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如何與孩子老師有效溝通?

家長如何與孩子老師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不是指與老師溝通的次數多少、時間長短、彼此態度有多積極熱情,而是指溝通的質量——這種溝通要真正能幫到孩子,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有正面的作用。

我們上小學中學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中後期,那時我們所在縣城的中小學教育還相對粗疏,幾乎沒有家長會,除非發生很嚴重的事情需要叫家長,家長和老師,一年都見不到一兩次。

等到今天我們自己做家長,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學校每學期都有正式的家長會,每天接送孩子更是讓家長和老師經常見面,加上班級微信群、家長微信群,老師和家長的距離,前所未有地近,溝通孩子情況的機會,也前所未有地多。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事,但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卻非常值得斟酌。

我這裡說的「有效溝通」,不是指與老師溝通的次數多少、時間長短、彼此態度有多積極、多熱情,而是指溝通的質量——這種溝通要真正能幫到孩子,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有正面的作用。

從我們自己做家長的經驗來說,要做到和老師有效溝通,以下九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1、不要說「老師,我把孩子就交給您了」

接孩子時,常聽到家長與送孩子放學的班主任老師交流。好多家長會把「老師,我把孩子就交給您了」掛在嘴邊,也有更熱情更直爽,「老師,我這孩子不聽話,您一定得嚴格管教他,要打要罵您別客氣」。說這話的家長是否真像說的那樣信任老師暫且不論,這種溝通真的是毫無效果可言。

其一,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者,是父母,不是老師。孩子十八歲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於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受父母影響的深度,也是學校和老師所遠遠不及的。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父母的教育責任就解脫了,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誤解。

其二,通常一對父母只要面對一個、至多兩個孩子,而一個常規的中小學班的班主任要面對的是三十幾個孩子。老師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精力對每個孩子都施以足夠達到父母程度的關注?「把孩子交給您」的託付,是強人所難。看到孩子的老師們每天六、七點鐘就到學校,晚上九、十點鐘還在微信群里回答家長各種問題,我們常常感慨,教師和醫生,真是兩種最辛苦、壓力最大的職業,承擔著那麼重大的責任,每個人都對你有那麼高的期待,能夠堅持做下去而且做得好,真是一般人不敢面對的挑戰。

其三,「我把孩子交給您了」,態度雖然好,細究起來卻是一種拒絕溝通的姿態。這句話所表達的是:孩子在學校的事,都是老師您的事,我們管不了,也不想管。而孩子在學校真的出現問題時,持這種態度的家長,又很快可以找到替罪羔羊——是學校不夠好、老師不夠好,不是我們父母的責任。

所以,做爸爸媽媽的,既不要有「我把孩子交給您」的想法,更不需要藉此向老師表態。

2、不要在放學時拉住老師問孩子情況

一些爸爸媽媽生怕和老師溝通不夠多,一有機會就拉住老師問孩子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在老師送孩子放學時。「老師,某某最近怎麼樣?」「老師,xx的某科目有沒有點進步?」父母自然是關心孩子在學校情況的,但抓住老師就問,實在沒有必要,也並不合適。

一是老師在放學時間,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秩序和安全上,沒有時間和家長做這種一對一的溝通。

再者,在老師並沒有準備和某個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時,您臨時發問,老師也只能臨時作答,即便這個孩子確實有需要和家長溝通之處,這種臨時問答也未必能切中孩子的問題。

還有,最重要的,當孩子在身邊時,其實是和老師溝通的最差的時機。老師可能有些話要對家長說,不一定適合當著孩子的面;家長可能有些話要對老師說,也不一定適合當著孩子的面。想像一下,老師和爸爸媽媽熱烈討論孩子的紀律問題或者成績問題,而被討論的孩子就站在兩個人中間,這個可憐的娃,會是啥感受,何況旁邊還有他的同學。孩子也要面子,也有自尊,大人應該尊重和保護他的自尊。

如果老師確實請家長在孩子放學時來溝通,我們的建議是,家長在徵得老師同意後,告訴孩子:「老師需要和爸爸/媽媽談一談,你先到旁邊等一下爸爸媽媽好嗎?」如果老師需要孩子留下來,那麼盡量和老師一起,帶著孩子離開人群,不要把孩子置於被當眾批評的窘境,說完需要當著孩子面說的話之後,再讓孩子避開,談論那些不適合直接給孩子聽的部分。

