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清,有種熱鬧叫去石各庄趕集!可惜我好久都沒趕過了……
最新
05-24
武清生活網
愛上一座城,從這兒開始。帶您感受不一樣的武清!
今天是陰曆初六,是石各庄開集的日子,您隨著我的筆觸一同感受一下我老家的熱鬧景象吧!
石各庄鎮位於武清區的西南部,北部是黃花店鎮,南與汊沽港鎮接壤,東與陳咀鎮為鄰。西部是廊坊市的安次區葛漁城鎮。石各庄鎮政府座落在石各庄村。據說,在明朝,石各庄有十戶人家從江南遷移而來,故名「十家莊」,以後因諧音改為「石家莊」,而在民間,有的地方「家」被讀成了「ga」音,與「各」(ge)音相近,所以,石家莊便演化為了「石各庄」。這是一家之言,我沒有考證,權當演繹吧。
集市設在石各庄東西向的商業街內,但與商業街垂直的楊王公路兩側,也擺了幾百米的攤點,有賣衣服的,也有賣鮮花的,也有賣鮮貨的,但好象並沒有人干涉。
牌坊的入口處,有兩個售賣小吃的攤點,一個是賣涼皮的,一個是賣大餅雞蛋的。旁邊是賣衣服和水果的,還有一個是賣熏雞的。走進商業街內,顯得非常繁華。街道兩側是清一色的小二樓,底商以賣衣服、鞋帽、電器、燈具、電動車和五金電料者居多,其次是美容美髮、藝術攝影等,飲食類也不少,有早點鋪、大肉鋪、包子鋪、麵包坊、香油坊等,即便不是趕集的日子,兩側商業網點也十分熱鬧。
每到集期,整條街道會被佔滿,中間是各式各樣的臨時搭建的帆布棚子,棚子里售賣服裝、鞋帽和女人用品。行人和顧客必須在棚子的兩側穿行。快到最西頭了,才沒有了棚子,街道中間被其它小販佔領,有水果攤、水產攤、土產攤和煙攤。從牌坊處起,一直到集市西邊的盡頭,大約有兩千步、三里地的樣子。
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這個地方獨有的東西。我在集市的偏西頭,看到了一個售賣布老虎的攤點,主人是一位穿著十分講究的老奶奶。這個攤點將一隻半米高的桌子擺在街中心,桌面上鋪著一層彩布,上面擺放著布老虎、老虎鞋和用彩布縫製的掛件,掛件上有老虎、辣椒、蒜頭、笤帚和幾枚不同形狀的花瓣,其中花瓣裡面有花椒,據老奶奶說,這個掛件是給百歲小孩子的小禮物,老虎可以避邪祟,花椒可以去病灶。老奶奶今年八十多歲了,這些東西都是他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的,尤其是老虎頭,鼻子眼都是用綵線縫製的,十分細膩,富於藝術性,看上去非常耐看。大個布老虎,老奶奶要價30元,掛件每個7元,老虎鞋每雙15元,若想買還可以便宜。我想買一個布老虎和一個掛件玩,試著問一共給30元是否可以。旁邊的一個姐姐立即說:「怎麼不行!」,老奶奶非常高興,趕緊給我用塑料袋裝好送到我手裡,我掏出錢給了老奶奶,然後說一聲謝謝。老奶奶非常幽默,笑著說:「既然花錢了,就不用謝了!」
記得小時候,集市上這種布老虎、老虎鞋比較多,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的手工製品越來越少了,老奶奶今年都八十多歲了,很難想像,這種手藝還能傳承多久。除老奶奶售賣這種掛件外,我還看到了兩個攤點,也在賣這種東西,一位也是老奶奶,另一位是個老頭。我問老頭是哪裡人,他說是安次葛漁城的。看來,這種戴掛件的習俗流行於津西一帶,並非每個地方都有,從這個意義上看,應當屬於當地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傳承和保護。
