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不給孩子報早教班?

為什麼我不給孩子報早教班?

本文首發於《EASE UP東方養生》2018年第5期。有修改。

早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潮流。70後、80後乃至90後成為父母后,交流最多的大概就是:「你家孩子報的什麼早教班呀?」似乎不給孩子上早教班,就無法和同事朋友交流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自己也不免焦慮:別人的孩子都會英語/數學/畫畫/舞蹈……,自己家的孩子卻什麼都沒學,可怎麼和別家孩子競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家長們報早教班的初衷。

這真的是每個家長共同的心病。然而,在考察了十來個大大小小不同主題的早教機構後,我卻做出了不報早教班的決定。

生活中的教育、家庭教育比上早教班更重要、更有效。

不報早教班,不代表不做早期教育。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人的智力和性格在~3歲間就完成了60%,3~6歲完成了80%,6~8歲完成了90%,8歲以後的發展就緩慢,13歲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敏感期就結束了。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把握這一段教育的敏感期,那麼當孩子的年齡越大,啟發、培養他們就會越費力,效果也就越差。學前的早教,尤其是對語言能力的開發、閱讀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需要家長重視,花時間陪伴孩子來完成。

除了漢語的學習,目前國內最流行的就是英語的培訓早教班了。而這類的外語教育絕不是一周一次、兩次的早教課就能達到學習目標的。「一萬小時理論」是很流行的理論了,即任何技能要想學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都需要一萬小時的時間的投入和深練,學外語也不例外。按照這個理論的話,一周兩小時的英語學習,要學一輩子(96年)才能達到精通語言的目標!如果一周學習10個小時,也要20年才能達到精通的水平!即使只是初步掌握,一周兩小時的課程也得學習十年、二十年。花了重金學英語,卻沒有什麼效果,這個錢家長還願意花嗎?

這個理論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學外語這麼多年,卻也不如在國外生活的小孩子外語說得好。外語需要「習得」而非「學得」,要經過大量有意義、能夠理解的接觸和應用。同樣的辭彙出現在不同的場合、語境,經過大量有意識的輸入、輸出,這個辭彙才會真正被理解並記憶。有錢報外語早教,不如花點錢買英文繪本、故事書,給孩子講英文故事。每天半小時的閱讀,比一周集中兩小時的早教培訓更有幫助。

讀英文繪本既學習了英語,又培養了閱讀習慣,可謂一舉兩得。即使家長沒有時間或能力為孩子讀外語繪本,也可以用點讀筆或音頻來替代「講故事」。孩子積累了一定的辭彙量以後,再去尋找網上免費或付費的英語原版動畫來觀看,也是極佳的學習英語途徑。孩子們既喜歡看動畫,又有學習興趣,動畫本身也便於孩子理解。家長給孩子放動畫片的時候,可以優先選擇英文原版動畫給孩子看,比如《小豬佩奇》就是《Peppa Pig》、《汪汪隊立大功》就是《Paw Patrol》、《海底小縱隊》是《Octonauts》、《米奇妙妙屋》是《Mickey Mouse Clubhouse》等等。孩子喜歡反覆地聽、反覆地看,只要輸入量達到了,英文水平就會「突飛猛進」地發展了!然而很多家長這時又要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了。其實如果孩子視力正常,讓孩子觀看動畫片的時候,孩子會自動調節每次觀看的時間,眼睛累了就會自己休息去玩其他遊戲,不會看起來沒完沒了。

經過上千本英文繪本和三五部原版動畫的不停「洗禮」,相信任何孩子都能用英文進行簡單的交流了。這個習得效果,可比英文早教班性價比更高,也更加有效,不願意嘗試嘗試嗎?親測有效。

其實悅娃嬰兒期也曾去過「早教班」,可以學英語和開發嬰兒潛能。但是嬰兒早教班學會的英文實在有限,對培養語感也沒有太大的幫助。該早教班更多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小朋友們玩耍的場所、讓寶寶有個社交的環境。如果以此為目的,那麼家長可以盡情報班,如果是以「學習」為目的,那麼報班的效果肯定是不及預期的。

近期我們也試聽了學齡前的英文早教班,悅娃上課全程無壓力(基本沒有陌生辭彙及句子)。只是由於她的年齡較小,並沒有教她寫字寫辭彙。即使去上較高級別的課程,悅娃的主要學習任務也是學認單詞、學寫字,而不在於辭彙量及句型的積累(聽說都沒有什麼障礙),因此決定先省下一筆錢,在家寫寫字認認詞會更有效率。

