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鞏中醫診斷 切脈之理法

鞏中醫診斷 切脈之理法

先前已經通過好幾講,把中醫四診的望診、聞診、問診這三診方法、要點、意義、參合、注意事項均闡述的較為清楚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跟患者非肢體接觸就可收集相關病症資料。

其中望診輪廓性最強,需要的臨床經驗積累要更多,是醫者自己憑藉自己醫學知識和診病經驗做出的主觀判斷;而聞診則主要依靠醫者聽覺與嗅覺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和視驗來掌握病情與判斷,這個是基於一定的客觀性基礎的;而問診則主要依賴於患者自訴和醫者引導,主要是患者自我判斷與描述的一種反饋,也即這個時候是患者參與了診病,其描述的準確性高低嚴重影響醫者判斷,也即患者佔主因。

說完這其中的區別與聯繫,接下來談談四診中的最後一診即切診,這個是醫者與患者肢體接觸性的一種診療活動,相對體征反應而收集的資料相對客觀,是臨床診病中絕不可少的一環,而這其中尤以脈診為葯,是有著很完善的診療規範、類象主病研究的一門學問與技術。下面就來具體談談。

切 診

一、定義

切診是中醫四診之一。包括脈診和按診,是醫者運用手和指端的感覺,對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的檢查方法。

二、內容

檢查內容,如脈象的變化,胸腹的痞塊,皮膚的腫脹,手足的溫涼,疼痛的部位等。

三、作用

切診所得材料與其它三診互相參照,從而作出診斷。特別是切脈,是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脈 診

脈診,是醫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脈搏診察脈象。通過診脈,體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它是中醫學一種獨特的診斷疾病的方法。

一、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

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與脈相連,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脈管也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膊,故能心動應指,脈動應指),心臟有規律的搏動和血液在管內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

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 的協調配合:

肺朝百脈,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

肝藏血,主疏泄,調節循環血量;

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

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

脈象的形成,既然和臟腑氣血關係十分密切,那麼,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一)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現儘管極其複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里,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

邪正鬥爭的消長,產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二)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一定的臨床意義

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

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泄久痢而見洪脈,則多屬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

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

三、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

(一)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

(二)三部,即人迎《頸側動脈),寸口,跌陽(足背動脈)。

(三)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後世已少採用。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

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但當時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1.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於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

2.另外,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於寸口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誌,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 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寸關尺分候臟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四、診脈有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因為清晨患者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不能診脈。

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患者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醫生也要平心靜氣,然後開始診脈。診室也要保持安靜。在特殊的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患者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二)體位

要讓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市枕,這樣可使氣血運行無阻,以反映機體的真正脈象。

(三)指法

醫者和患者側向坐,用左手按診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診患者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位置,接著用食指按在關前的寸脈位置,無名指按在關後尺脈位置。

位置放准之後,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

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

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臟,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

(四)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

因此診脈必須注意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

(五)平息

一呼一吸稱一息,診脈時,醫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至數,如正常脈象及病理性脈象之遲、數、緩、疾等脈,均以息計,今天有秒錶對診脈有一定的幫助。

但平息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平是平調的意思,要求醫者在診脈時,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計脈之外,還要做到虛心而靜,全神貫注。

(六)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有二:

一為了解五十動中無促、結、代脈,防止漏診。

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十動。

總之,每次診泳時間,以2-3分鐘為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