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陽洪洞移民》:揭秘「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安陽洪洞移民》:揭秘「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兩句在中原地區流傳了幾百年婦孺皆知的民謠,究竟是怎麼回事?近日《安陽晚報》出版的《安陽洪洞移民》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安陽洪洞移民

內容簡介

《安陽洪洞移民》凝聚了焦從賢、齊瑞申、栗文飛三位編著者16年的心血。他們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搜寫輯錄了原明代彰德府(今安陽市)及周邊大名府、衛輝府許多有關移民的資料、碑碣,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明初洪武至永樂50年間山西百萬大移民的時代背景,遷到彰德府及周邊府縣的時間、次數,大移民帶來的巨大社會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移民文化與安陽本土文化的融合,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山西移民長途跋涉,披荊斬棘,重建家園的艱辛歷程畫卷。

該書廣徵博引,既有權威資料,也收錄民間傳說。讀者在細細品茗,清雅淡香之中,捧讀此書,就會感覺一抹融匯在洹波槐影中的根脈鄉愁在心中裊裊升騰。本書再版稿完成後,市史志辦主任王書才親自修改,並對原書章節條目作了較大的整合、完善、修正。

作者介紹

焦從賢,原任職安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多年浸潤地方史志,雖年過八旬,仍寶刀未老,編撰《安陽市志·二卷》《安陽經濟史述略》《安陽·從古都走向世界》。

齊瑞申,原市房管局幹部,三十年投身安陽老城文化事業,劍走偏鋒,在評書、傳統遊戲、民間百業研究中居領先地位,曾編撰《安陽市房產志》《安陽市規劃志》《老安陽尋蹤》。

栗文飛,原任職湯陰縣政府辦公室,以生在岳飛故鄉自豪,在岳飛研究、周易、史志族譜三個領域有獨特見解,時出振聾發聵之語,素有「湯陰通」之美譽,編著《岳飛頌歌》《周文王羑里城》《老年心理學實用讀本》。

書摘

一種社會現象引發的深刻思考

安陽人的祖上是從哪兒來的?許多上年紀的人張口皆答:「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還說如今凡兩腳小趾甲蓋兒是兩瓣兒(俗稱猴兒腳趾頭)的人都是山西洪洞移民的後代。至今,豫北冀南一帶的許多村落,傳留的一些姓氏、族譜、碑刻,都把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遷來的先民列為其始祖。

安陽著名地名專家許作民先生在《安陽一帶「屯」「營」地名探源》中寫道:「北宋陳申之撰寫的《相台志》中相州4縣, 安陽縣、湯陰縣、臨漳縣、林縣共710個村莊中,沒有一個村名帶屯或營字;金代與元代的村莊,雖不像北宋那樣有詳盡記載,但從散見於各種文獻資料中的地名來看,也沒一個屯、營地名。然而時至明代,卻突然出現了大量的屯、營地名。到清代,基本沒有增加。這就充分證明安陽一帶屯、營地名基本上都是明代出現的。

如果說民謠有傳說成分,那家譜、碑刻和地名可都是實實在在,無可置疑的。這種社會現象能說明什麼呢,揭開這層神秘面紗,成為史志工作者和熱愛安陽地方文化的民間有識之士的共同心愿。焦從賢、齊瑞申、栗文飛在這方面一拍即合,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信念,踏上了16年漫漫追尋之路。他們搜集輯錄了原明代彰德府(今安陽市)及周邊大名府、衛輝府17個縣、169個鄉鎮、446個村落,589份家譜、碑碣。隨著神秘面紗一層層被揭開,一幅先民淚別故土,千里跋涉,披荊斬棘,重建家園的艱辛畫卷被徐徐展開。

明初統治者的國策

移民發端於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當時中原及周邊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從元至正十年(1350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18年戰火不斷,人民非死即逃,加之水旱蝗疫頻發,造成大片土地荒蕪,人口大量減少。朱元璋曾說:「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嘉靖《彰德府志·序》載:「……況府居沖衢,海內兵作,先被荼棘。今土著之家,十不存一。」即使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湯陰縣也僅有3830戶,25096人;臨漳縣編戶2720,34130人。涉縣編戶2504,14687人。

明朝之初,民眾剛喘口氣,恢復經濟,誰料又發生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與侄兒建文帝又發生了4年殘酷內戰,彰德府及周邊一帶大量村莊淪為廢墟,許多人家衰亡絕戶。當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山西省因戰亂較少,且一連幾年風調雨順,人口日漸稠密。據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河南人口僅189萬,而同期山西人口為403萬,比河南、河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24萬人。人多自然導致土地緊缺,人多地少矛盾尤顯突出。

