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題十 中央美術學院與建築及室內景觀設計

專題十 中央美術學院與建築及室內景觀設計

為中國設計

專題十

「為中國設計」

專題十

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及室內景觀設計

建築與室內景觀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既承載著人類物質價值的要求,也體現著人類精神生活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美術學院參與設計了許多重要的建築與室內景觀作品,在社會及行業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01

毛主席紀念堂

與室內裝飾設計(1976-1987)

作者:張綺曼等

毛主席紀念堂主體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黃色花崗石建築的明柱,柱間裝有廣州石灣花飾陶板,通體青島花崗石貼面。屋頂有兩層玻璃飛檐,檐間鑲葵花浮雕。基座有兩層平台,台幫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棗紅色花崗石砌成,四周環以房山漢白玉萬年青花飾欄杆。

02

人民大會堂人大常委

接見廳室內設計(1979-1980)

作者:張綺曼等

整體設計富有民族傳統風格,頂部造型是瀝粉貼金棋盤式藻井,懸掛4盞宮燈式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飾織錦軟包。

03

中國國家博物館重點廳

堂室內設計(2012)

作者:張綺曼等

四個廳堂以中國傳統建築材料命名——木廳、銅廳、石廳、磚廳,融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體現了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應有的莊嚴、富麗、大氣,帶著親民的博大感和民族風格的現代感。

04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明堂、天堂室內設計(2012-2015)

作者:張綺曼等

天堂室內設計尊重「唐代」文化藝術特色,再現大唐宮殿的空間意象。明堂取意光明照耀,空間造型氣勢恢宏,採用金色、紅色為主基調,富麗堂皇。

05

四校聯合公益設計活動:

為西部農民生土窯

改造設計(2009-2014)

作者:張綺曼主持設計

以保護性改造設計為思路,將土窯加以舒適性和安全性的改良,將必要的現代生活設備引入原始窯洞,不僅改善居住環境,還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06

北京故宮寶蘊樓室內設計

作者:梁建國

寶蘊樓位於故宮西華門內,整修之後,不但繼承了中國文化,還將這種精神基因進一步重構與融通,成為中國當代空間藝術的創造表現。

07

北京故宮紫禁書院室內設計(2012)

作者:梁建國

紫禁書院的設計既展示濃縮了歷史的書籍,也極儘可能地保護古建,手法當代又與原建築有機地結合成一體。

08

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設計(2017)

中央美術學院與磯崎新工作室聯合設計

建築總設計:磯崎新

室內與展陳總設計:黃建成

新館整體設計運用了具有湖湘元素特色的視覺符號,體現湖湘文化的靈動之美。設計無論在具象還是意象、顯性還是隱性的表達上,都是為了烘托文物,讓它們更好地「講述」。

09

板萬村改造設計(2016)

作者:呂品晶、建築學院第四工作室

板萬村是列入國家第三批保護名錄的布依族傳統村落,此次改造的重點是振興村落的傳統工藝和活化村寨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10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新校區設計(2007)

作者:呂品晶、建築學院第四工作室

構建城市生活模式的校園規劃思想,營造學術交流氛圍的空間設計,理念突出藝術院校性格的建築形態表達相對密度較高的建築布局。

11

山西又見平遙劇場建築設計(2014)

作者:蘇勇

這是全國第一座打破傳統舞台和觀眾廳模式,通過實景再現的觀演方式表達山西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劇場項目。

12

熔岩美術館設計(2016)

作者:何崴

正立面呈乾淨弧形,通體由玻璃幕牆組成,最大限度將海尾山谷的壯美景色收入建築內部,使內部的使用者可以觀賞群山和河谷的全景之美。

13

北京地鐵奧運支線8號線一期設計(2008)

設計團隊:潘公凱、宋協偉、

常志剛、崔冬暉、郭立明、

孫肇晨、李亮、曹群

奧運支線的總設計思路是「一站一景」,強調每站的地理位置特性,讓乘坐者感受到奧運會的人文特色與北京歷史文化積澱。本線路方案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金獎。

14

北京地鐵7號線、

14號線重點站設計(2013)

設計團隊:呂品晶、常志剛、崔冬暉、

郭立明、孫肇晨、霍興梅、王偉東

設計風格注重與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充分利用建築空間,生動展示建築結構形式。

15

北京地鐵15號線設計(2013)

設計團隊:呂品晶、傅禕、常志剛、

崔冬暉、韓文強、郭立明、祿龍、

霍興梅、孫肇晨、郭龍

16

青島地鐵M2號線空間四位一體設計(2017)

設計團隊:王中、崔冬暉、李震、郭立明、

熊時濤、祿龍、王哲、王偉東、王威宇、

陳立博、張楠、邵旭光、俞勤遠、譚詩語、

劉飛飛、尚雨桐

整體遵循「空間一體化」的總設計概念,旨在塑造集當代性、唯一性、體驗性為一體的新型軌道公共藝術空間,彰顯其城市文化,發揚其城市精神。

17

世界文化遺產承德避暑山莊

清代盛期建築原貌數字化復原設計研究(2016)

設計團隊:吳曉敏、申明、段然、穆高傑、

徐禮仰、姚遠、李夢禕、黃暢、李蕙、

趙賓堂、王世仁、王其亨、陳東、

張鳳梧、王煒、于洋、馬驍、王傑

通過繪製出避暑山莊內20-30組建築的全部補測、修訂和復原圖紙,及據此製作反映避暑山莊乾隆時期面貌的復原模型和三維動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美院藝訊網 的精彩文章:

宋曉霞:徐悲鴻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代之路
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希拉·布雷特維爾:設計在於創造能動的方式

TAG:中央美院藝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