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保留明朝習俗的地方,朱元璋30萬大軍駐紮600年
明代是雲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並把軍隊留在雲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過去了, 屯堡民居的建築、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一旦有外敵入侵不但可以讓居民迅速爬上屋頂,並能行動自如,而且屋頂上的石片扔出去就是很厲害的武器。除此以外,屯堡地區民房的門都很低,這和傳統的徽派建築的高大房門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大型的武器搬運進屋。專家說,屯堡的建築處處都為軍事上的需要做了考慮,這些設計構成了屯內多層次的防衛體系。
貴州屯堡,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時至今日,這裡的人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歷經600年的滄桑,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這是一段關於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後的明代古村。屯堡是指貴州特有的一種村落形式,它的文化內涵豐富,學術界稱之為屯堡文化。位於安順市附近的天龍屯堡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個。
屯堡的民居結構十分有特點,基本上採用小青瓦、白粉牆。北京城市科學研究會的鮑世行教授告訴記者,雖然屯堡依然沿襲著漢族人從江淮地區帶來的徽派建築風格,但是也只是內室採用了木製結構,並且建築平面多為合院式,採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
外面為了抵禦外侵,選用的都是厚重的石頭作為房屋的牆壁。以鮑屯為例,鮑屯內的街道狹窄,曲折多變,並且按八陣圖布置,敵人進來就像進了迷魂陣,這裡的房屋屋頂非常平緩,上面像魚鱗一樣錯落地布滿石片,各家的屋頂相連,平時居民可以很輕鬆地在各家的屋頂上走動。
屯堡地區婦女的服裝非常特,多以青、藍色為主,樣式為寬袍窄袖並且不加花邊。據當地的老人講,屯堡婦女的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這些服飾從安徽傳來,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但是在屯堡卻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屯堡地區婦女的服裝,在當地不僅僅作為節日或祭祀的禮儀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勞作時都穿著。屯堡當地的婦女都是自己在家紡布、漂色,再親手縫製衣服的。當地人覺得穿著這樣的衣服充滿自豪感,這種衣服如今已經成為屯堡的一種標誌。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婦女的大袖長袍尖頭鞋和別具一格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所藏明代服飾與髮式相似,它述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一件件綉品,看到了江南刺繡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湊的藝術個性,流淌著江南的餘韻和飄逸著明代的遺風。明代服裝採取周、漢、唐、宋服式,重新定製。依社會地位和職業分為不同類型。
流傳著一種別具一格的戴著面具表演的傳統地戲。這裡的地戲多是以軍事題材為主的武戲。鮑教授說,根據戲劇專家的分析。它是戲劇活化石———儺的遺存。也有可能就是京劇最古老的根源。儺在古代盛行於官方。為「國儺」,又流行於民間叫「鄉儺」,對照屯堡的地戲表演能發現不少漢魏遺風。唐宋以後這種地戲更富有表演性,並從中原流傳到江南。在明代初年,跟隨軍隊的遷移從徽州帶到了屯堡。
歷史淵源,從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開始,這條入滇通道上不知發生過多少戰爭。為了維繫中心腹地與邊塞南國的一統江山,一代又一代的軍人在這裡不斷灑下鮮血,無論他們手中拿的是長矛、弓箭還是刺刀、步槍。明代是雲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
1381年,雄心勃勃的大明軍隊逐步把蒙古人的勢力趕出中原、塞上、關外。在大明軍旗引領下,與元朝政府軍征戰無數的30萬軍漢從遙遠的東方迤邐而來,為登基不久的朱元璋拿下夢想已久的雲南,剿滅盤踞此地的元梁王把匝瓦爾密。鼎定雲南之後,朱元璋害怕無數兵將用流血換來的大局又變成權力的真空。
一道聖旨將強大的帝國軍隊留在雲貴高原,建立衛所。這個決定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軍的編製駐紮下來。
在這條通道上行走,我們看不到戰爭的影子。順著黔滇公路從貴陽出發,一路西行,春陽和煦,曾經的血腥廝殺成為實難尋覓的歷史遺迹,湮沒在田園山間。而以衛、所、屯、旗命名的地方隨處可見。這都是當年朱元璋部隊戍守貴州留下的痕迹。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張藝攝影


※萬株玫瑰盛放,大杭州這個地方已是玫瑰花海洋!禹上田園與你有約!
※世界最高的湖,很多人不敢去 更不敢過夜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