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艷峰 歐洲遊學記

劉艷峰 歐洲遊學記

劉艷峰

職銜:常宏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監設計師

職稱:工程師

設計工作年限:11年

擅長領域:辦公設計、連鎖店設計、家道具設計

主要作品:

MOTO全球LM形象店面設計

山西、瀋陽、西安真維斯辦公樓設計

河北無線傳媒有限公司辦公樓設計

河北省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辦公樓設計

內蒙古烏海移動烏達區辦公樓設計

真維斯連鎖店鋪室內設計

鄂爾多斯電信旗艦店設計

呼和浩特電信旗艦店設計

中國移動阿拉善、巴彥淖爾、烏海、錫林郭勒盟營業廳主商業形象設計

歐洲遊學結束行程回來後,很多人問我的感受,我想更多的是對於歐洲建築、雕刻及雕塑的了解更多了。古西方建築重視裝飾,建築構件中如柱身、檐部、門窗口上都會有非常精美而講究的雕刻或雕塑處理,形象生動,熠熠生輝。

這些藝術處理也許正是時代背景下建築設計的母題和設計手段,對於這些雕刻及雕塑採用自然和人體原型的抽象化塑造,正好詮釋西方美學中對人體和自然的崇拜。教堂不同風格的建築,都是在體現建築年代歐洲經濟與區域民族文化的差別與特色,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棟棟不同建築風格的教堂、住宅、廣場都在講述著歷史的積累與沉澱,設計師利用天然石材在需求形態上不論圓形、弧形、異形、磨邊、磨角、雕刻及雕塑等,均是簡潔幹練、線型分明、極其對稱,建築中色彩明暗運用巧妙,人造色彩與自然光照完美結合、視覺衝擊力突出,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思考,在感受嚴肅的氛圍環境外,雍容華貴的小品景緻、典雅故事情節、浪漫的歷史背景,每一個局部細節無一不對我們留下思考與學習的方向。

身臨歐洲去感受去學習當地的建築與文化,一直是我嚮往的夢,那些憑藉自己想像和書本中所看到的圖文,都與眼前的景色一一相撞,想像與現實的重疊對於想了解學習西方建築文化的人來說格外的過癮。

歐洲的皇宮、教堂、河流、橋樑、小鎮、山川以及歐洲現代酒店設計都讓我大開眼界。在回來之後的數天,都沉靜其中,原意想確定一個最美的建築,最好的河流橋樑,最喜愛的小鎮及自然,但都一一否定,因為建築景緻不同所體現的文化設計也不同,感受也不盡相同。此次遊學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回味及思索,也讓我更加清晰肯定了今後設計工作如何能夠一氣呵成。歐洲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創意與構思都巧妙而不留痕迹地融為一體,可見平時的發現、積累、學習、探索都是必須具備的綜合素養。

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之一,是巴黎的象徵,其矗立在塞納河畔,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也是歷史上最輝煌的建築之一。玫瑰玻璃窗刻畫著眾多的人物故事,就連三座桃形大門都在宣示著聖經故事。內容豐富而多彩,但設計卻層次分明,顯得那麼輝煌壯麗。同時設計師在建築上表現了一種心靈的精神,正義與邪惡、美奐與醜陋,設計不是單純的外在裝飾,能對世人啟發感觸,引起共鳴才是設計的重要性,讓建築悄無聲息的融入血液,震撼信徒心靈深處的虔誠才會令人嘆為觀止。

在巴黎蒙馬特高地登高而望遠,一覽巴黎全貌,盧浮宮、埃菲爾鐵塔、塞納河畔、方碑、聖母院及巴黎盡收眼底。蒙馬特高地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藝術家多聚集此地。聖心教堂就坐落於此,聖心教堂建築風格獨特,外形是羅馬式與拜庭式的完美結合還帶有幾分東方的情調,通體潔白,優雅而驕傲,同周邊建築大異其趣。更像一位青春貌美的白衣少女靜靜矗立。

聖心教堂是巴黎興建的最後一座教堂。教堂平面顯方形結構,外型寬大,但頂部沒有了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頂樣式,而是在拜占庭、羅馬的建築形式上加入印度泰姬陵的風格特色。頂部由若干個比例新穎的穹頂構成,四角各有一座小型圓頂,中間簇擁一個僅次於埃菲爾鐵塔高度的83米白色大圓頂,所以這也是巴黎第二高點。高聳的大圓頂和厚重的牆身呈現出拜占庭建築的風格,而具有東方情調的大小穹頂輪廓線優美、輕盈而美麗動人。與哥特式的繁多複雜相比非常素雅。

在游完聖心教堂後回到現實,疑問也接踵而來。建築的材料是會受到自然環境及歷史時間的洗禮而發生變化的,為何教堂外觀現在還能保持如初般的潔白?原來是因為設計師阿巴迪在確定建築設計屬性及時代背景的意義後,選擇了一種叫"倫敦堡"的特殊白石,這種材質的石頭接觸雨水後能夠分泌一種玻璃屑的白色物質,這種白色物質能使建築在積年累月的風雨沖刷中越變越白。你也許沒有想到,在兼備繁複設計的同時在材質的選擇上也是如此標新立異。設計本身不是為了一時覺得好看突發奇想,而是可以在日後的歲月中既保持設計的尖端性又可以不落世俗凸顯自我!

