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三創」教育 凝聚精神文化

「三創」教育 凝聚精神文化

國家一直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約40%的企業在開業一年內就紛紛倒閉,能生存五年的只有大約20%。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微企業能夠創業,卻難以守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我國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應當如何破解這些問題?趙志軍教授的《「三創」教育論》在理論和實踐操作層面進行了深入剖析,給予了系統回應。

按照「三創」教育論,我國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創業教育沒有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規劃、質量評價體系等制度體系,多停留在創業計劃或競賽指導以及就業指導層面,多數採用開辦講座、組織創業大賽和科技創新項目活動等臨時性安排。二是國內的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不足。除了相關學院開設創業專業課之外,其他學院大都以選修或者輔修的方式開設,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缺失。三是目前的創業教育教材實用性不強。有的甚至直接使用國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案例,與我國的創業實踐相脫離。四是缺乏創業實踐的教育。教育形式多限於課堂與講座,對於如何把握創業機遇、如何具體實施的創業實踐教育普遍不足。五是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對學生的創業精神、意識和品質的培養。

綜合考量經濟全球化,特別是網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傳統創業的新要求,《「三創」教育論》對創業教育進行了新的定位,即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創業精神,培養人的進取、自信、果敢和開拓精神,使之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簡而言之,創優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是工作高標準、業務創佳績。創優同時又是一種自我超越,需要不斷為自己樹立高標準、高目標。一些企業最終倒閉,也往往因為勇於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創優精神不足,產品不能夠適時升級換代保持優質,最終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創新、創業與創優教育之間遵從一定的邏輯關係,即創新教育是解決思想解放和實踐探究層面的創造和突破,培養人們探索新路的能力。創業教育和創優教育,是在運用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幫助人們實現在意識和實踐層面的進一步拓展與超越。因此,創新教育是「三創」教育的起點,創業使創新現實化、具體化,並通過創業實踐得到深化拓展和提升,又可以為下一步的理論提出、問題解釋奠定基礎,推動進一步的創新。創優教育填補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價值取向和質的規定上的缺失,使創新、創業在品質提升方面有了引領。

「三創」教育既有內在的一致性,又有邏輯的遞進性。一致性在於「三創」的主線和基礎是創新,遞進性在於三者存在層次上的遞進關係,即創業是創新的實踐,創優為創新與創業提供了價值導向與終極關懷。

根據「三創」的邏輯關係,要轉變傳統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以完成一個項目或產品為教學導向,讓學生參與做真實的項目與產品,進而引起學生對知識、技能、路徑、方法的渴望、探索和建構;積極調整創新創業教育的現有結構,以創優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創新、創業與創優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我國不少學者對創業教育的研究認為,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創業能力的培養。高校也往往把創業看成是針對少數精英的行為,創業教育只在高等院校中的商學院、管理學院等學院展開。這些都沒有真正理解創業教育更廣泛的內在價值,沒有在教學層面廣泛推進普遍性的創業教育。《「三創」教育論》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把創業、創優教育提高到精神文化的高度。一是把培育創業精神作為創業教育的核心,著眼於改變教育脫離時代、社會、市場的弊端,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現實發展,更加貼近市場經濟、貼近社會。讓學生學習體會創業家所具有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品質,培養學生創業的需要、動機、情感、意志、品德等,使人的個性才華和自我價值得以實現。創優教育就是讓學生明確優秀的標準以及所應具備的品質特徵,旨在培養人的進取精神、精品意識、敬業品質和創優能力,使個體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達到更加卓越的境界。在精神文化層面的提升,使「三創」教育具有了更廣泛、更深遠的社會價值。一方面使「三創」教育突破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局限,其功能指向全社會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使「三創」教育突破了學段局限,貫穿到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延伸到基礎教育,為「三創型」人才的成長發展從小打牢根基。

(作者單位:吉林省教育科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24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烈士墓前的馬克思主義課堂
民辦校降溫全靠政策「組合拳」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