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秒下載一部電影!5G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一秒下載一部電影!5G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劃重點

5月17日,一年一度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工信部、國資委聯合發布《關於深入推進網路提速降費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2018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明確2018年將加快推進5G技術產業發展,促進5G和垂直行業融合發展,為5G規模組網和應用做好準備。

2016年,啟動5G技術研究試驗;2018年,多地開展5G試點;2020年,5G全面投入商用。中國5G正按照規劃時間表有序發展,並走在世界前列。以高速率、高可靠、低時延、超大數量終端網路為特點的5G,正在走入我們的生活。5G時代來臨,普通用戶將收穫哪些紅利,又需要做好什麼準備?

5G+上網

超快網速需設備升級

每秒傳輸10GB,相當於1秒鐘能下載一部高清電影,速度是4G網路的100倍……移動互聯網時代,「高速率」成為5G技術的重要特點。從4G到5G的升級,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意味著用戶上網體驗的大升級。

使用5G網路打電話的體驗和4G、3G乃至2G區別不大,但是上網體驗則會有質的提升。用戶可以輕鬆在手機上看高清電影,玩VR(虛擬現實)遊戲更加流暢真實,也不用擔心因為沒有網路信號而錯過重要信息。

鋪設5G網路,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介紹,為了獲得更快傳輸速率,需要建設數量更多、密度更大的5G基站,基站設備、天線選址建設、優化調試等方面,都需要比4G高得多的資本投入。「不過,5G建設不會一蹴而就,而是從車站、寫字樓等熱點地區開始分階段鋪設;暫時沒有架設5G的地方,還得靠4G來滿足移動用戶的需要。」

對於用戶來說,要體驗5G網路也沒那麼簡單。目前的主流手機均不支持5G,用戶想「嘗鮮」,先得換一台新手機。近日,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我國將在2019年下半年生產出第一批5G手機。想要升級換代,還得耐心等待。

許多用戶反映,剛使用4G時,由於網路太流暢,經常「一不小心多用了好幾個G,話費不夠用」。在升級和使用5G網路時,儘管流量費的單位成本下降,但由於網速更快、接入物聯網設備更多,用戶手機流量會大大增加,可能會增加一部分流量費支出。

5G+出行

無人駕駛應安全第一

福建泉州的小學教師楊曉經常在周末自駕往返於城鄉,他對無人駕駛技術既興奮又忐忑。一方面,司機變乘客,解放了雙手;另一方面,把生命安全拱手交給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工智慧,總是不太放心。

今年3月,中國電信、中興通訊、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區完成國內首個基於5G網路實況環境下的無人駕駛車測試;河北移動、華為公司和保定長城汽車公司則完成首個5G—V2X自動遠程駕駛啟動及行駛測試。測試中,無人車轉向、加速、剎車不在話下,未來,無人車還將針對紅綠燈信息、天氣信息、路面情況處理等接受一系列測試。

今年4月,重慶宣布將建立基於分級自動駕駛的智慧交通及自動駕駛演示驗證與示範平台。5月17日,工信部相關人士提出將在5G和車聯網領域推動人工智慧應用。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不能因為技術存在風險就不使用,5G技術作為國家的信息戰略布局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這項技術實現商用可能還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硬體、軟體和運營等方面的建設及試驗。」

5G+家居

智慧生活防泄露隱私

試想一下,站在家門前,卻因連不上智能門鎖而被拒之門外;又冷又餓到家,卻發現智能電飯鍋沒有接到指令,還是一鍋生米;由於控制失靈,空調忽冷忽熱,電燈忽開忽關,烤箱不能自動斷電……

如果智慧生活這樣雞飛狗跳,相信不少用戶寧可回到從前。

業內人士指出,5G網路地址數量大,允許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台物聯網設備,功耗又相對較低,能保障較長的續航時間,加之網路延遲小、出錯概率小,因此為智能家居等物聯網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今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宣布在全國多地開展5G試點,上海是唯一入選三大運營商試點名單的城市。就讀於復旦大學的彭同學是一位智能家居「發燒友」,她對上海的試點工作很期待:「早期很多智能家居靠藍牙連接,不太穩定;後來發展為Wifi無線連接,體驗大大提升。穩定的網路通道對智能家居太重要了。我期待5G技術能進一步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體驗。」

當下不斷出現的用戶信息泄露等網路安全問題,同樣會威脅5G時代。有網友擔心,到了5G時代,很多智能家居由手機操控。如果發生手機丟失、手機信息泄露,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

朱巍認為,有關部門應加緊出台法律,明確界定能獲取的用戶信息和不能獲取的用戶信息。還應關注智能硬體的安全問題,避免讓這些生活工作的幫手成為網路安全的「地雷」。

「在信息安全防護上,5G的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可以說,由於設備總量增多,人們對物聯網的依賴性增加,物聯網終端的重要性越來越高,5G面臨的安全性問題會更加突出。這對科研工作者和研發工程師們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陳江說。

轉載自: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瞭望》周刊:警惕新能源車產能過剩風險
工信部:將在5G和車聯網等重點領域推動AI應用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