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不會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若不會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若不會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若不會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講的的謀士與權謀,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書也無法與之相比的。而其中的許多謀士所運用的權謀,至今仍有實用價值。三國時期的謀士,不同於當今的參謀,秘書,文職人員這一類部屬;也不完全是軍師,顧問,參事,高參這一類直接參与帷幕指揮的人員;其更接近於現代各國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智囊」,是進行重要戰略決策,實施大政方針轉變時,為領導人提供各種可行性方案,供其決斷的高級輔佐人才。

高明的領導,必有優秀的謀士輔佐;而才智出眾的謀士,也必須要碰到賞識他,信任他的領導,才能施展才華,發揮作用。若是好謀士遇到了一個昏君或庸君,那就要白白浪費青春,消耗生命了。不然,怎麼會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這句名言呢?!在《三國演義》中,袁紹是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地盤上都要比曹操強得多的一方諸侯,而且在他帳下還擁有極有智慧、極有韜略的眾多謀士。但是,由於他剛愎自用,氣量狹小,懷疑猜忌,優柔寡斷,結果,敗在了比他弱勢很多曹孟德手下。

也許是受羅貫中影響太深的緣故,從個人品德上來看,我並不喜歡曹操這個人,常常稱之為奸雄。但是,你卻不得不佩服,曹孟德識人用人的敏銳與大度。在三國時期,擁有謀士最多,使用謀士最力者,就是這個曹操了。他用人講求「惟才是舉」,「各舉所知,勿有所遺」,所以,大批人才被網羅到了曹操的周圍。正所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誰擁有了人才優勢,並且又給人才創造了一個「各盡其能,各展所長」的良好環境,誰就會在競爭中佔上風。

曹孟德與袁本初的官渡之戰,是決定其能否立足天下的最大考驗。在雙方戰事相持不下之際,曹操也動搖過;因為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故欲棄官渡而退回許昌。正遲疑不決時,曹孟德派人問計於留守許昌的荀彧,這位謀士回書獻策曰:「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其意為,主公以弱戰強,扼守咽喉要地,使袁紹不能前進,眼見其業己精疲力竭,其內部必有變數。此正是用奇謀之時,萬不可心生動搖,錯失良機,功虧一簣。果然不久,袁紹內部生變,謀士許攸投降曹操,並獻計火燒袁紹的烏巢糧倉,最終導致袁本初敗亡。官渡大捷後,曹孟德向皇帝上表,為荀彧請功。

其實,在官渡之戰中,袁本初除了實力、地盤都要比曹孟德強得多以外,其麾下謀士也並不比曹孟德少,像許攸、田豐、沮授、審配、郭圖等,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官渡之戰,說穿了,也是一場謀士之戰。由於袁紹「多疑而寡決」,手下謀士又拉幫結派,紛爭傾軋。結果,本可以打贏的仗,也打輸了。而曹操之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得益於麾下謀士的高明對策。

另一位為曹操立下大功的謀士是年輕的郭嘉。袁紹敗亡後,其子袁熙、袁尚西逃烏桓。郭嘉力主乘勝追擊,統一北方。當時,曹操的部下對郭嘉的主張,頗有爭議。認為應揮師南下,以圖荊州劉表;若遠征烏桓,許都空虛,有劉表襲擊之虞。這種憂慮,可以說也是很有道理的。然而,郭嘉卻敢悖眾之言,建議大軍西征烏桓,而置劉表於不顧。這種出人意料的謀略,也只有曹操這樣的梟雄才會賞識。恰恰是這樣超越常人的謀略,使曹軍西征大獲全勝,一舉平定統一了北方。所以,主擇臣,臣亦擇主。智士能用,在於用智士者。郭嘉病逝於西征途中,曹操悲痛欲絕,發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其情也真。

三國時期,像荀彧、郭嘉這樣有遠謀深慮的智士,並非只是曹操帳下才有。其實在袁紹麾下,也曾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袁本初恰恰是敗在了不會使用謀士上面。

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能發現人才,使用人才,要給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條件和環境。這就需要有會用人才的曹操式的決策者。所以,韓愈會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會識人,才能得人;若不會識人,有人也等於無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