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余名流事?陳兆棠被抓

大余名流事?陳兆棠被抓

核心提示

陳兆棠(1859年—1911年),字澍甘,湖南桂陽人,其父陳士傑是曾國藩重要幕僚。陳兆棠累官至廣西桂林、廣東惠州、潮州知府,同時他的罪惡一生的終點也在潮州,在任期間殘殺百姓,奴役民眾,殺人如麻,民怨沸騰。

(網路配圖)

宣統三年(公元1911),武昌起義轟動全國,潮州光復,陳兆棠也隨之被革命軍所擒。11月22日,惡貫滿盈的陳兆棠被革命軍槍決於署前的照壁下。

臨刑前,陳兆棠寫好遺言:「不死於君,不死於國,死於因果。」陳兆棠伏法無疑是滿清走向末路的一個最好的證明,同時也是陳兆棠一生中作繭自縛的因果報應。

(部分史料根據趙爾巽《清史稿》及大庾嶺的民間傳說)

屠城伯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新曆11月17日,被革命軍追剿的滿清朝廷潮州知府陳兆棠,狼狽地逃至五嶺山脈大庾嶺梅關。陳兆棠自知作惡太多,如果不奔逃,萬一被革命軍粵軍給活捉的話,肯定會被生吞活剝、狗命難保的。

卻不料,陳兆棠剛剛在梅關關樓下石碑前坐下歇息,就被革命軍粵軍一師一旅一營一連一排排長陳濟棠給活捉了。原來,陳濟棠奉孫中山的命令,率領粵軍一排士兵在南雄冬練,接到廣州總部密令,早就在大庾嶺一帶靜候陳兆棠的到來。

這陳兆棠是湖南桂陽縣的,從潮州知府位置上奪命奔逃,肯定要潛行於大庾嶺,蟄伏而行,取道梅關,隱形回其祖籍的。年方二十一歲的陳濟棠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就在梅關布置小股兵力,不費多少功夫,果真就抓獲了陳兆棠。

排長陳濟棠亮明身份後,晚清潮州知府陳兆棠就屈膝跪在地上,磕頭道:「陳氏天下都是一家,都是義門陳氏後人,你我乾脆認個兄弟,放我一馬,怎麼樣?」

陳濟棠厲聲呵斥道:「天下公賊陳兆棠,我國民革命軍粵軍堂堂軍官,哪裡會跟你認本家兄弟的?你的罪行,罄竹難書。你的惡行,人神共怒!」

在陳濟棠的喝止下,粵軍一排全部官兵威風凜凜地站在了陳兆棠的面前。陳兆棠面如死灰,俯首認罪,——

湖南桂陽泗州寨陳氏是當地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之一。陳兆棠的父親陳士傑居位通顯,是清季鼎鼎大名的中興名臣,在清代的洋務、海防、河工、教育等方面都作出過貢獻。

(網路配圖)

根據自己的經驗,陳士杰特別地重視家族教育,把幾個兒子的學業全部委託給晚清大儒王闓運來「運作」。

在王闓運的悉心教導下,陳氏子弟均獲得很大的成就,其中陳兆葵、陳兆文均入翰林院編修,人稱「一家兄弟兩翰林」。陳兆奎雖以舉人出身,但跟從王闓運學習長達30年,久負文名,官至法部總檢察廳檢察官。

在兄弟們的光輝下,僅是廩貢生的陳兆棠多少顯得有些失色。但陳兆棠有些政治地位的。

陳兆棠年幼時在家鄉桂陽縣的泗州天蒼岩和省會長沙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屈子祠刻苦讀書,歷覽天下名山大川,好學不倦,年紀輕輕就很有文采名氣。

但儘管陳兆棠「以制藝名於時」,卻始終無法敲開科舉大門,令很多人都為之扼腕嘆息。

光緒十五年(1889),陳兆棠放棄了進入正途的科舉道路,而是花了大價錢,捐五品同知銜,進入雜途。不久,他在知縣選拔中被授予四川興文縣知縣。

陳兆棠的仕途之始可謂一波三折,還沒赴任就以母喪去官,服闋後再赴川井礬票鹽局差次,又因父喪離任。根據陳兆棠的筆記記載,其父親陳士傑在湖南衡州病逝,陳兆棠僅用了十二天就穿越路途艱難的蜀道,疾速地到達衡州,一路平安,堪稱神速,。他對父母的一片孝心,也是天地可知的。

光緒二十一年(1895),守喪期滿的陳兆棠終於可以放開手腳為仕途奮鬥。他先是在四川雲陽縣辦理票厘,次年題補大邑縣、調署威遠縣,主管刑事案件的重審工作,很快就辦理得井井有條。

他還捐廉修建經緯書院,聘名士張肇文任山長(校長),文風始盛。從威遠調回大邑本任時,老百姓都捨不得他離開,大家圍攏過來,送了很多東西給他,直到將他送出五十里開外才離開。

