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到中國:出家人身上的衣服越來越多越穿越厚
僧尼出家之後,除了要剃除鬚髮外,還要穿上特製的僧服,以形成與俗人有別的「僧相」。
僧服本身是在不斷演變著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各不相同。
披僧衣的佛像
原始佛教時期,由於印度冬暖夏長,僧人的穿衣基本不成問題。如果有人布施衣服,僧人就穿布施的衣服,這種衣服稱為「居土施衣」。沒人布施,僧人就在垃圾堆或荒墳間撿些破舊的布片,略加縫綴後纏在身上,這種衣服稱為「糞掃衣」。
佛祖釋迦牟尼要求弟子們穿糞掃衣。富有的在家信徒看了過意不去,就把質好的衣服放在垃圾堆旁,並派人看守,等待僧人來拾取。後來,一位名叫耆婆童子的居士替國王治病,得到了一件貴重衣服,便請求釋迦牟尼慈悲接受,又提出希望僧人接受信徒供養的衣服,釋迦牟尼默然同意了。
此後,僧團就接受施主們供養僧衣。不過,僧團雖然接受施主們供養僧衣,但這些供養的僧衣,需要以不事奢侈、不害威儀為標準。
唐卡中的阿彌陀佛
佛教傳入漢地,中國的氣候與印度截然不同,特別是北方,要比印度冷得多。
漢地僧人為了在不違犯教規的情況下,抵禦嚴寒,便從佛教教規中去尋找變通之道。教規規定,在佛祖釋迦牟尼提倡的「三衣」之外還可有「百一物」——「百」比喻多,「一」則指每件物品只許有一件。於是,漢地僧人把這一規定稍加變通,將僧服分為法衣與常服,在法會、佛事活動中穿較為正式的法衣,而在平時則穿常服,這樣,既滿足了不害威儀的要求,又滿足了禦寒保暖的需要。
出家人
而在佛教傳入藏地後,由於青藏高原冬季氣候極其寒冷,不多加衣服則無法禦寒保暖。
因此,讀初、中級班的僧尼,在室外念經時刻穿羊皮斗篷或皮裙,還可披雙層袈裟。即使是一般普通僧人,也可以披氆氌袈裟,以便禦寒保暖。
總之,不論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在穿著上,最根本的要求便是要僧服以不事奢侈、不害威儀為標準,如此,便不會與佛教的根本教義相抵觸。
藏地的經幡


※學佛修禪之人,最怕的就是執迷於這兩樣東西
※一文讀懂:禪、禪宗、參禪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