我們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觀賞著偉大的建築,但在戰亂的時代背景下設計工作者冷靜思考及對建材特性鑽研,無不觸動著我對實際工作的思索。聖心教堂是為平民而建,所以設計非常樸素,除了整體潔白簡潔,整個結構與裝飾同樣簡單樸實,沒有其他教堂的華麗,實現了親民化、平民化的設計初衷及要求,平民化但不平凡,聖心教堂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沖刷依然光彩奪目。

西班牙卡斯蒂亞·拉·曼查自治區的托萊多省,於198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幾種文明的薈萃之地,因此被譽為「三種文化」共榮的名城。建築風格眾多且出眾,教堂、屋宇林立,相互崢嶸生輝。 托萊多在地勢蜿蜒險峻的山上密密麻麻建滿了房子,卻一點也不顯得擁擠。整個小城溫馨祥和,行人竊竊私語誰都不會大聲喧嘩,唯恐打擾到她。穿行在那些蜿蜒的小巷,流連於街角屋前,最吸引我的無疑就是由古舊的磚和厚重的石材所建的各樣建築。門楣、窗檯等都是經過精心的裝飾和搭配,條磚的古舊與石材的厚重組成的裝飾花紋,再搭配清新乾淨的顏色,呈現出斑斕的視覺效果。

融入在狹窄的街道和小巷再配有濛濛細雨,我徹底被這種磚、石藝術魅力深深打動,那種深沉、厚重的底氣,就像位老者在慢慢的講述與這些古建築相關的故事一樣,故事情節豐富多彩、耐人尋味,言語動聽且美妙。那些雕刻、裝飾、紋理和色彩圖案的搭配,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更像是故事中主人公靈魂細微之處流露的古樸和雅緻。好的設計是可以讓人身處其中並享受在其中,一磚一石,甚至一草一木都有她存在的意義。

古城中最著名的建築當數大教堂,她是西班牙首席紅衣大天主教的駐地。作為世界最大天主教堂之一的托萊多大教堂,是哥特藝術的頂峰之作,它是哥德人的宗教聖殿。公元9世紀,摩爾人又改為伊斯蘭寺廟,輾轉數百年之後,又改為天主教堂。各種流派的建築師,在一座教堂內,留下不同時代、不同宗教的烙印。托萊多之行唯有遺憾便是,好多不同風格的建築內部由於都在做活動,無法進入內部參觀學習。但是可以一提的是當地政府後期為了遊客而建造的室外扶梯,扶梯依山而建與山體互融一體。雖然是應急的零時建造,但其設計卻融入其中,與古老的城市相得益彰。

薩拉戈薩的皮拉爾聖母教堂是西班牙久負盛名的教堂之一,是西班牙國家級歷史建築;始建於17世紀到18世紀,內有聖卡皮亞的形象,是本圖拉-羅德里格斯的建築作品,廟宇中有皮拉爾聖女塑像。當年聖雅各在這裡蓋了一個小禮拜堂,後來小禮拜堂被君士坦丁大帝擴建為大教堂,但大教堂在摩爾人統治時期被毀掉了,我們眼前的教堂約重建於17世紀,聖母顯靈柱被保存在教堂東端的禮拜堂中。聖母顯靈柱讓薩拉戈薩聞名遐邇,一個個虔誠的信徒和遊客在這裡次第跪下,摸一下,吻一下被黃銅包裹著的顯靈柱,祈禱幸福平安,相傳耶穌十二使徒之一聖雅各傳教至薩拉戈薩,在公元40年1月2日見到聖母瑪利亞向其顯靈,慰問這位不辭勞苦在伊比利亞半島傳播教義的基督門徒。聖雅各遂將瑪利亞顯靈的石柱供奉於埃布羅河畔的小教堂內,據說這也意味著聖母崇拜在基督教世界的伊始。「皮拉爾」在西班牙語中是石柱的意思,教堂的全稱為石柱邊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傳說在埃布羅河岸邊,聖母瑪麗亞公元40年曾靠在一棵石柱上向世人顯靈,薩拉戈薩這座城市也因此變得聞名遐邇。人們以聖母顯靈過的石柱為中心修建了大教堂和廣場,並祈求聖母會世代保佑著這裡的人民。教堂隨著歲月的變遷,也逐漸變成了既有12世紀歐洲的哥特式風格和伊斯蘭的穆德哈爾式風格以及後來18世紀的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殿堂。導遊告訴我們:在二次大戰期間,有兩枚炮彈穿過教堂的屋頂飛進大教堂盡然沒有爆炸。傳說這就是聖母皮拉的力量。在參觀時親眼看到了這兩枚沒有爆炸的炸彈,不過彈內炸藥已取出。皮拉爾教堂也是此行中神化色彩最濃的一座教堂。

