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南坡與北坡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南坡與北坡

「互聯網+醫療健康」在2018年迎來了一波春意。4月26日,國辦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力推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科技正在突破傳統醫療的銅牆鐵壁走向更高層次的協同,推動中國醫療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保障體系轉變。

在國家政策逐漸開放的大背景下,產業界也利好不斷。先是5月4日,平安好醫生順利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中國互聯網醫療第一股;隨後,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微醫宣布完成5億美金融資,估值超55億美金,成為全球互聯網醫療領域最大獨角獸。

作為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率先跑出的兩頭超級巨頭,平安好醫生和微醫將可能率先登頂醫療健康產業的「珠峰」,成為行業領頭羊。有意思的是,兩大巨頭在沖頂「珠峰」時,選擇了不同的攀爬路徑。相比登頂的速度,兩家行業巨頭不同路徑選擇或許更值得對比分析。

南坡與北坡之別

一般而言,登頂珠峰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條是南坡,一條是北坡。南坡需要穿越一段垂直的「昆布冰川」,環境險惡,但路徑短、攀爬速度相對快;而由中國登山隊員開拓的北坡,雖然極險地帶不多,但漫長的路徑和艱難的自然條件,極大考驗登山者的身心韌性。

從行業的切入路徑來看,平安好醫生和微醫的模式選擇像極了兩位路徑不同的珠峰征服者。平安好醫生從用戶端發力,以互聯網流量思維搭建醫療電商平台,選擇從南坡出發,以迅猛的資源投入並在短短三年里收穫海量用戶。微醫則切入供給側,以嵌入醫療機構、連接醫生的方式優化組合醫療供應鏈,構建HMO體系,這是一條要長時攀爬的北坡。

自2015年4月成立之時,平安好醫生的定位就非常清晰,那就是成為平安集團最大的線上流量入口。流量平台既是平安好醫生的戰略方向,也是其最底層的業務邏輯。

為了獲取流量,平安好醫生不遺餘力。從2015年至2017年9月,平安好醫生連續3年向平安集團累計支付8082萬元,以實現集團內部導流;同時,豪擲6億元,開展「步步奪金」等營銷活動,以高額補貼虹吸流量。截至5月4日上市前,平安好醫生的註冊用戶突破2億,並稱月活用戶高達3290萬,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平台。

平安好醫生創始人王濤曾公開表示,「場景、流量、收入、盈利」是平安好醫生的「戰略四部曲」,並稱目前平安好醫生還處在流量獲取階段。未來,平安好醫生將加大平台流量獲取並提升ARPU值。以大流量驅動醫療健康電商平台發展,實現平安打造健康消費入口的預期目標。

與王濤的邏輯不同,微醫創始人廖傑遠篤信「在醫療領域,供給決定需求」。他在5月11日接受新華網訪談的一篇報道中表示,醫療供給能力決定行業未來,老百姓最真實的需求是有人幫他建立起有質量、有效率的醫療健康服務供應能力。

2010年,微醫通過預約挂號切入,幫助全國2400多家醫院搭建預約挂號平台。2015年,當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為金字招牌後,微醫又幫助全國19家省市中心醫院落地互聯網醫院,協助100多家中心醫院搭建醫聯體和家醫簽約平台。

隨後,微醫將觸角延伸到基層,搭建縣域智能分級診療平台,從最基層的村衛生室,逐級向上連接至縣級龍頭醫院;從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落地,逐步延伸到全科醫療服務、專科醫療服務。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支撐的全科、中醫、影像輔助診斷平台,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撐的全科學院、遠程會診平台,為基層醫務人員賦能。

以黑龍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河南平頂山為代表的區域分級診療平台,是微醫連接供方資源的典型路徑。

8年時間,以2H2C為主軸,微醫成為全國連接醫院最深、最廣的互聯網醫療平台,藉助與醫療供應端的深度捆綁,微醫對外發布稱其平台實名用戶超過1.6億,月活躍用戶超過2700萬。同時,微醫還自計劃建設100家微醫全科中心,與公立醫療機構深度融合,建成「線上+線下、全科+專科」的新型HMO體系。