不報早教班,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快樂、無壓力的童年。是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

前面已經提到了,不上早教班不代表不做教育,不代表孩子會落後於同齡人。如果家長能妥善地安排親子閱讀、孩子的遊戲,寓教於樂,那麼很多孩子會在生活中學會符合年齡的「知識」和「技能」。就以數學和邏輯思維能力來舉例,在閱讀經典繪本時,很多繪本都有數字的概念,比如《好餓的毛毛蟲》,讓孩子了解數字和物體的對應關係、了解星期的概念等等。

經典的《邏輯狗》系列操作版,能讓孩子鍛煉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學會數的概念和加減法等等。找不同數量物體的貼紙書、積木塊、天平等,都是學數學的好工具。生活中,可以讓孩子數數台階,數食物的品種、個數,數人數,去超市買東西學分類、計算金額等,數學可謂無處不在。學前的孩子學數學,只要在生活中用心,經常接觸數字和簡單運算,不費力氣就能形成良好的數學概念。

UNO撲克牌是熟悉數字的好遊戲

案例:楷楷的父母是典型的高學歷人才,周圍的朋友也都是如此。看著朋友們都給孩子報了早教班,楷楷的媽媽也給他報了。剛開始楷楷在培訓機構的遊戲室還很興奮,在培訓機構的遊樂設施比如海洋球中玩得不亦樂乎,可是上課時卻很無聊,老師讓所有的孩子一起跳健身操、學唱歌、玩積木操作板等等,楷楷明顯跟不上節奏,手腳不知如何安放,也坐不住。上了幾次課,楷楷說很累,而且變得沉默寡言,沒精神頭。周末父母帶他去動物園散心的時候,楷楷又開心活潑起來,還大聲唱歌,數動物,好像壓抑的心情得到了釋放。

有些孩子未經過鍛煉,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這時過早參加早教班,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因為年幼的孩子經過鍛煉後,連續注意力極限在20~30分鐘,而許多早教班的時間卻一般在半小時以上,超出了孩子的注意力承受範圍,難免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挫敗了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在教育界非常著名。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孩子在出生後第46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第二個孩子在出生後第53周才開始接受同等的訓練。直到他們滿第54周結束。第一個孩子練習了8周,而第二個孩子只練習了2周。

如果此時讓兩個孩子進行比賽,爬同樣的樓梯,哪個孩子會爬的更快?我們按常理推論猜測,一定是第一個孩子啊,因為他練習的時間是第二個孩子的4倍之多。訓練的時間越長,肯定效果越好呀!可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訓練2周的孩子10秒鐘爬上了特製的5級樓梯,而訓練8周的孩子則用了20秒鐘。因為他們是同卵雙胞胎,排除了基因上的差異。只能從後天找原因了!其實是因為第一個孩子第46周開始練習爬樓梯,身心發育未成熟,此時練習不僅達不到效果,反而影響了孩子的發育。到了53周,第二個孩子身體發育到達了爬樓梯的水平,此時練習事半功倍。此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發育水平,不能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那些想讓孩子在學前班就學完100以內數學運算的早教班,遠遠超前於教育大綱的要求,真的就能讓孩子成為數學的天才嗎?

作為教師家庭出身的孩子來說,我認為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類似的觀點,在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亦有例證。父母從不過多干涉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自己保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父母喜愛閱讀,家裡的藏書豐富,業餘時間經常閱讀。受這樣的家庭家庭環境熏陶,即使從未上過任何課外輔導班、更不用提早教班,童年無憂無慮,也依然能拿到數學、英語競賽的名次,依然能參加各類舞蹈或美術比賽或表演。

在知名心理學家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的書中提到:「若你經常督促孩子學習,孩子不會因此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而會感受到『學習等於痛苦』……父母在哪個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會在哪個方面發展得好。」學習知識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再怎麼補課也於事無補。家長不如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多關注一下自己的提升。

幼兒教育專家張萍(東城區安樂幼兒園園長)提出:「童年只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不要拔苗助長,不要與其他孩子比較。陪伴才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禮物。」如果父母給孩子報早教班是為了讓自己有時間賺更多的錢,有更多自己的時間,那麼孩子不但會因為課業的壓力而感覺生活艱難,更會因為缺少陪伴而少了許多快樂的童年時光。家長與其報早教讓孩子學習,不如多帶孩子出門遊玩,多帶孩子逛逛博物館、藝術館,早教的效果更好。

