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才4集不夠看,這種國產片我們應該多拍

才4集不夠看,這種國產片我們應該多拍

最近,美國abc電視台做了一項調查——

大概四分之一的美國人,過去一年都沒讀過一本書

日本一項調查也指出,當地53%大學生不看書。

今年年初,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關閉。

很多人惋惜,這可能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希望不會一語成讖。

今天魚叔給每個愛書的人,推薦一部關於「書」的國產片。

單憑「書」自身的魅力,就已經值得五星了——

《書迷》

BBC拍過一套紀錄片,也叫《書迷》。

終於,內地也有關於書籍的紀錄片了

4月23號世界讀書日當天,於央視開播。

唯一的缺憾是有點短,才4集,每集才20多分鐘,很快就能刷完。

剛好過去一個月,可惜豆瓣上評價還不到800,看過的人應該少之又少吧。

但評分很高,8.5分。

《書迷》的主體當然是,書迷

有的自己動手做書,有的把書當做高達玩具一樣收藏,還有的販書討生活…

圍繞紙質書,他們踐行出了多種別樣的生活方式,緩慢而優雅。

不過,這群人是不是拿情懷裝B呢?

因為電子書是大勢所趨,相較而言,紙質書又重又貴,除了靠虛無縹緲的「情懷」收收智商稅,還有什麼賣點。

真情懷,還是純忽悠?

不著急,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朱贏椿,學國畫出身,是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一枚職員,書籍設計師

15年間,他給無數的中小學生教材做設計。

直到有一天他厭倦了,覺得自己在參與一件「令人憎恨」的事。

他開始嘗試著把書本變成令人喜愛的物件兒,將書本的形式之美發揮到極致。

「載體和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書本身的內容和信息量」。

這是電子書的擁躉們所熱愛的邏輯,然而果真如此嗎?

朱贏椿設計的《不裁》,紙張是相連的。

人們必須裁一頁,才能看一頁

裁刀划過的毛邊,賦予整本書以粗礪的美感,最後變成一本毛邊書。

此書一出版,便入選「2006年中國最美圖書」,次年獲得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銅獎。

《蟲子旁》是朱贏椿的首部圖文作品,以「繪畫+照片+文字」的形式,精美的設計和活潑的內容相映成趣,向人們展示微觀世界裡的史詩

這本書獲得了2017年「世界最美的書」銀獎,並被大英圖書館永久收藏。

對於內容樸素的圖書,朱贏椿的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

《平如美棠》由87歲的饒平如老爺爺所寫,一開始只是排遣對亡妻的思念,他將兩人從年輕時一路走來的歷程,做成一幅一幅小畫。

戰亂,疾病,分離,都在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里娓娓道來。

2013年出版後收穫無數感動,今年法文版面世,更是立馬爆了

短短兩個月時間,在法國亞馬遜網站上獲得過「中國」分類的銷量頭名,出版社瘋狂加印。

對於這樣一本飽含個人情感的書,朱贏椿的設計很克制

他按照饒平如爺爺希望「顏色艷麗一點」的要求,使用了濃濃的正紅色,搭配燙金的海棠花,添上醒目的黑色毛筆字,呈現出一種飽滿的洋溢狀。

看著這書皮,能立馬被一種古典而豐沛的情感擊中。

這就是書的「形式感」。

匠心的設計,外延了文字所傳達的內涵,使得文字的情感更加具象化,使其愈加趨近於一件雅俗共賞的藝術品。

這就像一部電影,除了要有好故事,出色的攝影和配樂也必不可少。

形式,從來不輕賤,反而賦予內容以活力。

所以有人說,「紙質書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建築」。

比起朱贏椿這樣執著「形式之美」的書迷,還有一群人更過分,甚至就是愛書的實體。

淘書迷,就是這一類人。

他們起早摸黑去二手市場淘書,看到一本絕版的舊書能激動死。

雖然家藏萬卷但不一定都讀過,搜集行為本身成為最大樂趣。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本人了。

他們或者凌晨三點起床前往北京潘家園的鬼市,爭分奪秒搶好書;

或者把買房的錢全砸給了三萬多冊的泛黃舊紙,允諾自己一個曾經渴望的精神王國。

舊書里包含的歷史感,是無與倫比的。

史航曾經五塊錢從潘家園淘到一本小書,不料居然有香港祖師級導演李翰祥的親筆簽名。

還有一本破破的舊書里,藏著史學家周一良頗為悲愴的題字

台灣小哥陳逸華曾在一個「十塊錢買了不吃虧不上當」的小攤上,發現了一本范思平翻譯的《老人與海》

范思平是誰?

張愛玲。她曾用范思平做筆名。

張愛玲翻譯的版本,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本《老人與海》。

這本小藍書,其價值已經遠遠超過海明威所要講述的故事本身。

那麼我們再回到前面那個問題,「載體和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書的內容和信息量」嗎?

到范思平這裡,你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了。

紙張的觸感,墨香的味道,甚至書頁翻動的聲音,都會觸發情感記憶

書本作為實物,本身就構成了某種撫慰。

紙質書上,可以做筆記,圈圈畫畫,甚至你一邊喝飲料不小心滴在上面留下了污跡,都構成你閱讀的印記。

當翻至最後一頁合上書皮的一剎那,從內容到形式,這本書才完完全全屬於你。

難道電子書買過來,就不算它「屬於」我了么?

魚叔撂下一句狠話,電子書的「擁有」是虛假的。

沒錯,油墨印刷作為幾千年以前的玩意兒,一點都不酷,常常被技術進步論者似有似無地嘲笑。

有一本倡導電子閱讀的書,叫做《焚毀書籍》。

這標題早已不是嘲笑,是殺氣騰騰

電子書多炫酷啊,它用代碼魔法一般將全世界的圖書館放進你的口袋,還花不了多少錢。

這當然很爽,很潮,可這是有代價的。

代價是恐懼,因為它太容易被篡改。

你今天花5塊錢買了一本電子書,說不定日後局勢大變,一些人輕而易舉地控制它,蹂躪它,使你無法再次查閱。

這太簡單了,只需要幾行代碼就清除乾淨,沒有一絲作惡的證據

如果未來全球市場只剩電子書流通,那麼文化和思想的控制力也將是空前的。

說到底,電子書的廉價和便利,還是以犧牲你的部分權利為基礎。

它在本質上並不真正「屬於」你。

紙質書對於魚叔而言,並不單純是捉摸不定的情懷投射,它可以是創造利潤的商品,傳遞信息的載體,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品,以及與歷史對話的物件兒

魚叔承認,長久以來讀書被塑造成一件「大雅」的事情,為了「裝飾」而讀書的人並不在少數。

以至於你在地鐵上想掏出一本書打發時間,還要對周圍「快看這裡有人裝B」的嫌棄目光做一下心理建設

讀紙質書,正在變成一種「力排眾議」。

不過,如果「眾議」無法消失,那就「力排」一下好了。

我們在閱讀中追尋的,不就是超過他人目光的自由自在么?

助理編輯:春大鯨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立魚 的精彩文章:

挖到一部極不起眼的好片,有趣的靈魂真有400多斤
單憑一雙眼,我就願意為這部好片刷100遍

TAG:獨立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