3、如果老師主動聯絡父母,首先要做到認真傾聽

老師如果需要和家長溝通,一定會專門安排時間,通過電話、簡訊、微信,主動聯絡。這是和老師有效溝通的最佳時機。要讓這幾分鐘、十幾分鐘的溝通真正有效,爸爸媽媽先要做到認真傾聽。

無論是孩子上課不夠專心、還是紀律不好、某科目成績有問題、和某同學鬧矛盾,家長都要先認真、完整地聽完老師的表達,之後再回復自己的看法,和老師討論。不要一接老師電話就忙不迭地道歉、表態,「真是對不起,是我們的問題」、「回家一定好好教育」。老師主動和家長溝通,不是為了聽您的道歉、表態的,是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家長不要先把自己變成準備挨批評的小學生。

4、在和老師的溝通中要把握要點、聚焦問題

傾聽完老師的溝通主旨,家長要確切把握到,老師要說的,到底是什麼。比方老師說「您孩子最近上課聽講不太認真」,您就不要再發散思維「那我們孩子紀律怎麼樣啊,上課搗亂沒有」,「我們孩子某某成績好像不太好,是不是聽講不認真造成的啊?」這樣的話,一通家長聯絡電話,很可能變成老師說老師的、家長說家長的,完全沒有聚焦問題,最後也談不上有效解決。

解決問題,首先要聚焦,準確定義問題是什麼,這樣雙方才能有就這些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老師說的是「聽講不認真」,那就和老師認認真真地討論孩子為什麼聽講不認真,是被別的東西分了神、是課外班已經學過、到課上沒了興趣,還是孩子上課聽不懂才會走神,挖掘出聽講不認真的原因,討論出解決辦法。

5、能就焦點問題和老師展開討論

有效溝通,除了傾聽、聚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展開討論,交流彼此的看法、分享彼此的建議。

和老師展開討論,我們有一次經驗。三年級的時候,又一次小寶老師打電話來,說是小寶最近在學校有點小脆弱,常常說著說著眼淚就撲簌簌流下來。

老師電話里說著,我就趕緊想,這真是蠻奇怪的,小寶最近在家情緒沒什麼不對勁兒啊,自己玩得不錯,跟哥哥玩得不錯,作業也沒遇到啥困難,為啥啊?把這些情況講給老師,老師也奇怪,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小寶很喜歡老師,所以特別在意老師的看法,老師一和他溝通什麼小問題,他就覺得有點辜負老師的期望呢?和老師說了我的猜測,老師也覺得有可能。

老師建議,等孩子放學再和孩子溝通一下,從家長的角度了解一下原因。和老師就這個小問題的第一次溝通就在彼此都有收穫中結束了。

6、就老師的溝通和孩子展開討論,但要有技巧、不批評

這件事的後續,是和孩子的討論。我們的通常的做法是,如果老師找我們溝通什麼問題,會馬上找機會和孩子溝通,但不會用批評的態度,也不會說「老師說了,你最近如何如何……,老師要求你如何如何……」

把老師的話,毫無技巧地傳達給孩子,甚至把原本不是批評的話變成老師的批評傳達給孩子,很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讓孩子覺得,「看看,老師又告我狀了,讓我被爸爸媽媽批評了」。這不但辜負老師和父母溝通的一番美意,還會對孩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那天小寶一放學,就主動提起了這件事,正給了我們和就此事孩子展開討論的機會。小寶說:「我有點想不明白啊,為什麼我最近和徐老師說話常常說著說著就哭了呢?」媽媽問:「那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兒嗎?」小寶:「沒有啊。」媽媽又問:「那你和別的老師說話,會哭嗎?」小寶:「不會啊。」媽媽引導:「那是不是因為特別喜歡徐老師,徐老師也特別喜歡你,然後徐老師問你什麼,或者提醒你什麼,比如作文要怎麼寫才會更好,你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有點不好意思呢?」小寶想了想,然後點點頭:「嗯,好像是的。」果真,被猜中了。

