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開封洛陽行

2017。開封洛陽行

2017年10月16日-21日,請了五天公休假,一個人前往開封、洛陽走了走。洛陽2015年去了一趟,因為時間不充裕,沒有去洛陽博物館和古墓博物館,心裡一直在惦記著這兩年再去一次洛陽。做行走規劃時,發現我們這有了開封的直達高鐵,開封到洛陽的高鐵也只要一個多小時,於是把這兩座古城串在了一起,主要看一看城內的國保單位,走過的地方超出了預期,例如開封的繁塔、禹王台,朱仙鎮的清真寺,洛陽的回洛倉等,都不在計劃之內,都是臨時看電子地圖或者的士司機介紹,才看到的。可惜的是,開封博物館因為搬遷關門,城市博物館的刷館之旅未能如願,留下了遺憾。

朱自清老先生曾說,「逛古城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這或許就是古城舊物最迷人的地方。

【開封】開寶寺塔,俗稱鐵塔(國保單位)

【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國保單位)

【開封】鼓樓

【開封】朱仙鎮。岳飛廟(國保單位)

【開封】朱仙鎮。關帝廟(國保單位)

【開封】朱仙鎮。清真寺(國保單位)

【開封】開封博物館關門搬遷,預計2018年元月開門。

【開封】天主教河南總修院遺址(國保單位)

【開封】延慶觀(國保單位)

【開封】開封府

【開封】包公祠

【開封】繁(bo)塔(國保單位)

【開封】禹王台

【開封】馬道街。善義堂清真寺

【開封】書院街。年畫博物館(民營)

【開封】山陝甘會館(國保單位)

【開封】天波楊府

【開封】龍亭公園

在龍亭公園第一次見到色彩斑斕的菊花。

【開封】宋都御街

【開封】書畫街

【開封】馬道街

【開封】開封城牆(國保單位)

【開封】大相國寺

【開封。朱雀門遺址】朱雀門是北宋東京城內城的正南門,唐代稱為尉氏門,五代後梁稱高明門,後晉改稱熏風門,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改為朱雀門。「北宋擁有皇城、里城和外城,朱雀門便是當時里城的正南門。」之所以稱之為朱雀門,是因為古人認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其神,東方青龍(也叫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號稱「四靈」。因為朱雀是南方之神,城市的南門因此又被稱作朱雀門。朱雀門是北宋著名建築學家李誡主持修築的,他在主持修建皇城的朱雀門後,用小篆書寫了《重修朱雀門記》,進呈給皇帝宋徽宗,徽宗看了李誡所寫的《重修朱雀門記》後,非常賞識,馬上下旨把它刻在碑石上,立於朱雀門下。朱雀門位於北宋東京城中軸幹道御街上,與皇城的宣德門、外城的南薰門在一條南北線上。朱雀門的北邊便是御街與汴河交匯處的州橋,南邊不遠是御街與蔡河交匯處的龍津橋,是北宋時期東京城內主要的交通幹道,其位置十分顯要。因此,每逢重大盛典,皇室出宮必經此朱雀門。

【開封。龍津橋遺址】北宋時期東京城內水網縱橫,舟楫雲集,當時穿城而過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條河道在東京城附近構成了龐大的水利網。當年架在蔡河上的橋樑就有十餘座。龍津橋便位於蔡河之上,正對御街。經過勘探,龍津橋就位於現在朱雀苑廣場向南百餘米處。這與史書記載的出丹鳳門(朱雀門)百步就是龍津橋基本吻合。龍津橋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的漕運歷史,在京城建築設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開封。州橋遺址】該遺址位於開封市中山路中段及皮鞋商場門前,是北宋時期御街和汴河交匯處的一座著名的橋樑。據考證,州橋由唐代汴州節度使李勉所建,名汴州橋,五代時稱汴橋,北宋時將汴河稱為天河,改橋名曰為天漢橋,習稱州橋。州橋因橋面寬廣,氣勢甚為宏大。水滸中楊志怒殺潑皮牛二的故事就發生於此.在北宋時州橋兩邊夜市比較多。《東京夢華錄》:「次曰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於大內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樑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州橋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橋之西有方淺船二隻,頭置巨干鐵槍數條,岸上有鐵索三條,遇夜絞上水面,蓋防遺火舟船矣。」明代,改州橋為高拱橋,1642年 被黃河水淤沒。

