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訪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在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上學是怎樣的感覺?」在知乎上,有人提了這個問題。結果引來很多畢業多年學生的熱情回答。「一天平和人,一生平和人。」有位網友在詳細回答後,用這句話做為結語。

「一天平和人,一生平和人」的評價,得到了很多平和畢業學生和老師的認同。平和雙語學校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日前,記者走進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專訪校長萬瑋,近距離了解這所年輕的「老字號」學校。

打造一所「本土化」的「雙語」學校

陽光透過窗戶靜靜地投在教學樓的牆上,「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幾個字,映入眼帘,像跳動的音符,無聲地傳遞著「平和印象」和學校的校園文化。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這所掩映在綠蔭和社區中的學校,溫和而低調。 從成績到口碑,作為上海市最負盛名的民辦學校之一 ,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1996年9月建校,2014年成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開設高中國際課程的學校。

雖然是一所「雙語」學校,但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卻用「本土」這個詞來定位學校,甚至對「本土」的強調超過了「國際」。 「這是一所開放的學校,我們更注重本土融合。在本土教育中融入西方好的理念。」

什麼樣的學校是一所好學校?在萬瑋看來,首先是傳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一所好的學校,首先要充實母語學習,打下紮實的學科基礎。其次是融合。在傳承和融合中實現對人綜合能力的培養。平和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優質的本土教育品牌。既保持中式傳統學校的優勢,又能吸取國際教育的精華,在實踐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融合點。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在平和的雙語教學裡,中和西的比例,中70%,西30%。平和的班主任一定是中國老師。外教主要上兩類課程,一類是英語課,還有一類人文課。科技藝術類有中教,也有少量外教。平和很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學校開設的人文行走課程,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比如八年級南京社會實踐活動,參觀中華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九年級開展「尋根上海」語文實踐活動。

2016年上半年,九年級學生在丁雁老師的帶領下展開了對《紅樓夢》的學習。老師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帶領學生分成小組,對《紅樓夢》的各個維度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其中的醫學、服飾、建築、詩詞、婚配製度等做了深入探究。最後學期末的評價,要求學生選取其中一個人物做一篇一萬五千字的論文,學生對整部作品的架構都要了如指掌。最後師生還乘坐「紅樓專列」共赴大觀園,演一演人物,整個探究活動搞得風生水起。

「平和是一所本土學校,面向本土學生,我們要堅守中國立場,以傳承本國文化為己任。我們認為,越是走向國際化,越是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否則根基不穩,如何談何融合與創新?」萬瑋說,平和相信並堅持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主要依靠中方教師團隊,同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走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中西融合之路絕不是全盤西化,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近年來,平和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已經超越對國外教育盲目崇拜的階段。萬瑋說:「以前我們一直覺得外國孩子更加外向、陽光,而中國孩子則過於內向,我們可能會認為外向是更好的性格。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內向的人占多數,而內向的人思考問題更加深入,專註性更強。我們學習西方課堂的小組討論模式,但沒有意識到內向的人不喜歡小組討論,而更擅長在靜處『孤獨』思考,小組討論表面熱鬧,其實對他們無效或者很低效。」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自2017年開始,平和全面開始實施融合課程,就是希望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基礎教育的改良之路。

「教育是一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對自我的認知永遠是人生的終極核心問題。而每一個人又都是基於民族、基於文化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被民族文化的水土所滋養長大的。因此,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未來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他們才能夠施展更多的才華,發揮更大的作用。」萬瑋說。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教師能影響學生的人格和氣質

萬瑋有一年暑假參加同學聚會,發現同學們聊得最多的是投資。萬瑋在旁邊默默不語,他內心堅守的信條是:人才是最值得投資的。

平和雙語學校能被家長認可,與學校優秀的師資隊伍分不開。平和選擇老師,最看重什麼?萬瑋認為,首先是德,也就是價值觀。「教師和學生在一起,言傳身教很重要,如果負能量多,就不適合當老師。」萬瑋說。其次是責任心。教育的本質是需要奉獻的事業。和孩子談心、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身上下的功夫,是沒法通過考核實現的,但是又非常重要,這就靠老師的責任心了。第三是有學習能力。不學習不能成長和進步,老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我。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十幾年前,平和曾經錄用過一位很有資歷的公辦學校剛退休的教師,她有很多光環,高級職稱,區中心組成員,在一所重點初中一直帶重點班。但是她無法勝任在平和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很快就離開了平和。萬瑋也是在那個時候意識到,這位老師所謂的榮譽是因為一直都在好學校教好學生。而真正的好學生,自學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都很強,對老師的依賴性反而小,老師的能力因此退化。所以萬瑋認為,老師的學習能力很重要。

在平和,鼓勵每一名教師與眾不同,致力於發現自我,找到自我價值的與眾不同之處,並將之發揚光大。

平和雙語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雍海濤,原本是學校的一名歷史教師,後來做了一些行政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企業管理培訓,雍海濤的熱情被充分激發,後來他自己主動尋找各種培訓的機會,學校新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他成了最合適的主任人選。如今,全校所有教職員工幾乎都高度認可雍老師在教師培訓方面具備突出的能力。