為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生產,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相繼制定實施了山西民眾移居中原及北方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從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府十五年(1417年),一場長達50年,涉及山西51縣的百萬集中大移民陸續展開。彰德府是這場大移民的重點安置區,許多安陽人的先祖就是當年山西移民。「要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一語承載著600多年前那段塵封已久的鄉土記憶。

安陽人參與制定移民國策

出身貧寒,後來成了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是在農民起義的血泊中登上皇帝寶座的,懂得稼穡的艱難和民生的痛苦。他常說,要使國家富強,必須讓農民安居樂業。早在建國前,他就積累了不少戰後恢復農業生產的經驗。建國後,他把在江南地區加速農業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成功經驗運用到北方地區,大力鼓勵開發荒田。他採納下級關於招民墾荒的建議,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移民墾荒政策,特別是從地少人多的山西移民。政策規定,山西有丁無田、丁多田少之戶,按照四口之家遷一,六口之家遷二,八口之家遷三的比例。遷民原則是把農民從窄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田多的地方,使移民得到足夠的田地。洪武三年(1370年)規定:無田者墾闢,每戶給15畝,另給2畝種蔬菜,有餘力者不限頃畝。皆免3年租稅,超過定額多的也不收租稅,缺少耕牛的,由官府派人購買分發給農戶。

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八年,大批山西民眾移到黃河南北的彰德、大名、衛輝以及山東臨清、東昌等府閑曠之地開展耕種。

軍隊也參與到開墾荒地之中,稱軍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

在這項「國策」制定中,安陽滑縣人宋訥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先後兩次上疏提出切實可行的移民屯田辦法。一是將山西一帶無田少田農民移到今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凡移民墾田,都由朝廷撥發路費、耕牛和籽種,還應免稅三年;二是制定了遷民比例,並規定移民需到洪洞縣廣濟寺辦理遷徙手續,領取憑照川資,由官軍監護,分別遷往中原各地。這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和讚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宋訥病故,朱元璋特派禮部官員前往祭奠,並親撰祭文高度讚揚他為國為民作出的貢獻。

荒蕪大地煥發生機

大量山西移民的到來,使原本荒蕪的彰德府及周邊府縣大地重新煥發生機。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辛勤的勞動,使社會經濟得到恢複發展,人口增長、耕地面積增加。湯陰縣、成化十八年(1482年)編戶9832,54721人,比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分別增長2倍和2.01倍。內黃縣弘治十五年(1503年)編戶4130,3913人,較之正統七年(1443年),60年人口增長1.76倍。由於人口增多,里甲編製也由洪武初的十八里增加到三十四里。湯陰縣洪武年間耕地53.88萬畝,到嘉靖十一年(1533年)增加到87.93萬畝,增長1.6倍。林縣洪武年間耕地32.7萬畝,到萬曆四年(1576年)增加到83.7萬畝,增長1.5倍。移民在平原、灘涂、丘陵、山地披荊斬棘,開墾出一塊塊良田,至今遺留的一些村莊名字還帶著他們辛苦的烙印。如安陽縣村莊多帶洞、澗、窖;林州多帶山、崗、掌、嶺、溝、峪;內黃縣、滑縣多帶固、岸、坡、堤、道、灘、寨等,軍屯結束後,營地逐漸成為村民聚焦村莊,名字也打上了屯、營印記。擴種經濟作物,尤以種棉最為顯著,「中州活壤,半種木棉」一些集鎮得交通、物產之便,漸成商業重鎮。「金彭城、銀水冶,不抵楚旺一斜街」就形象描繪了這些商業重鎮昔日的繁榮景象。

編輯/朱琨 張琳

您可能感興趣:

安陽籍演員楊靜兒參演新劇《回家的路有多遠》央視八套溫情開播,了解一下

航空節時間丨國內頂級跳傘賽事:2018年全國跳傘錦標賽在安陽開賽

鳳歸大邑商丨殷墟婦好墓出土474件文物精品,闊別安陽42年重回故里

安陽市首屆金紫薇少兒藝術節暨安陽網路六一兒童聯歡晚會|六一相約萬達廣場

安陽停車收費亂象追蹤丨網友熱議、城管答覆、 專家建議…聽聽各方聲音

安陽幼專就「虐殺流浪貓」回應:網傳消息不實,只是驅趕,不存在「虐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陽網 的精彩文章:

痛心!「彰德遊園」開園不足半月,地刻景觀字體出現破損!
安陽西北繞城高速公路項目全線開工,有望年底通車

TAG:安陽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