州橋是汴河與古代開封城中軸線交會處的一座規模宏大、結構嚴謹的古橋樑,也是大運河汴河段上一座重要的古橋樑。州橋保留了完好的建築結構、形制特點,特別是保留了木筏基礎,把我國橋樑使用木筏基礎的歷史提前到北宋時期。州橋遺址對於世人研究大運河的興衰變遷、汴河與開封城市格局關係的發展演化提供了重要、可靠的實地材料。但遺憾的是,文物部門對州橋進行了部分發掘後,出於種種考慮,又將其重新掩埋。

久負盛名的州橋常常引來騷人墨客形諸吟詠,不少名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詩篇。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寫道:「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鞍衰意盡,倚檻艷歌留。」王安石也寫道:「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愛國詩人范成大於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出使金國,途中登上州橋時,寫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一可歌可泣的名詩,表達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願望,傳達了北宋遺民藏在內心深處的愛國情。但是,州橋也記載著亡國的恥辱。據記載,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東京城陷落,被俘的徽宗、欽宗就是經過州橋前往北國的。

【洛陽】洛陽山陝會館(國保單位)

【洛陽】洛八辦。(國保單位)

【洛陽】洛邑古城。文峰塔

【洛陽】潞澤會館(國保單位)

【洛陽】祖師廟(洛陽老子紀念館)(國保單位)

【洛陽】周公廟(國保單位)

【洛陽】青年宮廣場石獅。青年宮原為河南府府邸所在之地,明朝為福王藩邸。

這兩尊石獅即是明朝福王藩邸大門口的石獅子。

【洛陽】河南古墓博物館

【洛陽】洛陽博物館

【洛陽】洛陽驛站博物館(民營)

【洛陽】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天堂、明堂)(國保單位)

【洛陽】孔子入周問禮碑

【洛陽】中國大運河回洛倉遺址(國保單位)

【洛陽。夾馬營路】這條普通平凡的街道,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成長的地方。說到夾馬營路,就不得不說一首叫《詠初日》的詩:「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語言雖粗俗,描述的氣象卻宏偉,令人印象深刻。《詠初日》的作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就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後人考證,宋朝時的夾馬營就在今天的瀍河回族區爽明街北段,現在那裡有條路叫夾馬營路。趙匡胤祖籍涿州,父親是後唐禁軍將領。後唐定都洛陽,禁軍駐屯之地叫夾馬營,趙匡胤的母親隨軍,他出生在洛陽順理成章。

但凡大人物出生時都有異象發生。宋史記載,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民間傳說,趙匡胤出生時,夜半赤光衝天,遠處的人看見了,以為夾馬營失火了,都奔去救火,到跟前一看,卻半點兒火星不見,只有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於是,夾馬營有了第一個別稱——火燒街。後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也在這裡出生。這個彈丸之地,竟然出了兩個真命天子。於是,夾馬營有了第二個別稱——雙龍巷。

趙匡胤在夾馬營生活了20多年,後來做了後周禁軍統帥,陳橋兵變後當了宋朝皇帝,再後來杯酒釋兵權,最後燭影斧聲,給歷史留下一個難解之謎。趙匡胤對夾馬營很有感情,當了皇帝後,一度想將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但遭到弟弟趙光義和大臣們的反對,只好作罷。

夾馬營,前人亦有作"甲馬營"。潘紫岩題《陳博酣睡圖》上,就寫的是:甲馬營中紫氣高,屬豬人已著黃袍。因太祖生於丁亥年(生肖為豬年),故有此說。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宋太祖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西幸洛陽(北宋都城為開封),回到他的故居夾馬營暫住,他用鞭指著一個地方說:昔日和群童玩一匹馬,我怕群童背著我把石馬偷去,便把它埋在這裡,現在不知還在否?他的隨從忙去挖掘,果然挖出一匹石馬。

早在明代夾馬營舊址上就修有宋太祖廟,規模不大,內塑宋太祖像,廟旁大路邊,立有一碑,書"夾馬營"三字,據傳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誕生地。清末民初,該廟保存尚好;抗日戰爭期間,廟內建築遭到破壞;1958年,宋太祖廟被拆毀,「夾馬營」石碑丟失,只留下碑座;2000年後修路時碑座被廢棄。