大邑縣一向是土匪雄踞的地方,多任知縣都不敢惹那些山匪強盜。但是,陳兆棠下車伊始,就立刻大力整頓大邑縣的治安問題,制定相應的法製法規,興辦團練以保衛地方,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縣都風氣清爽,盜賊匿跡。

在大邑縣的任上,陳兆棠展示出剿匪的特殊才華。當地有匪目張老光子屢犯巨案,但歷任知縣均懸賞未獲,陳兆棠就拿他第一個開刀,使得其他匪徒畏威而改過自新。

後來,陳兆棠又擔任過崇州府的知府,也將地方給治理得民風肅然。原來,從那時開始,陳兆棠開始用嚴厲的殺伐措施,將山匪強盜全部給殺滅。

那時開始,陳兆棠暴露出了殺人如麻的凶暴一面。

陳兆棠在崇慶州時,正值八國聯軍入都掠奪,各地百姓爭毀教堂為快。陳兆棠在這節骨眼上判斷非常正確,對所轄的教堂進行了保護,因此躲過了清政府對清末教案的秋後算賬。這與時任山西巡撫的岑春煊對清末教案的判斷與陳兆棠可謂驚人一致。

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成為慈禧太后紅人的岑春煊晉為四川總督,即奏請將陳兆棠召回四川署邛州直隸州事。次年,岑調任兩廣總督,也差遣陳兆棠隨行入粵,統領武匡軍。岑春煊按照規定送二千金給陳兆棠作統費,陳兆棠卻不貪財,其自律和自負著實令人敬佩。

但是在廣西,陳兆棠殺伐無數,草菅人命,令人生厭。那時的陳兆棠,已成岑春煊在廣西戰局中得力主將。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西肅清,陳兆棠馬上前往廣東,奉岑春煊之命稽查廣東全省各軍,事業如日中天。

從一個小小的知縣成為叱吒風雲的一軍統帥,陳兆棠完成了從文官到武官的轉變。這種轉變,無疑會將陳兆棠性格中暴力的一面無限放大。

當陳兆棠在廣東奉命辦理惠州軍務兼惠州營務處,繼而破格提拔為惠州知府,專門負責清鄉行動時,惠州就陷入血雨腥風的恐怖之中,陳兆棠也就有了「屠伯」或者「屠城伯」的綽號。

(網路配圖)

陳兆棠在惠州辦理軍務時所要面對的匪亂,遠甚於四川和廣西。按照他自己的「成功經驗」,那就是將四川時的重典治亂政策進行升級,變成了嚴刑峻法下的濫殺。

陳兆棠治惠三年一共殺了多少人,目前較準確的數字是3000多人。這些都被光緒進士尚秉和所著《辛壬春秋》第44卷中的《清臣殉難記》記載清楚了。

應該說,清鄉行動既成就了陳兆棠,也使他走上了不歸路。在晚清,「清鄉委員」如同常設的官員被派駐各地,兩廣總督也將清鄉作為州縣吏治考核的重要內容。

陳兆棠嗜殺的名聲傳到了恩師王闓運的耳中,這位深知陳兆棠品性的先生對他進行了一番規勸。很顯然,他對陳兆棠的「好殺」感到憂慮。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陳兆棠應兩廣總督張人駿之命調任潮州知府,一如既往地執行他的暴力哲學,每一天都毫不客氣地要屠殺三百人。其行為令人膽戰心驚,使整個潮州一時間變得死氣沉沉。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轟動全國,潮州光復。潮州知府陳兆棠趕緊棄城逃命,想要潛伏回家鄉湖南桂陽縣去。

就這麼著,陳兆棠在江西大余縣梅關被革命軍粵軍一師一旅一營一連一排排長陳濟棠給擒獲了。

當天,陳濟棠他們就啟程,將陳兆棠押回潮州。五天之後,即11月22日一大早就進了潮州城。

當日的上午八時,潮州革命軍把陳兆棠綁縛在竹梯上,梯頂懸掛著一長幅標語,上面寫著「處決民賊陳兆棠,以謝天下」。

隨即,民賊陳兆棠被押至署前的照壁下槍決。根據趙爾巽的《清史稿》記載,陳兆棠「中十三槍乃絕」。當然,也有中十九槍和中七槍之說。但不管怎樣,陳兆棠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臨刑前,陳兆棠擬好遺言致其家屬:「不死於君,不死於國,死於因果。」這番話,讓人想起當年陳兆棠赴川任職前曾向王闓運告辭,王闓運看著眼前那位苦於報國無門的熱血青年,發出了「究有何益,徒令人茫茫耳」的感觸。

廣東民眾對屠城伯陳兆棠是沒有好感的。殺伐無數,罄竹難書,滅絕人寰,導致了陳兆棠的最終下場是不善的。

「屠城伯」陳兆棠當初做官尚且能為百姓做好事,替百姓著想。他卻在權勢到手後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殘忍凶暴,最終反被民眾以革命的名義給處決,這一結果是很值得人們深深思索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良語善言 的精彩文章:

誰是今年NBA的一陣?
老照片之——五十多年前的合影

TAG:良語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