學校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導師帶學生就是周末把學生抓過去聊天,然後一邊聊天一邊抽煙,徐志摩也說過:「牛津的學生是教授用煙斗熏出來的」,就這樣四年大學熏陶出了許多偉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藝術家。

萬瑋認為,學校最終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學生和同齡人在一起,這裡面有同伴的影響,但學校方面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師的人格。

薛小龍老師是平和雙語學校初中部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一次教學中,研究大卡車轉彎前輪與後輪的半徑差,發現了大量血淋淋的案例,大貨車尤其是集卡在轉彎時壓到行人或非機動車的騎行者。薛小龍帶著幾名學生,後來也有家長參與進來,成立了「藍色右轉灣」公益組織,號召所有車輛右轉彎要禮讓行人。新的交通規則已經將這一點列入其中。在上海市中心有些地方還能看到「藍色右轉灣」的公益廣告。

「最後我們把學校教的東西全忘光了,剩下的是什麼?是人格。你說教師真正能夠在知識上教學生多少?我覺得教的東西99%都會忘記。但是你會記住一些片段:比如聊起我們記憶最深刻的學校畫面:班主任走進來說今天體育老師請假,我來帶班;或者是大家在自習的時候嘻嘻哈哈,一回頭髮現窗戶後面班主任的臉。留給孩子記憶的往往是這些東西。教育真正能改變學生的,是人格,是氣質,以及與生養他們這一方水土之間的聯結。」萬瑋說,「平和學校的老師們願意去思考學生到底在想些什麼,這本身就很了不起。」

學校應該更多思考

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平和學校的學生在想些什麼?萬瑋說自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幫助每個孩子在他最具優勢的領域實現自我,創造價值」。在萬瑋看來,學生未來做什麼,從事什麼職業不重要,關鍵是他要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學校在關注學生當前表現的同時,更多思考的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萬瑋曾經在全校教師會議上舉達爾文的例子,在教育者看來,達爾文小時候十分平庸,家長讓他讀了當時比較流行的神學專業,但是讀得很糟糕。父親評價他整天遊盪、無所事事。後來,他偶爾有機會乘船遠航,得以上船竟然是通過應聘一個陪船長聊天的崗位,這個崗位必須有錢有閑才能報名,因為沒人報名,雖然船長也不太看得上他,也只能讓他上了。就是這麼一段乘船探險的經歷,最終成就了一位科學巨匠。

萬瑋說到這裡時,有老師當場對他說:萬校長,達爾文考不進平和的。

萬瑋說:「對,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得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評價考核體系,發現類似達爾文這樣的天才,並且讓這樣的天才能通過在平和的學習,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實現自我。平和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名校。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出現很多對物質沒什麼渴望,但在各種方面有奇思妙想的人才。前提條件是有一批偏理想主義的教育者帶路,這些孩子才可能有機會走得遠,走得久。」

萬瑋說,平和雙語學校的育人理念是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重點關注五個方面的素養:工具與技能素養,也就是學習知識的能力;興趣與特長素養;文化與傳承素養,了解中華民族、本民族的根在哪裡;格局與視野素養,全球化時代,要有全球視野,不只是自我,人生的意義是為了讓社會變得更美好,要培養孩子的感恩心、利他心和建設者之心;挑戰與勇氣素養,培養學生堅韌的品質。

上海名校長萬瑋:好的教育一定要喚醒孩子內心的力量

「我們希望將來走出去的孩子,有中國根,有民族情懷;具備國際視野,了解國際規則。將來能夠回得來,在各個領域與世界各國同齡人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成為領袖人物。這樣的孩子多了,偉大民族復興才大有希望。」萬瑋說。

在平和雙語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五自」精神,分別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自主指學生自主、獨立的個性;自由是允許孩子們自我探索,允許他們走一點彎路,即便採取一些嚴格的手段,也是為了喚醒他們內心的力量,讓他們產生內驅,讓他們認識自我,選擇未來的道路,過有價值的人生;自然指孩子的生長打通學校和社會的界限,教育即生活;自信和自省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自主是所有教育的核心,我們的學生終將離我們而去,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為核心的,而非灌輸與塑造。」萬瑋說。

「從學生未來的發展來看,什麼樣的狀態是最好的?其實就是兩個層面。」萬瑋說,一是有自我實現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未來可以以此謀生,養活自己,這就是很好的狀態。二是能夠有社會責任,有民族擔當,個人所做的事情對整個社會、整個民族是有幫助的,不但自己小日子好,對社區、對社會也有貢獻。

萬瑋認為,我們面臨快速變化的時代,未來不可預知,我們不可能教給孩子所有的特定技能,但我們應該教會他們面對新世界的適應能力。做一個自主的人,有很強的時間觀念,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安排好。同時,他也要是一個思想獨立的人,不人云亦云,對事情有獨立的判斷。這樣他無論是在父母身邊讀書,還是出去求學,都足以讓人放心。

本文作者系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春銘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彭詩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西湖大學獲批設立 目標劍指世界一流
從事務型園長轉為創新管理型園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