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象不打架,螞蟻被踩死

大象不打架,螞蟻被踩死

中共副經理劉鶴率團赴美進行中美貿易談判,接著兩國《中美就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出台,承諾不打貿易戰。消息傳出,全球似乎都鬆一口氣。

這個承諾讓原本的貿易戰暴風暫停,但還談不上開雲見日,後續還不好說。

即使避免了貿易大戰,但是小打小鬧仍然難免,而中國國內與周邊國家,仍無可避免的要承受衝擊。

中國隱隱贏了一局

依照劉鶴的說法,這次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征關稅。共同聲明中的重點包括:中國要大幅採購美國的商品與服務、增加農產品與能源進口、保障智慧財產權、鼓勵雙向投資等,雙方將為此保持高層溝通,並派出代表團討論執行細節等。

在看似「和樂」的共識聲明下,其實是含糊的承諾,也沒有任何具體項目、硬性的數字,而且幾乎全部要靠後續談判解決。先前美國代表團到北京談判時提出的「8點要求」幾乎完全消失,例如1年內要減少的貿易逆差數字、北京要放棄對「2025中國製造」的支持等原本外界認為「不可能」的項目,這次都未再出現。取而代之的如增加採購、加強智財權保護等,則是未脫離原本北京釋出的基調。

美國特朗普只希望通過貿易戰來獲利,卻沒有想到美國損失更多——國際領導地位、盟友關係、國內政治內鬥

從這個觀點來看,中國隱然是贏了一局,因為川普原先的「非理性」要求與作為未得逞,最後是回到北京原先就提出的增加採購、強化智財權保障等政策作為談判主軸。至於美國財長說此結果「可視為美國的勝利」,客觀來看不成立,但美方以中國會拿出行動縮減逆差作為美方獲勝理由,也算是給自己不錯的下台階。

務實的來看,也只有在此基調下,雙方才有讓談判走下去的可能性。對北京而言,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能源或其它任何一種商品、服務,一來是北京作得到,甚至「相當容易」作到,中國其實在去年川普訪中時就已曾給出過2535億美元的採購承諾。

二來以正常經濟發展而言,中國的進口當然是要持續成長;例如國民所得提高,對肉品需求提升,因此對農產品需求必然增加;能源使用與其它商品情況亦相同─增加採購不算屈服美方壓力,頂多只是把原本可能向其它國家採購者,由中央「宏觀調控」變成向美國採購,這種增加採購的承諾,其實還算是「不失顏面、不傷民族自尊心」。

也因此,劉鶴說,雙方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這既能推動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需要,也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逆差,「是雙贏的選擇」。

中美未來仍然兇險

但在看似得到解決答案的「共識」下,其實還是有波濤洶湧,而且存在著翻船、翻臉的機會。例如中國應向美國增加多少農產品採購才是「川普滿足點」?2成?3成?中國現在已經是美國原油出口的第2大買家,佔美國原油出口的2成,反正中國已經是能源消費大國,近半能源靠進口,中國只要把買家改為美國即可,但該增加多少,才能達到川普的滿足點?

此外,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仍有相當多的管制,稍微敏感或是牽涉到高科技的產品,不少列為管制,美方可能放鬆管制嗎?如果放鬆似乎違背美國「防範中國追趕」的政策,但如持續管制甚至管制加嚴,則縮小逆差效果就降低。

根據美國一家基金會的報告,如果美國將對華出口管製程度降至對巴西的水平,對中國貿易逆差最多可縮減24%;如果降至對法國的水平,最多可縮減34%。

當然,真要追根就源,最難搞與最難掌握的就是那個「川普滿足點」,沒有人知道其滿足點在那裡,而且反覆變化不定;鑒於過往的記錄與表現,終川普任內,中美貿易爭端恐怕只能永遠走在鋼索上了。

中美打架,別人遭殃?大象打架,螞蟻踩死。

俗話說,老大和老二打架,打著打著,老三沒了。

你看,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突然和其正沒了。阿里和騰訊打架,把其他競爭者越拉越遠。

雖然中美之間暫時避免了一場貿易戰,所有人都能鬆一口氣;但後續中美談判必然有的增加採購、開放市場,還是會讓中國國內與周邊國家面對一波衝擊。

例如中國開放、增加美國貨品(如豬肉)進口,其國內產業當然受衝擊;再如中國改為多向美國多買農產品,巴西、阿根廷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大概就要減少;向美國多進口能源(原油、天然氣),可能俄國、可能中東,能賣給中國的能源就少了。

與台灣、韓國、日本關係密切的大概是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中國向美國多買半導體,就會減少向台、韓、日購買;而為了適應新情況,日本韓國、台灣地區企業的投資,有可能被引導到美國投資。

歐盟國家也可能在這次中美和解中受損。歐盟的汽車、環保、化學等產品,都跟美國存在著替代關係,美國通用汽車的進口多一點,德國賓士的進口就少一點;美國GAP的衣服多穿一點,西班牙的Zara就少穿一點。

這也是聽說中美和解了以後,德國總理默克爾忙不迭的來北京拜訪,並且順道拜訪深圳。為何深圳?代表著德國希望在高新技術領域,同中國加強合作,來應對美國的強勢競爭。通過美國和歐盟的競爭,中國可以在高新技術引進方面,迎來突破。

歐洲的反應,到底是慢了。在市場經濟地位、中歐自由貿易談判中,歐洲不緊不慢,跟著美國的步伐,沒有突破性,沒有前瞻性。這回看到中美和解了,自己可能成為中美和解的犧牲品,倒慌神了。

你看看日本和韓國反應多快,立即啟動中日韓三方首腦會談,立即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希望能夠繼續深入中國市場,不被美國甩到背後。

等到中美後續談判,增加採購清單、數量、方式,及開放進口清單逐漸明朗後,其影響與對企業動向的牽動,歐盟、日本韓國和台灣,到底誰會被犧牲和替代,就會更加明顯。

編輯:魯曉芙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