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弄懂這兩個問題,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

弄懂這兩個問題,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

導讀

學佛是整個世界觀調整重塑的過程,

是與之前的人生經驗背道而馳的,

首先清空自己的固有知見,

懷著一顆謙遜恭敬的心來聽聞佛法,

才能成為一個法器。

學誠法師

我們修學佛法,主要是要培養我們的信仰,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

何為三寶?

佛是圓滿證悟宇宙真諦,並要救拔一切眾生的人,

法就是佛陀所講的道理,

僧是根據佛陀所講的法而成立的僧團。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有些出家人行持不如法,但是,佛法僧的本意是清凈的。

我們如何來培養自己的信仰?

首先要把自己原來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

什麼原因呢?世間所有的書籍、知識、經驗,告訴我們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污性,可能還會成為生死輪迴之因,甚至有些還是世間動亂紛爭之因。

所以說我們在世間上所接觸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是錯誤的。

而佛法僧三寶的概念,本身是清凈的、無染的、盡虛空遍法界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凈法。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沒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捨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受不進來。

因為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象、有局限的東西障礙住,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凈無為的佛法。

我們常常講的「善」和「惡」,都是從世間法立場上來談的,

而真正從無相無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善和惡的,是沒有善惡概念的。

也就是說,善和惡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諦範圍內、在世間法裡面有。

那麼,什麼叫善、惡呢?

一般人認為善和惡是對立的,可以從行為的動機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過程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可以從行為所引發的其它行為的結果來判斷。

但是佛法談到善的行為和起因,跟世間法是有所區別的。

佛法裡面所談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惡,也就是說不能造惡業,不能去做這些有過失、有損於人、有害於世間的行為。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去造作這些惡業,善心、善緣、善行才能夠慢慢培養起來、積聚起來。

通常人忽略了這一部分,他會說,我去做一點好事,拜拜佛、念幾卷經,或者向廟裡捐幾個錢就行了,但實際上卻還默默無聞地在造惡業。

惡業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麼有辦法入心呢?

所以,佛教裡面特別注重懺悔法門,懺悔就是懺陳前愆、不造新惡、不斷悔過、發心不二過。

只有把造惡業的心停掉了,才有辦法行善。

也就是說,要行善,就必須止惡。要止惡的話,必須首先要培養起對三寶、對佛法的真實信心。

比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以強凌弱等等的很多行為,根據佛法來講都是不好的,

在世間生活卻都被允許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佛法的觀點並不如此,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認識是很局限的。

第二,從我們的生命歷程來看,整個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

人活一百年,也不過三萬六千五百天,何況還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說頂多活三萬天左右,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生命的歷程非常有限。

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義上,不然佛法就學不進去。

也就是說眼前的境界、現前的利益和快樂,這些都是無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質,

更不要說我們還常常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利益和快樂,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兩個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

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學佛都是很虛的。

俗眾必須要依靠僧團學修才能走上去。反過來說,在家的善男信女這部分,就是僧團在社會上的延伸。

通過善男信女,佛法的觸角才能夠觸到社會的各方面去,他們才是三寶的根基。

如果沒有在家的廣大居士們身體力行去實踐佛法,佛法就很難在社會上建立起來。

因為出家眾的人數很有限,並且天天在寺院里,更主要的是通過在家眾修學佛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樣才能引導、帶動、幫助社會上那些有緣的人、有善根的人,慢慢也把他們接引到三寶地,同時,自他的功德都會在增長。

我們信仰的理念建立以後,第二步才能談到學習佛法的義理。

前面這些沒有建立的話,學義理是非常空洞的,學來學去不會有一個很強的真實感。

義理要怎麼學呢?學習佛法義理,要跟自己的行為配套,就是「解」和「行」要相應,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社會上,一個企業、一個公司,要發展業務,肯定要研究理論,但理論是為公司企業發展服務的,

如果太超前,太空太大,反而對公司的發展沒有多大用處。

治理國家,治理企業,要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與方法,佛教的團體也是一樣,我們所學習的教理要適合於出家眾、在家居士用功修學,用佛法不二的義理來指導我們實踐、行持。

我們常常覺得理論太高深,太玄妙,就造成佛法落空,這是很划不來的,

所以大家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依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和合,感受到幸福與快樂,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對別人的意義和作用。

反過來說,自己也能夠分享到別人的心得、經驗,知道如何叫做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只有通過這種利他的過程,才能夠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樣,自己用功修行的路子也就一路暢通了。

學誠法師於2006年8月5日

在北京龍泉寺的隨機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藏 的精彩文章:

把家庭作為修行的道場,你會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快樂!
清明祭祖的儀軌與禁忌,一定要知道!

TAG: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