找到癥結,就好說了。倆大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導起來。「這沒什麼的,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啊。」「沒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啊。」「你只要做得足夠努力,老師就會看到。」「老師問你什麼,或者說你哪裡做得還不夠好,是關心你啊。」小寶想了想,「是啊,沒有人會做到十全十美,沒有完美的人啊」。媽媽趁機說:「那我再跟老師溝通一下,你想明白這個問題了,可以嗎?」小寶答:「好的啊。」

之後我們簡訊老師,告訴老師和孩子溝通的結果,老師也放下心來。這樣一件小事,就在三方的有效溝通下,輕鬆愉悅地解決了。

7、幫助老師了解您的孩子

一位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每個孩子個性、成長環境都各不相同,如果爸爸媽媽能在和老師的溝通中,幫助老師了解自己的孩子,會對老師和孩子都很有幫助。老師更了解孩子,會更容易因勢利導,老師知道如何因勢利導,孩子就不會從老師那裡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我們家的一件典型事例發生在大寶身上。兩個孩子上的都是比較寬鬆、自由的幼兒園,幼兒園對孩子注重引導、尊重個性,極少約束,我們和孩子都很享受幼兒園的那種氛圍。結果,大寶在上小學的第一天,就出現了一個很讓老師意外的小狀況。小學第一天活動比較多,大寶小胖娃一隻,跟著跟著覺得累了,就像在幼兒園一樣,席地躺下休息了。這可把老師給嚇到了,放學後趕緊找孩子媽媽進去談談。

孩子媽媽聽明白了狀況,就告訴老師,孩子從一歲多起,就在一家寬鬆的幼兒園,那所幼兒園沒有學前班,不對孩子做過嚴格的學前訓練,所以孩子還不太習慣小學的要求。後來又跟老師說了一些我們的育兒理念,請老師不要著急,給孩子多一些時間適應。

真是非常感謝孩子的老師,不但特別耐心地聽完了孩子媽媽的解釋,還特別有耐心地在之後一兩個月對孩子格外寬鬆。學期剛剛過半,孩子就完全適應他的小學新生活了。

8、和老師分享您的教育理念

作為孩子的第一教育責任者,爸爸媽媽需要不斷學習,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也和老師分享家長的教育理念。

大寶小學大約四五年級時,語文課程中對作文的要求開始加強,他雖熱愛閱讀,但對寫作文似乎不是特別熱衷。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有些擔心,怕孩子拉下成績,就打電話和我們溝通。孩子爸爸告訴老師,語文上我們更重視閱讀,對一時的成績不是特別在意,請老師也不要著急。

老師聽到我們不著急,也放下心來。後來老師在班裡組織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孩子成了最熱衷的參與者之一,寫作文也慢慢不覺得有壓力了。

我們還非常感謝大寶初一正式開學前,班主任老師的家訪。那一次,老師利用一個暑假,訪問了即將接手的班級的每一個家庭。這真是非常專業的事,老師可以藉此了解孩子和他們的成長環境,家長也可以藉此難得的機會和老師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對於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以及後續家長和老師的有效溝通,都會特別有幫助。

9、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專業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爸爸媽媽要真正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專業。這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不用說什麼尊師重教、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大道理,單是為孩子在學校對老師要求的遵從、配合考慮,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應該表現出對孩子老師的足夠尊重。有些家長,面對老師時,滿口信任,但內心可能並不以為然,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還會當著孩子的面,表達對老師的諸多挑剔、不滿。

家長對老師的態度如此,孩子對老師的態度又會如何?對老師的要求,又能聽進多少?當著孩子說老師壞話的爸爸媽媽,您對老師的態度,最終都會體現在孩子對老師的態度上,然後體現在孩子在學校的學業、和非學業表現上。

尊重老師的專業,同樣重要。老師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那麼多孩子,會有自己的專業眼光去發現孩子的問題,給家長提出建議。作為父母,應該充分尊重、信任老師的專業水準。既不能對老師的話以「回家好好教育教育」來隨意敷衍,更不能覺得自己比老師高明得不知道多少,抱著批評的態度對老師的溝通隨意挑剔。

說了這麼多,與老師的有效溝通之道,無非十幾個字:充分尊重、認真傾聽、如實表達、平等討論。當然,還有父母自己,要在孩子教育上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能簡單地把孩子交給學校和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心爸媽 的精彩文章:

總忍不住吼孩子?別以為這是育兒問題,這是夫妻關係問題!

TAG:真心爸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