【洛陽。夾馬營路】一千多年前,趙氏兩兄弟在這裡出生。

這裡一直被認為是趙宋龍興之地。

【洛陽。勒馬聽風街】這條小街的街名,被評為全國最好聽的街道名字之一,而且位列三甲。勒馬聽風街是洛陽瀍河回族區的一條街名,被網友譽為洛陽最好聽的地名。「勒馬聽風」的名字來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稱三國時期,曹操在「九龍台」點兵,關羽和曹軍對壘,關羽到此察看地形,勒馬聽風,探聽軍情,這種說法流傳最廣。第二種說法則夾雜了很多演繹成分。說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劍客喜歡上了一個洛陽姑娘,而姑娘就住在該處。有一惡霸貪戀姑娘美色,將其侮辱。姑娘悲憤不堪,投河自盡。劍客一怒之下,血洗惡霸全家七十三口,隨後自己也服毒自殺。劍客的馬則一直在此處駐足不走,聽風悲鳴。

【洛陽】老集的夜市

【洛陽】九龍鼎廣場。33米高的「洛陽九龍鼎」花崗岩雕塑,九龍鼎代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曾在洛陽建都,是洛陽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洛陽】東關清真寺

【洛陽。城隍廟】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城隍廟為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時的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來各郡縣都開始祭城隍,宋代以後,祭城隍的習俗更為普遍。元天曆年間(公元1328—公元1330年),朝廷讓城隍爺配享夫人,從此城隍廟裡就有了寢殿,專門供奉城隍爺和城隍夫人。明代時,太祖朱元璋對城隍更是推崇有加。相傳朱元璋稱帝之前,曾經宿身城隍廟而倖免大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頒布了專門祭祀城隍的制度,並封京都城隍為「都城隍」,稱其他的為「府、州城隍」或「縣城隍」。

【洛陽。麗景門】麗景門最早始建於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曰宣輝門,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整個麗景門景區由城門樓、瓮城、箭樓、城牆和麗景橋(古時為弔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干浮雲,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洛陽八景之一。麗景門城樓屢經毀敗、屢經修復,宋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安喜門】在祖師廟(洛陽老子紀念館)附近。安喜門在洛陽建城史上有著重要影響,隋煬帝建洛陽城時,在外城北牆上開了兩個城門,東邊的叫「喜寧門」,西邊的叫「徽安門」。到了唐代,「喜寧門」被改動了一個字,變成了「安喜門」。金元兩代的洛陽城原是土牆,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威將軍陸齡督眾將其築成磚牆。城牆上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景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

據說,洛陽人喜歡東門、南門,不喜歡北門、西門。因為洛陽北門外太不安寧了。在古代戰役中,敵軍基本上都從北門攻入。即使到了抗戰時期,日軍轟炸洛陽,北關城樓以及東車站一帶遭受的轟炸也最多。洛陽人都希望北門安寧,都希望這裡不再有血腥,都希望這裡帶點兒喜慶氣兒——這就是「安喜門」的寓意之一。洛陽北門外自古就是送葬之路。「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這是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寫的《北邙行》,從詩中能夠看出,邙山早已是洛陽人的墳地——人死了,出北門,上邙山,這是必然。

【洛陽。鼓樓】正名「譙樓」,位於今老城東大街中段。據《洛陽縣誌》記載,鼓樓原建於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宮廣場前中州路上)。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時移建於東大街。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與乾隆十年(1745年)洛陽縣兩次出資大修古樓。乾隆年間,洛陽縣將東門內大街改為古樓街。鼓樓上原有兩層木瓦建築,後因台上建築長久失修,於1972年拆除(據老人們說在此前後還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兩座城樓)。只剩下大鐵鐘在樓台上風摧日晒。

明福王到洛陽後,聽信延福宮道士之言,暮鼓設在大門東不吉,對後人仕途不利,就將大門東鼓樓上的大鼓撤去,此後,鼓樓之上就再也沒設大鼓,而把大鐘掛在二層中央。從此,鼓樓僅僅有一座鑄鐵大鐘,守護著「晨鐘」的威儀。洛陽有句老話「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說的就是洛陽鼓樓上的大鐘與白馬寺鐘的關係,不管敲響哪一個鍾,另一個必然自鳴。在古代,這是令人驚奇的事情,以為兩個鍾之間有某種秘密聯繫。在現在看來,這是因為洛陽鼓樓大鐘與白馬寺鐘乃同時鑄造,且鑄造係數相同,從而產生共鳴。

西端石匾刻「瞻雲」,楷書,為金代中京留守親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碧芝悠遊往事 的精彩文章:

【洛陽】古墓博物館
北朝藝術博物館

TAG:碧芝悠遊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