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獨角獸公司將掀大規模上市潮 逾八成選擇赴港IPO

中國獨角獸公司將掀大規模上市潮 逾八成選擇赴港IPO

今年以來,全球IPO市場熱度有增無減,尤其中國「獨角獸」正越來越受到全球投資者的矚目。為吸引獨角獸,各大交易所紛紛伸出橄欖枝,或是修改規則,或是放鬆監管,為獨角獸上市「開綠燈」。

今年全球IPO市場將哪些大趨勢?交易所改革、資本圍獵之下,中國「獨角獸」的上市選擇是什麼?哪些行業和公司將贏得投資者的熱烈追捧?

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在北京採訪了摩根大通全球股票資本市場主管Liz Myers和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資銀行業務和TMT聯席主管霍雋(John Hall)。

「中國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尋求未來12到24個月內進行股權融資,這將成為前所未有的一股上市熱潮。」Liz Myers預計中國公司的總體市值會有顯著增長,並且發現中國有很多獨角獸公司正在尋求進入公開市場,以這些公司的估值總額來看,金額之龐大令人矚目。

「2018年將成為超大規模IPO頻出的一年。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宗10億美元或以上的IPO,其中兩宗來自中國。」她補充道。

摩根大通是美國科技股IPO的領頭承銷商。在去年中國大型IPO浪潮中,摩根大通牽頭了4宗10億美元以上體量的項目,超過其他任何一家投行。而Liz Myers本人,則於1992年加入摩根大通,曾參與Facebook和阿里巴巴的IPO。

「在過去,我們參與的每10宗中國科技企業IPO中,可能有8到9宗是在美國上市,目前已經變成8到9宗在香港上市,這一變化大概始於6個月前。」霍雋表示,這一情形的發生,源於「港交所對雙重股權結構(加權投票權)持更開放的態度,允許公司所有人保留控制權,並且鼓勵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超越納斯達克:逾八成公司選擇赴港IPO

《21世紀》:中國獨角獸企業在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上市有何不同?

Liz Myers: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可能高達150家,考慮到其所在地,香港是一個合理的上市地點。香港最近對於上市的改革措施改變了遊戲規則。大中華地區的許多公司過去會去美國上市,尤其是要求企業架構有靈活性的企業,現在則可以選擇在與業務所在地較近的香港上市。我們預計今年在香港上市的交易數量會有所增加。

對於A股市場,中國政府正在考慮採取措施吸引大型海外上市公司重返本土市場。最近宣布的中國存托憑證(CDR)概念為希望吸引國內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提供了機會。CDR戰略表明,中國希望為本地投資者提供機會,參與新經濟公司的發展。

霍雋:CDR對境外上市形成補充。香港市場也在努力吸引部分美國上市科技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尋求二次發行的海外上市公司目前有了更多選擇。

與A股市場相比,香港市場目前對潛在發行人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申請人向港交所遞交IPO材料後,在上市進度時間方面更加可控。港交所上市流程非常明確,透明度很高。第二,A股上市後股票面臨的波動性可能更高,部分原因是持有股票的機構投資者數量較少。此外,A股主板上市設有估值上限。據以往媒體報道,基於監管層指引,業內券商普遍對IPO定價上限的共識為市盈率的23倍,而美國或香港市場則無此固定上限。

不過,對於中國發行人而言,公司的客戶多位於中國市場,A股上市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21世紀》:是否已經出現中國科技公司選擇香港而不是美國上市的趨勢?

霍雋:在過去,我們參與的每10宗中國科技企業IPO中,可能有8到9宗是在美國上市,目前已經變成8到9宗在香港上市,這一變化大概始於6個月前。

目前,港交所對雙重股權結構(加權投票權)持更開放的態度,允許公司所有人保留控制權,並且鼓勵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傾向於上市地鄰近本土市場。許多中國大型科技公司對於中國企業的身份引以為傲,他們赴港上市也與此相符。

《21世紀》: 尋求上市的公司是否會因為香港市場規模遠低於納斯達克而擔心被低估?

Liz Myers:那些具有顛覆性、未實現盈利、高增長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IPO估值並不低於美國上市可能獲得的估值。這也是中國IPO申請者越來越傾向於香港市場的原因之一。然而,IPO估值只是發行人需要考慮的標準之一。選擇上市地點時還會綜合考慮其它指標。

霍雋: 實際上,如果在某地上市可能達不到公司預期的市值,發行人是不會選擇在該地上市的。從以往交易判斷,公司相信全球投資者更認可公司的內在價值,而不是看在哪裡上市。香港與美國市場的一個不同在於IPO散戶參與比例。香港散戶市場運行機制與美國不一樣,散戶配售比例較大,可能相應有更大的波動性。兩個市場的主要不同在於散戶發售比例以及其對二級市場交易和股票波動性的長期影響。

新趨勢:生物技術企業IPO將非常活躍

《21世紀》:整體而言,2018年全球IPO市場有哪些新趨勢?

