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人眼中的《南京條約》:最丟臉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這條

清朝人眼中的《南京條約》:最丟臉的不是割地賠款,而是這條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兩年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中,清朝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道光皇帝自知此事顏面無存,自然不敢把條約內容公之於眾,只是在地方高級官員中做了通報。那麼在清朝官員眼中,《南京條約》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李星沅是清朝道光時期的一代名臣,他於道光十二年高中進士,後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漢中知府、江蘇按察使等職,後升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職務。《南京條約》簽訂時,他正擔任江蘇布政使,相當於副省長吧。當李星沅看到《南京條約》抄本時,十分不爽,他在日記中寫到:

南京條約簽訂場景的畫作

「閱鈔寄合同(指的是《南京條約》),令人氣短。我朝金甌無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婦與大皇帝並書,且約中如贖城、給煙價、官員平行、漢奸免罪,公然大書特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後?」

通俗而言,李星沅說自己看過《南京條約》的抄本後十分生氣。我們天朝原本金甌無缺,突然栽了這麼大的一個跟頭。黃毛夷婦的稱謂(指的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居然與我們的大皇帝的稱謂(指道光皇帝)並書,加上其他條約,許多年後怎麼收場呢?

《南京條約》文本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南京條約》,似乎都覺得割讓香港島,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這兩條很丟臉,畢竟向人家割地賠款非大國之所為。但是李星沅在看到《南京條約》後,似乎對著兩條沒太注意,他覺得丟人的是「夷婦與大皇帝並書」,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原來在中國古代,在公文上是有一定格式規矩的。比如說大臣向皇帝寫奏章,然是寫到皇帝,都要抬格兩個字,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在《南京條約》簽訂前,所有中國的公文中,沒有人的名字能和清朝皇帝並列,因為咱們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藩屬國。

影視劇中道光帝的形象

李星沅的觀點並非個案,它反映了當時整個清朝官僚體系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割地並不丟人,因為英國人最初提到香港時,清朝朝廷甚至不知道香港在。何況當年雍正帝也曾送給越南四十里土地。至於賠款,確實有點丟人,不過花錢買平安,至少能保證天下太平。

但最讓他們無法接受的就是這個「夷婦與大皇帝並書」,因為它讓清朝徹底丟了天朝上國的面子。所以說鴉片戰爭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以李星沅為首的清朝官員,仍然在用用傳統的觀點來審視中英關係。鴉片戰爭讓天朝開始崩潰,但他的子民仍然沒有徹底清醒。清朝失去了十年的時間,結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敗的更慘!

參考資料:1.《中國近代史》;2.《鴉片戰爭檔案史料》;3.《李星沅日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范蠡、西施並未歸隱,而是被活活淹死,考古發現顛覆史書
蒙古騎兵橫掃中原,天下無敵,但就怕這兩種兵器,聞之色變

TAG:縱橫五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