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礦」世情緣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礦」世情緣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礦」世情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右)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礦」世情緣

上個世紀70年代,陳清如(左二)在建校工地勞動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陳清如:「礦」世情緣

陳清如(左二)和同事討論教學


信息浩瀚的互聯網上,搜索「陳清如」,能得到的信息卻不多。

他的名字,只在科研成果、工程實踐、會議報告,甚至還有早先幾年博士生的招生簡章中,偶爾閃現。但如果要寫陳清如的故事,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

幾年前,有人要編寫《陳清如傳》,跑到他家裡和辦公室選資料,一選就是40箱,最後找了搬家公司,用一輛卡車才運走。

車載斗量的資料背後,是陳清如在業界如雷貫耳的名聲。他是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選礦專家、干法選煤之父。

一系列名頭背後,是他用一生書寫的傳奇……

頂天立地的科研「小目標

對陳清如來說,做科研有個原則,叫「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要瞄準國際前沿,不跟著別人後面跑,而立地,則是要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導向。

一直以來,煤炭的分選以濕法為主,也就是說要以水為介質,又稱「洗煤」。而我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乾旱缺水地區,這意味著濕法選煤難以採用,迫切呼喚干法選煤技術的出現。

1984年,為了解決我國煤炭和水資源逆向分布的實際問題,陳清如開始著手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技術的研究。

這實在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這項技術要求以空氣和磁鐵礦粉形成的密度均勻穩定的氣固兩相懸浮體作為分選介質,使輕重物在懸浮體中按密度分層,不論科學理論還是工程技術,都是開創性的。當時中國的科研水平還很落後,想要成功,幾近天方夜譚!

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陳清如也曾多次問自己:做得出來嗎?

最終,他下定決心:「中國人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研究不出來的東西,中國人偏要研究出來!」

經過艱苦攻關,1986年底,實驗室模型試驗成功。1990年,陳清如來到黑龍江七台河市燃料公司桃山煤場開展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工業性試驗研究。

正當干法選煤研究和開發進行火熱時,1990年底,由於長期勞累過度,陳清如突然便血,被診斷為腎癌,送至北京協和醫院救治。在校領導前去看望時,陳清如提出了兩條意見:如果癌細胞還沒有擴散,就儘快手術;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就立即出院,儘可能用生命允許的最後時間完成手頭的工作。

手術後20天,病情剛剛穩定的陳清如就堅決要求出院。回家休息後沒幾天,就坐火車趕赴七台河市。

當時,中國礦業大學已遷址徐州,從徐州到七台河,坐火車要38個小時,中途還要轉一次車。陳清如大病剛過,但是為了鍾情的科研,他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為儘快建成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工業性試驗系統,同時,也為完成「八五」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陳清如帶領團隊吃住在現場,最長一次連續待了三個多月。到冬天,黑龍江的氣溫低至零下30多攝氏度,咳口痰也要凍成冰碴兒,對於這樣冷酷的考驗,出生在杭州的陳清如淡定接招,攻克著一道道科研難關。

1994年春節,陳清如為了工作本不打算回家,七台河市領導知道後,硬是把他「轟」上火車與家人團聚。在工業性試驗系統建設期間,陳清如的老伴患腦溢血去世。

經過多年的攻關,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工業性試驗系統在中國調試成功,這標誌著我國缺水和高寒地區及遇水易泥化煤炭分選有了新途徑。干法選煤被稱為選煤工藝的一次重大革新,陳清如也收穫了「干法選煤之父」的盛譽。

1998年起,陳清如院士的學生趙躍民教授帶領團隊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繼承、創新和發展了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技術,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氣固流態化分選理論,發明了新一代干法重介質流化床分選機,開發了模塊式高效干法選煤工藝與裝備,引領了世界干法選煤技術的發展。2009年,以趙躍民為學術帶頭人的科研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並被評價為「代表了中國現今煤炭資源潔凈加工利用領域最高的科研創新水平」。