Liz Myers:在一些主要趨勢的推動下,全球IPO市場已經迎來令人振奮的時期。

首先,2018年將成為超大規模IPO頻出的一年。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宗10億美元或以上的IPO,其中兩宗來自中國。

其次,中國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尋求未來12到24個月內進行股權融資,這將成為前所未有的一股上市熱潮。

第三,隨著香港IPO市場的改革以便未盈利或未錄得收入的生物技術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我們預計生物技術企業將會在IPO市場非常活躍。

這些公司以往只能依賴私募資本或尋求赴美上市。整體而言,我們預計具有顛覆性商業模式及高增長前景的公司會繼續贏得投資者的熱烈追捧,特別是那些將科技與傳統行業(如保險和醫療保健)相互融合的高增長但尚未盈利的公司,而摩根大通牽頭於2017年上市的眾安保險及2018年上市的平安好醫生則屬這類公司。

霍雋:另外一大趨勢是香港市場對新經濟公司的接納度日益提升,新經濟公司已成為全球IPO市場上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受益於過去數月香港IPO市場改革的實施,將有相當比例的中資企業準備赴港上市。我們預計目前中國獨角獸公司的總市值將突破萬億美元,當中許多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尋求公開上市募集資金。

雖然部分公司可能赴美上市,但許多融資活動會在亞洲市場進行。這股上市潮所帶來的不斷增加的資金流動性和股票多樣化,將推動香港市場新的轉型,這對香港市場和內地市場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21世紀》:科技類或生物技術類的新經濟公司中有些上市速度非常快,其他市場是否也有針對特定行業的優先處理?

Liz Myers:香港市場目前IPO申請眾多,交易所需要管理好大量申請的審批流程。然而,融資上市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作為港交所這樣高效的機構,絕不會無故拖累企業融資的步伐。

我們在其他市場沒有看到這種趨勢。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管控IPO流程及時間方面比紐約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更有話語權,我們目前沒有觀察到因為行業不同而帶來的審批流程和時間的差異。審批速度更多取決於披露質量、複雜程度以及SEC對商業模式的熟悉程度。

霍雋:港交所是市場化的機構,從戰略角度出發,捕捉未來增長機會。阿里巴巴美國IPO令市場意識到許多大市值中資新經濟企業可能因為上市機制不合適而放棄香港市場。港交所近期宣布修改上市規則,鼓勵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這有利於香港和內地兩地市場。

這些舉措更有助於市場和交易所確保新經濟公司在預期的時間框架內,在公開市場募集資金。生物科技公司是港交所目前非常重視的主要板塊之一。也有一些傳統行業公司正在赴港上市的審批流程中,這些IPO進程也沒有受阻。

《21世紀》:科技公司贏得如此多的關注,是否會對其他行業的企業造成擠壓?

Liz Myers:我們還沒有看到科技股項目排擠其他行業的現象。雖然我們確實預期今年的待發項目,尤其是大型IPO項目,將由科技股主導,但這並不意味著今年上市的工業企業就比去年少。

由於今年有更多的科技股IPO,可能看起來工業股IPO數目的行業比重相對較小,但就絕對值而言,實際上工業企業籌集的資金可能更多。顯然,如果某個行業表現良好,就會鼓勵更多來自同一行業的企業上市。相反,如果某些行業的市場交易反應平平,那麼明年未必會有更多該行業的企業上市了。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科技板塊未來是否會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板塊。我們正在從客戶覆蓋和資源配置的角度積極考慮對行業板塊進行調整。例如,消費、金融、汽車、能源、零售等,這些板塊都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科技元素。

我們也將為每一單獨的行業板塊配備科技類專才,領悟科技的重要性、運用高科技為客戶服務,對科技動向的把握幾乎是服務任何行業的基礎。

霍雋:尤其對於中國市場而言,科技已融入了各行各業。汽車板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電動車市場正在引領全球電動車變革。電動車企業需要掌握跨行業專業知識才能走在市場的前沿。

金融嚴監管有利於頭部Fintech企業

《21世紀》:中美貿易摩擦是否會影響中資企業赴美上市?

Liz Myers:中美貿易摩擦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問題,但投資者更關注的是IPO在未來所帶來的可觀回報,故此並不足以令他們止步不前。目前我們看到的是,全球投資者都表現出高度的熱忱,希望參與投資這些高增長的中國新經濟公司。

霍雋:與過去相比,各市場之間的連繫更加緊密,投資者也更加全球化。無論是香港IPO還是美國IPO,投資者均來自世界各地,只是在二級市場的交易行為方面略有差別。中美貿易摩擦不會對股票市場帶來很大的影響。投資者看重的是未來擁有高增長和高回報的公司,從尋求高增長來提高股東回報。

我們認為全球經濟基本面將保持強勁。相對穩定的宏觀經濟格局將對市場起到支撐。然而地緣政治風險可能也會上升,例如中美關係、朝鮮、中東、伊朗、以色列、俄羅斯問題等,但也不意味著會影響資本市場。我們整體上持樂觀看法,有信心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保持強勁。

《21世紀》:金融監管環境收緊是否會對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和投資者需求帶來影響?

霍雋:中國許多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因某些監管政策暫時延緩上市計劃,今年秋季形勢會變得更加明朗。對個人貸款和資管的監管趨嚴對於整體行業而言是有利的,也為所有業內公司的結構和風險管理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並增強了企業對自身業務管制的責任。

有能力上市的公司規模將更大、更成熟,更有能力建立基礎設施和系統以滿足監管要求。這些公司的表現有望超過小型公司,並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或自創加密貨幣,用戶可進行電子支付
比特幣崩盤,讓韓國千禧一代茫然失措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