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在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赫爾曼·黑塞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

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

黑塞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黑塞於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南部的施瓦本地區一個叫卡爾夫的小城。

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也是傳教士,曾長期在印度傳教,通曉多種印度方言,黑塞的母親出生黑塞一家,左邊赫爾曼於印度,也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

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國血統,他的父親是德國人,但出生於愛沙尼亞,母親是法籍瑞士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說混有德國、法國、瑞士和英國血統。這使黑塞從小就接受比較廣泛的文化和開放的思想,不僅受到歐洲文化的熏陶,也有東方、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響,這對黑塞日後的文學創作,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黑塞在晚年所寫的一篇童年回憶錄中作了這樣的描述:

"這幢屋子裡交錯著許多世界的光芒。人們在這屋裡祈禱和讀《聖經》,研究和學習印度哲學,還演奏許多優美的音樂。這裡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度的客人……這樣美的家庭是我喜歡的,但是我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夢想也更多。現實是從來不充足的,魔術是必要的。"黑塞在這篇名為《魔術師的童年》的回憶中,把自己青少年時期所受的各種教育,加上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與幻想,歸結為一種對自己有巨大影響的無與倫比的魔力,因此他希望成為一名魔術師。黑塞後來畢生從事的工作,就是他自己所謂的魔術師的工作。幼年的黑塞就顯示出優異的稟賦和叛逆的傾向。

1906年,黑塞的小說《在輪下(Unterm Rad)由費歇爾出版社出版,獲得很大的成功。

1912年黑塞攜全家遷居瑞士,住在伯爾尼一個朋友的故居,移居瑞士後,除了寫詩、撰文抨擊沙文主義外,黑塞還出錢支援德國流亡者出版的刊物《新論壇》和《伯爾尼文學雜誌》。此後,黑塞堅持同軍國主義、後同法西斯主義鬥爭,直至二戰結束。1919年黑塞移居蒙太格諾拉,以辛克萊的筆名發表小說《德米安》,引起戰後人心熱烈的反應,獲得新作家方達內獎。但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辭獎不受。次年從第九版起,改為黑塞所作。1922年出版《悉達多》,講述了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求道之路。1923年加入瑞士籍,1927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荒原狼》,引起了德國文學界的激烈爭論。1928年,去慕尼黑訪問托馬斯·曼。1931年搬入自己蓋的新居,此後一直在此處創作。[2]1932年,小說《東方之旅》(DieMorgenland Fahrt)由費歇爾出版社出版。關於歌德的兩篇評論,發表在《神學片斷》。1943年,小說《玻璃球遊戲》二卷本(作於1931年至1942年)由弗雷茲社出版,是最後的一篇長篇小說。

找到自己的命運

(圖片來源:尚網)

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我常常幻想未來的景象,夢想自己可能會成為的角色,或許是詩人、預言者、畫家等等。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寫詩、預言或作畫,任何人生存的意義都不應是這些。這些只是旁枝末節。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無論他的歸宿是詩人還是瘋子,是先知還是罪犯——這些其實與他無關,毫不重要。他的職責只是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新的境界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森然,神聖,我曾無數次有模糊的預感,甚至還曾將其以語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體會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嘗試,是自然向未知世界邁進的一次嘗試,或許它會打開新境界,或許會一無所成,然而,讓這一嘗試從遠古的深淵中誕生,讓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並將其轉換為我的意志,這就是我的天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鷗的文史雜談 的精彩文章:

敘利亞「家暴」?——人道之戰,豈可分種族與國界!

TAG:海鷗的文史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