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真的死亡先一步到來

如果真的死亡先一步到來

上午坐在教室翻手機,一位從我視野中消失很久的朋友發了一條朋友圈,說這是最糟糕的一個生日,因為父親的離開。那一分鐘,我耳機里在循環《Arrival of the Birds》,出現在電影《萬物理論》結尾時光倒流那部分的音樂,上一分鐘,我剛讀了香港中文大學戴暢寫給母親的一首小詩《你還在我身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裡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我只是突然就覺得很心疼,想去抱抱這個印象中開朗可愛的女孩子,於是私信分享了她這首歌,告訴她還有我們在。評論區有句話這樣說的,「儘管人生艱難殘酷讓我無法與你走到最後,但是會有時光替我愛你」。會好起來的,真的會好起來的。

前不久還跟朋友聊到這個話題,被問到如何看待死亡,我說我好像沒有很強烈的感覺了,也許是因為很久沒有實實在在地跟親人做如此訣別,這四五年中的一些分離我都是在遙遠的他鄉,奶奶的離世、下葬以及後續家裡戲劇般變動的全過程我都一概不知,在所有都結束很久以後,才從我爸口中像傾聽別人的故事一樣獲知。我沒有看到所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沒有去跟家裡人一起承擔這份對在世人來說所謂的沉重,後來我也不願意主動去問一些細節,我知道我在逃避,我不想承擔太多痛苦,不想去了解事情背後複雜的現實問題,我只想活在我給自己構築的理想環境中,不想接受一點改變,哪怕真的變了,我也要假裝沒有變。

對故人來說,離開解脫,是好事。

只是我們在難受。

我會接受這種分別,如果真的痛苦,早一點離開才是正確的。但我也還是會在夢裡多次夢到,偶爾不明原因哭醒。

上學期在上一門心理課的時候,有同學問老師,如何克服對死亡和離開的恐懼,我沒有認真聽,因為我跟他們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極端,我沒有這種恐懼,在我心裡這是一種方式,離苦得樂。那段時間壓力很大,我覺得自己不行了,沒有可以做好的事情,生活是一潭深水,我不敢也不想往前走一步,跟我媽講電話,她說她想幫但也幫不上忙,要是讀不下去就算了吧沒關係的。心裡很複雜的感覺。我設想過無數次如果我不存在,我對老師說,自己對「消失」有一種說不出的嚮往,我覺得難受的時候總是在想「如果我不存在就好了,如果可以在不影響其他人生活的同時徹底消失就好了」,羅老師給的回復「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不是自己」,當時沒有反應過來,我沒有理解具體什麼意思,後來嘗試去做,果然很有用。到現在我的觀點還是沒有改變,但是學會轉移注意力了,畢竟這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到底對生活沒有一點助推作用,只會把自己越拖越深。

有點扯遠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吧,「你永遠也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到來」,背後的無奈甚至恐懼的來源也許其實是人們對事物變化把控不住的焦慮,因為未知,因為變化不可估計,變化可以超出預想以突發形式出現。

所以,最佳的處理方式也許是:在下一秒還沒有到來之前,做好的最壞打算,但同時要用心過好這一秒;在下一秒死亡出現時,勇敢去接受,很難這是肯定的,畢竟都不是冷血動物,我一直認為,有些人有些東西你覺得他在他就還在,只是他不再物質,非物質的東西才是更為雋永的;幸運的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可以看到明天的,這種情況下應該可以歡呼了吧。

希望Q不再悲傷,希望接下來的生活多些幸福給她,希望她沒有煩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想現實結合部 的精彩文章:

TAG:理想現實結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