早教班的水平參差不齊,選擇適合孩子的機構和教師是個難題。

對於語數外這類學科,學習的功夫還是應該主要在家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文化課之外,也曾經想著給孩子報個興趣班,學些畫畫、跳舞之類的藝術類課程。可是上了幾次試聽課後,我的這個念頭也打消了。

案例:某美術培訓機構的試聽課只讓孩子參加,不讓家長旁聽,在教室安裝了攝像頭,家長在大廳屏幕上看孩子「表現」。家長不聽課,怎麼知道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呢?第一次去試聽的時候,剛把孩子送進去,老師就說請家長離開。孩子對陌生的環境、看起來嚴肅的老師有些恐懼。我因為孩子年齡小不讓家長離開,而「有幸」旁聽了幾分鐘。除了我家孩子,只有一個小女孩上課。全程老師都在「指導」孩子畫畫:「畫機器人線條要畫直一點!」「哎呀你今天怎麼回事,線畫到哪裡去了?!」「現在畫身體,方塊畫大一點!」小女孩的信心明顯受到了衝擊,畫線不像剛提筆時那麼流暢自如了……感覺我旁聽的是一個簡筆畫速成班,實在聽不下去,孩子也不喜歡這個環境,我們只好撤退了。

幼兒教育專家單金雪(東城區崇文幼兒園園長)指出:「現在的學前班,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流動性也較大,如果在教學中形成錯誤概念,孩子日後糾正非常困難。」進一步地說,不僅僅是錯誤的概念會影響孩子,死板的概念、陳舊的概念等等,一旦在孩子沒能建立起學習的主動性之前形成,是根深蒂固的,是限制孩子發展的。

在我看來,如果早教美術班只是教孩子人云亦云,簡單模仿,那還不如不學,浪費了孩子內在的天然的靈感。中國著名少兒美術教育專家楊景芝在《兒童原創藝術引導》中傳授了美育的精髓:「幼兒階段不是要畫像一個什麼東西,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培養孩子的眼,培養孩子對美的純真的感知,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去畫,用心去表述,在快樂中以美滋養心靈,孩子內心那份「踮著腳尖想畫的慾望」才能呈現出那份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這個時候的教育,是參與,而不是主導。除了尊重生命,尊重這種渴望,最好別干擾他們……」而在大部分早教機構中,我看不不到這種尊重,也看不到良好的引導,更多地是為了出作品出成績而機械的訓導。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也束縛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慾望。更有甚者,不能提高孩子的審美,反而讓孩子的審美變得庸俗。如果沒有好的老師,那麼還不如不要送到早教機構,以免打擊孩子的興趣與愛畫畫的天性。家長平時也可以引導鼓勵孩子多表達的信心和慾望,給孩子提供固定的繪畫區域和工具,讓孩子自由地去畫,並講述自己的作品,讓孩子真正成為畫作的創作者而不是搬運者。

早教班不一定是孩子出類拔萃的途徑,不一定是孩子升學的敲門磚。「競爭勝利才能生存」這樣的觀念限制著我們的人生,也限制了孩子的人生。看清孩子真正的需求,而非家長的需求,才能找到教育的真諦。

後記:

目前沒有給孩子選擇早教班的原因還有其他方面的瑣碎之事,不一一列舉。因為自己還未全職上班,所以有時間自己做些早教的工作;而對於悅娃來說,可能目前還沒有適合她的早教。希望各位寶爸寶媽根據自己的情況,謹慎選擇,如果有適合孩子的早教班,已經學的不錯,孩子很有興趣,那就堅持;如果發現早教也不適合,那就及時退出,或者再選擇更好的。如果大家對早教有何自己的觀點,也歡迎留言討論。

****************************************

我是悅。

人大金融學本科,英國海歸金融碩士。

寶寶樹專欄作者。

悅娃四歲。喜歡讀書。每天閱讀不間斷。英文聽說辭彙2000+。

自己帶娃,公眾號更新頻率不定。

悅喜歡給悅娃買買買。母嬰用品各種嘗試。

悅娃對美食要求高。不好吃一口也不要。

我們全家都愛旅行。親子游特別有趣。

悅是個美妝愛好者,口紅控。

喜歡就請關注悅娃悅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娃悅己 的精彩文章:

TAG:悅娃悅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