空間,音符們會很稱職地圓滑出一道道上揚的曲線,順著風鈴的方向向前,就遇上了像風一樣清淡的弦樂,整座海岸在你的想像里鮮明浮現,不管是偷閑或僅只是路過,多來幾次一點不奢侈。或者某個靜謐的夜晚,目光縱遠,繁星點點,時間悄悄流過,我們都將化作一縷風,一粒塵,一滴雨,只有星辰滄海永恆,望著漫天銀河,天地慢轉,萬籟安然,而音樂依然會在哪裡經久不衰地響起:在身邊,亦或在心間,在從前,亦或在永遠。

世人所喜聞樂見的音樂,大部分都是帶有歌詞的,詞曲的互補便是魚與熊掌的兼得。這當然是一種享受,歌詞會賦予曲子更為豐富而質感的思想內涵與情感依託。

其實,沒有歌詞的音樂對情感的表達會更為淋漓盡致。人們聽慣了熱歌榜,或許就認為好聽的音樂也就是如此了。其實,音樂的世界很廣,最震撼人心的音樂,可能在你從未觸及過的深處。

譬如那首溫婉悱惻的《薰衣草女人》(即《Ladies in Lavender》,英國同名電影,亦有譯為《等愛的女人》)的主題曲,其旋律貫穿整部電影,為它塗上了一層驚艷,哀怨和緬懷的紫色,精心聽之,我們彷彿也會像女主角厄休拉那樣從心底里發出永恆的瀝血的嘆息:"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這就是音樂,這就是生活。

音樂在生活中流淌,沁人心脾與靈魂;

生活在音樂中行走,如水之魚的行吟。

在西方世界,貝多芬的知名度不遜於凱撒大帝亦或亞歷山大大帝,或者拿破崙·波拿巴,遺憾的是這位鳥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音樂家在五十七歲的時候,就因赤貧與重疾離開了人世,甚至他最後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也只「賴皮」地換來一盤馬鈴薯。但一百年後,那張手稿便價值連城了。

然而,人間之事,又何止音樂若此?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莫泊桑的《羊脂球》,不妨以其中一段話作結: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創作札記:

本篇的創作,最應該感謝的是才女編輯全迎春老師,若非迎春之邀「逼」,絕難有此創作衝動。索性便以此文,敬獻於這位默默耕耘於時光之中的文學田園鋤禾者,願文字馨香,願歲月靜好。

作者簡介:

傳播思想能量,汲取人生營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浪的月光 的精彩文章:

TAG:流浪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