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言必稱鄧公,你真懂他嗎?

言必稱鄧公,你真懂他嗎?

原標題:言必稱鄧公,你真懂他嗎?


來源:補壹刀(buyidao2016)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鄧小平作為總設計師,被更多國人提起、緬懷。


與此同時,隨著輿論生態的進一步複雜化,不知從何時起,言必引「鄧公」成為一些群體在爭論中的一種流行。

比如,強調社會主義是否意味著不再改革開放?我們現階段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要挑戰究竟是「左」還是「右」?我們的改革探索是否需要爭論?等等。


在這些討論中,鄧小平的一些論述被經常引用,以作為駁斥對方的論據。有時候,給對方扣上一頂「你是不是反對鄧小平論述」的帽子,很容易「一招致勝」。


但是,當我們談及這些問題的時候,真的懂鄧公嗎?


改革開放姓「社」還是姓「資」


這本不應當是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但在40年來的實踐過程中,對它的認識卻是很模糊甚至是混亂的。


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針對當時「改革開放邁不開步,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的思想顧慮曾經指出:


「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人把這段話曲解為不問姓「社」姓「資」,甚至進一步鼓吹突破姓「社」姓「資」的界限,因為這是「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這些思維在深化國企改革等討論和實踐中顯得尤為突出。


但顯然,鄧小平這話的意思絕不是說可以不問姓「社」姓「資」,而是指出了姓「社」姓「資」問題的要害性意義,並且提出「三個有利於」的標準。

在南方談話的最後一站上海,他還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到本世紀末,上海浦東和深圳要回答一個問題,姓『社』不姓『資』,兩個地方都要做標兵。要回答改革開放有利於社會主義,不利於資本主義。這是個大原則。要用實踐來回答。



鄧小平並非完人,改革開放實踐也並非完美。在後來市場經濟一些領域的改革中,出現了過度倡導私有化的苗頭。對此,鄧小平也是有預見的。


回答非洲朋友的憂慮時,他曾斷然說道:「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機器是強有力的,一旦發生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情況,國家機器就會出面干預,把它糾正過來。


可見,鄧小平是高度重視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的。他強調,「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公有製為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我們今天再次強調改革開放的方向性問題,強調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屬性,不僅沒有與改革開放的最初設計衝突,相反,它恰恰是對改革開放取得勝利的強有力保障。


「主要是防止『左』」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話的確是鄧小平說過的。


這句話是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針對改革中錯誤思想傾向的具體判斷。


之所以「主要防止『左』」,是有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受「左」傾錯誤影響比右傾錯誤影響的時間更長、傷害更重,而「建國後,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我們吃虧都在『左』」。


在搞現代化建設和實行改革開放後,很多從以往那個時代走過來的同志,頭腦里「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如果「左」的枷鎖不解脫,改革開放就邁不開步。


因此,「主要是防止『左』」,針對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人在思想層面尚未擺脫革命年代留下的條條框框,針對的是改革邁不開步子。而對改革中發生右的危險傾向,鄧小平從來沒有輕視過


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要全盤西化」,「把中國引導到資本主義」這種右的傾向,「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不是真正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


「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領導中國應對幾次大的風波,都是反對右的而不是「左」的錯誤傾向。


在29年前那場政治風波之後,鄧小平指出,「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後果極其嚴重」。他還毫不客氣地指出,兩任總書記「都是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上栽跟頭」,「這就不能讓了」。


更值得重視的是,鄧小平在對當時的幹部提出主要防「左」要求的同時,特彆強調「對青年人來說,右的東西值得警惕」,「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因此要對他們進行教育」。


「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後的幾代人身上」,「我們這些老人嗚呼哀哉後,誰來保險?」「所以,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

「不爭論」


「不爭論」,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鄧小平名言。


這些年,「不爭論」在很多場合里成為阻礙民眾討論改革舉措的一張「王牌」,甚至已經做錯的也不許追究,否則就是拖改革的後腿。


這讓一些群眾對「不爭論」感到不解,甚至有些生氣。


如果鄧公聽到有人如此絕對化理解「不爭論」,恐怕也是要生氣的。


「不爭論」的意思是,對於看準了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意願、又能夠做好的事,領導就要膽子大一些,減少無謂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在試驗中探索前進。既然是一種試驗,就要讓試驗結果去說服人,去證明一切。



鄧小平主張不搞爭論,也不搞強迫。「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搞強迫,不搞運動,願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


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還要接受實踐檢驗。「這是有風險的事情」,「不犯錯誤不可能,要爭取犯得小一點」,「如果發現錯誤,要趕快糾正,不要掩飾,不要迴避」,「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鄧小平還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總是鼓勵我們的同志更大膽一些」,而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著辦事,決心要堅定,步驟要穩妥,還要及時總結經驗,改正不妥當的方案和步驟,不使小的錯誤發展成大的錯誤」。


很明顯,「不爭論」無論在哪個層面都絕不等同於「不質疑」,更不能成為否定實踐檢驗的擋箭牌,亦或成為鼓動我們犯顛覆性錯誤的「試錯」理由,讓實事求是打開的改革之路,走向實事求是的反面。



摘出某一句話進行絕對化解讀,本身就是對鄧小平理論的違背。


實際上,鄧小平理論不能簡單看作個人的思想創造,它凝聚著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正在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任何割裂的、教條式的理解,都違背鄧小平理論。


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探討、指導當下中國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才是對鄧小平真正的緬懷和尊重。(本文特別鳴謝崑崙策研究院宋方敏常務副院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工圈 的精彩文章:

軍用無人機發展迅速,重塑現代作戰模式
簡氏:俄對華交付首批S-400全部裝備;【通知】軍民兩用新材料論壇

TAG:軍工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