別具一格的嚴師慈父

在科研和教學工作中,陳清如一直保有著創新的基因。他篤信,要想讓創新如源頭活水,並保持科研的與時俱進和高水準,就必須培育新生力量,培養高層次的創新專業人才。

1982年,陳清如開始招收研究生。他招學生與眾不同,簡單說就是兩個字——跨界。他的50餘名碩博研究生中,礦物加工專業的只有20位,其他則涵蓋了數學、物理、機械、計算機、化工等各個專業。在陳清如看來,多學科交叉的背景正是誕生創新與創意的沃土,而把不同學科分散的力量集聚在一起,也能發揮不同特長人才優勢,形成強大的科研團隊。

儘管如此,培養起跨專業招收的研究生卻著實不易,畢竟學生之前完全不懂礦物加工。為了幫助學生跨越專業壁壘,陳清如下足了功夫。

陳清如的學生楊玉芬說,在陳清如的督促和高要求下,「跨界」的學生們惡補了很多選礦、干法選煤、干法篩分方面的知識。甚至有的研究生還未入校,就先被陳清如帶去了選煤廠。

治學嚴謹、要求嚴格是陳清如的另一大特點。對於學生來講,求學的過程很「虐」。大到確定研究方向和學位論文選題,小到字句、標點符號,畢業答辯幻燈片的製作及時間控制,陳清如每個環節都會嚴格把關。

趙躍民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也是陳清如的第一位研究生。他回憶,在一次做篩分機數學模型的過程中,他前後做了一個月實驗,積累了大量數據。而當數據交到陳清如手中時,陳清如卻察覺出了異常,隨後跟著學生到現場重新操作,結果發現系統存在實驗誤差,之後,一切推翻重來。

為了學生的成長,陳清如不惜體力。1996年,陳清如的視網膜脫落,做完手術的他什麼都看不見,為了不影響學生答辯,他讓學生把論文內容講給他聽,並提出修改意見。1999年開始,陳清如在北京、徐州兩地同時招收博士生,那個時候,北京到徐州單程需要8個多小時,但陳清如每周至少往返北京、徐州一到兩次,從未缺席。

對學生來講,陳清如不僅是一位嚴師,也是一位慈祥寬厚的長者。每到各種節日,陳清如祝福和問候的簡訊或郵件總是先於學生們發出。每次出差時,他總想著把附近的學生叫到一起聚會。學生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陳清如總是儘力相助。談到老師,學生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感動」和「感謝」。


老驥伏櫪的報國情懷

近年來,燃煤造成的嚴重污染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陳清如就注意到了這一嚴峻現實。他一直有個心愿:減少燃煤造成的污染,還人們以藍天。

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煤炭依舊會在我國能源消費中佔據主導地位。要從根本上防治污染,出路就在於潔凈煤技術。而陳清如所研究的選煤又恰恰是潔凈煤的源頭技術。每入選1億噸原煤,可排除矸石18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9萬噸。煤炭經分選提質後燃燒,燃燒效率可提高10%至15%。

70多歲的他,又開始投入到新一輪的忙碌中。

2004年,他在「中國煤炭能源的潔凈化」一文中提出中國潔凈煤戰略。陳清如認為,在煤的產地建設大型電站,就地發電,不僅可以緩解鐵路運力緊張,減少無效運輸,還有利於集中治理燃煤污染,保護環境。

凡是認定的科研方向和有利於國家人民的事情,陳清如都會不遺餘力地推進。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困難」兩字。在他眼裡,只要能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就一定能找到對應的破解之道。「最大的困難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陳清如說。

從為科學研究踏遍礦山的不辭辛勞,到為培養學生的不停奔波,再到為潔凈煤技術的不斷探索,陳清如前行的腳步從沒有停下。

2010年4月25日,對陳清如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第16屆國際選煤大會在美國肯塔基州列克敦市召開。這是國際選煤界最具權威性、最具影響力的大型國際會議。大會上,陳清如被授予首次設立的國際選煤大會組委會主席「終身成就獎」,這是目前國際選煤界最高個人科技成就獎。「我雖已85歲了,我還將繼續為我熱愛的選煤事業奮鬥終生。」獲獎感言中,陳清如說。

陳清如喜歡兩句話,一句是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個夢想」,另一句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各種條件,但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強不息。而且,一個人要有夢想,因為這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原動力。對陳清如來說,最大的夢想,就是「強國夢」。

(記者 杜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24日第4版 版名:新聞·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時評」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別把學校當企業管
職教周里市民體驗「生死時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