西班牙的歷史十分獨特。早先,隨著羅馬帝國的強盛,受到過羅馬和哥特人長達千餘年的統治;後來,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從8世紀到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多個穆斯林王朝,一度「伊拉克化」 ;15世紀以後,重新回到基督教世界,成為「基督教西班牙」 。這樣的歷史過程中,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神秘、奇異的西班牙文化。藝術本來源於文化,所以獨特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多元、神秘、奇異為特徵的西班牙藝術,現代繪畫以畢加索為代表的西班牙藝術家,構成了印象派藝術的中間,他們的藝術作品一反傳統繪畫藝術原則,從個人感官出發,通過簡單幾何圖形構成圖畫。這種藝術表現,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閉幕式上,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建築靈感也來自於此類藝術,現代西班牙建築集大成者非高迪莫屬,他創作的「巴特勒公寓」、"米拉之家"和「巴塞羅那聖家族教堂」 ,堪稱西班牙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數百萬人膜拜。通過拜讀這些作品,能夠非常清楚的看到高迪通過現代建築手法誇張地表現了西班牙多元、神秘、奇異的文化藝術結構。

從米拉之家到聖家族教堂後對設計大師高迪一生的生活、工作、設計感都有了更為濃重的好奇心;但是通過大概了解高迪後發現,他只對工作和設計有興趣或者說高迪一生都是在工作在設計。高迪建築設計和所在歷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多文化融合的縮影在其作品中大膽表現。米拉之家大量的自然曲線,模擬自然形式和規律,複雜的肋梁結構、拱劵等無不詮釋他對結構的理解及研究,拱與拱之間形成了蜿蜒動人的曲線,形式與結構結合一體。建築功能部分高迪在設計表現上都給予了一種童話般的故事情節,如水塔、煙道、樓頂入口等一個個高大魁梧的造型就像全副武裝的士兵嚴正以待,時刻保衛著家園一樣。看似厚重的造型其實卻是非常輕質的材料運用。精心規劃設計著每一個節點和細部,傳統文化符號,形式與材料,技術與精細地雕琢著充滿生機與趣味的設計,建築精神層面的神秘同功能方面的使用完善而盡美,此類的設計無不是在深深教導著我們對待工作與設計時的態度及技巧思考。

聖家族教堂的設計是此次遊學中感觸最多,而且是記憶最深刻的建築設計;聖家族內部柱體絕對是獨特設計,除了能夠看到的分叉造型外非常巧妙的分散荷載受力並抵消建築跨度,千變萬化的表面形態均是多種幾何拼圖的結果。最典型的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隨著高度的增加變成八邊形,接著變成六邊形,最後卻呈現的是圓形,螺旋狀立柱是當時的三維拼合產物?如何做到的?堂內各種構造表面都不是平面,形式豐富,結構複雜繁瑣,抽象形態由平滑的曲線和鋸齒狀節點組合而成。

光,太喜歡這裡光的設計了,無法用文字表達,就讓他留在心裡沒事的時候多回憶回憶吧。高迪說色彩是生命的最動人之處,五彩斑斕的彩色琉璃玻璃讓整個空間充滿特殊的氣質,太陽在建築周圍的不同時間內顏色及光強都不會一樣,所以高迪在設計中延續著自然光的規律,然後依據光的條件去設計不同顏色的琉璃玻璃,在自然和設計巧妙的結合下從日出到日落教堂內的斑斕顏色都在變化著,讓人在建築內部也能夠時刻感受太陽的存在。

雕塑,《聖經》中的故事人物描繪的惟妙惟肖。高迪在雕塑創作時煞費苦心地尋找合適的真人做模特,如教堂守門人來刻畫猶大,又找來六個手指的大漢來刻畫屠殺兒童的百夫長,還有為了形象的刻畫被屠殺的嬰兒,他去找到死嬰兒懸掛於工作室內,雕塑中的毛驢也是高迪親自挑選,由此可見高迪對待設計的嚴謹及細緻。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歐洲建築大部分以當地的一些神話傳說或者宗教信仰為主角,建築群大部分都是自己信仰的產物,將這些傳說、信仰運用於日常建築中,衍生出來的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群體。哥特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文藝復興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古羅馬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洛克克風格、浪漫主義建築無一不體現出人類的偉大。

在此為偉大的建築設計大師致敬!高迪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他設計的靈感來源自然和幻想。我們謹記大師作品的教導,認真嚴謹的對待工作,善於思考的去做每一個設計項目,靈感來源於一切,只需你有雙發現的眼睛。

這次的旅行,使我開闊了眼界,受益匪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更多的是欽佩,欽佩歐洲的匠人,欽佩歐洲的設計師,欽佩那些使設計更加絢爛的文化傳承,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次暢遊感受到了在書本上感受不到的東西,領略到了異域的專業設計理念,伏靠在古老的石橋欄杆上,嗅著空氣中青草的味道,望著悠悠流淌的河水,河上緩緩駛過的小遊船,河兩岸掩映在綠樹和鮮花之中的各色歐式建築,以及遠處山上雨後飄飄渺渺的青煙,心曠神怡,如痴如醉,在日後的設計中,我想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匯,而不將是單一的、毫無創造的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宏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TAG:常宏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