平安好醫生與微醫的發展路徑雖然不同,但都先後獲得市場認可。5月4日,平安好醫生率先登陸港交所,敲響了互聯網醫療第一鍾;微醫也於5月9日獲得友邦保險、新創建集團領投的5億美元融資,估值55億美元,成為全球互聯網醫療科技領域最大獨角獸。

供給與需求之辯

供需關係是市場活動的基礎邏輯,也是一對運動變化的矛盾體。對於醫療行業供需關係的不同理解,決定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對於供求實現的路徑選擇。

以需求刺激供給,進而重塑供給側,實現供需平衡,這套互聯網的供需規則在簡單、標準的需求領域屢試不爽,如出行、金融、資訊、生活服務等概莫如此。但在複雜、非標的醫療服務領域,流量為王的法則是否適用,還需重新審視。

事實上,醫療需求是個複雜、長期而又個性化的需求。方正證券分析師張常新曾將用戶就醫流程拆分為 9 個重要環節:健康管理、自診、自我用藥、導診、候診、診斷、治療、院內康復、院外康復(慢性病管理)。 這 9 個就醫環節包含了用戶所有的醫療服務訴求點。用戶需求越強烈,服務價值就越大。其中,尤其以診斷和診療服務最為剛需。

從用戶需求出發,如果互聯網醫療平台僅能提供挂號、諮詢等淺層服務,無法深入到診療環節,不能解決核心看病、就醫問題,其服務價值就會非常有限。我們看到,早期線上「輕問診」持續多年一直無法爆發,即使BAT等流量巨頭也鮮有根本突破的核心原因即在於此。

而從醫療服務總量和衛生費用總支出兩個指標來看,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連續多年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始終處於一種無法有效滿足的狀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2017年1-11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3億人次,連續4年高幅增長。近五年來,中國衛生費用總支出也一直保持近 20%的增速。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慢性病加劇,未來這兩個指標仍將保持在高位。

與醫療服務需求井噴相比,我國的醫療服務供應卻呈現出極度的失衡。首先,我國醫療服務總量不足。2016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 比例始終維持在6.2%,遠低於美國的17.1%以及日本的10.2%。其次,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我國東部11個省有998家三級醫院,而中西部21個省份只有1125家三級醫院;數量佔比僅1.28%的公立醫院承擔了超過30%的診療服務;三級醫院病床使用率高達99.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為55.9%。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曾報告稱,我國持續多年的「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是醫療服務供給增量無法滿足過快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所致。中國醫改的當務之急是進行醫療供給側改革,提高醫療服務供給、改善醫療資源分布。

即使在醫療服務高度市場化的美國,也不難發現醫療服務供應決定醫療需求的邏輯。美國凱撒集團擁有38家醫院、1.8萬名醫生、600多家社區全科診所,形成了成體系的醫療資源供應能力。藉此服務能力,凱撒集團可以為會員提供涵蓋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健康干預等一系列的連續、主動服務,使得凱撒1000餘萬會員的健康指標在聯邦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險中連續多年排名第一。凱撒集團也成為全球運營最成功的HMO。

不難發現,互聯網醫療表面的核心競爭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而尤其是在中國公立醫院佔主導、醫生自由執業尚未落地、資源配置失衡的情況下,實際上真實的邏輯是「得醫院、醫生者得患者」。「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商業模式中,必須在醫療服務的供給上掌握優勢,通過整合線下醫療資源形成壁壘。

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給互聯網科技企業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意見除了認可依託實體醫療機構開設互聯網醫院外,還積極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技術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推進遠程醫療服務覆蓋全國所有醫療聯合體和縣級醫院。這無疑是給了互聯網一個牽手醫院的大好機遇。

即使市場再喧嘩,「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根本突破在於價值的回歸。至於行業從業者是從需求端發力獲得流量突破的「南坡「邁進,還是從供給驅動嵌入式發展的」北坡「攀爬,其核心還是要回到解決用戶根本痛點的需求,這是每一個登山者的「大本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曠 的精彩文章:

用戶增長遭遇天花板,美柚未來只能聽天由命?
這三條理由告訴你,為什麼滴滴在無錫被嚴重高估了

TAG:劉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