在石各庄集市上,有幾家肉鋪。「肉鋪」,是我小時候經常聽父親嘴裡提到的名詞,在明清小說里,「肉鋪」也可以讀到。但最近三四十年,「鋪」被「店」所代替,「肉鋪」叫「肉店」,但在石各庄賣大肉的,現在仍喜歡稱「肉鋪」,我就看到了幾家肉鋪,如永義肉鋪、李記羊肉鋪等,由此可見,文化是有慣性的,尤其是在民間,這種慣性的力量十分強大,是輕意不會改變的。
我小時候還有「飯鋪」一詞,但「飯鋪」被「飯店」一詞取代得比較徹底,現在幾乎看不到「飯鋪」的字樣,不過,在鄉間老人的嘴裡還可以聽到「下飯鋪」一詞,估計用不了多長時間,「飯鋪」一詞也就成為歷史名詞了。
今天趕集沒有看到賣豆腐的王先生。據當地人說,王先生每天早晨就做兩水桶的滷水豆腐,拉到集上或街頭售賣,賣個個把小時就結束了,不影響下地幹活。他手裡有一隻梆子,閑下來就敲幾個,敲梆子是需要節奏感的,所以,人們只要聽到這種帶節奏的市聲,就知道賣豆腐的來了。我小時喜歡用黃豆換豆腐,如今都是用錢買,這種街頭梆子聲,實際上已經難得一聞了。
在石各莊周邊一帶,包括我的老家李各庄,民間最好的美食是熏豬頭肉,這種美食看上去色澤鮮紅,有質感,加之有一種特殊的炭香味道,誰看了都想吃,誰聞到了都流口水。在石各庄集市上,也有數家賣熏豬肉的,其中蔡家熟肉鋪是一家固定攤點,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誘人的熏製品,除當家的豬頭肉外,還有豬的上下水,我最愛吃的粉腸子也有,但今天已經賣完了。
在石各庄大集上,有一位老人推著電動車,車上放著一隻不鏽鋼的圓筒,裡面盛裝著小棗和紅豆餡的棕子。他自己並不吆喝,而是通過一隻提前錄好音的喇叭喊,我一開始聽到的聲音是「羊毛粽子」,心裡直納悶,羊毛怎麼還可以做粽子?後來,我向老人核實,他字正腔圓地告訴我,他喊的實際上「小棗粽子」,把「小棗」拉長了聲唱出來,聽到的聲音便是「羊毛」了。
羊毛粽子
在石各庄街中心,總有一個賣熟山芋的婦女,從老遠的地方就可以聞到濃濃的炭糊味。上次趕集的時候,我曾經買了一塊。今天來到這個攤點上,仍然想買一塊嘗嘗,但因為手裡的東西太多了,所以被迫割捨掉了。據賣家介紹,好的山芋每斤七塊錢,這個價格並不貴,她解釋說,因為生山芋已經長到四塊錢一斤了。記得我在市裡也經常買熟山芋,多數攤點用的是八兩稱,每塊山芋上來就是二斤多,其實際重量並不到。而在石各庄這家賣山芋的攤點,她用的是十兩稱,在份量上是不會有問題的,雖然表面上是貴了點。
走著走著,看到路邊有兩個婦女在賣鵝蛋,鵝蛋被放在一隻臉盆里,只有十幾枚。蛋頗上還有糞便的痕迹,老姐姐告訴我,這是新下的。我問多少錢一斤,姐姐說,均背著每個四塊,買多了還可以便宜。我很相信老家人,並沒有猶豫,11個鵝蛋花了四十元就買走了。中午回家炒了兩個,打出來的黃兒非常大,一看便知道是自家養的,味道當然非常好了。
我走到集市盡頭的時候,在牆上看到了「石各庄鎮計劃生育一條街」幾個字。帶著好奇心,我繼續沿街往西走,方知所謂一條街,是將近一里地長的標語街,兩側牆上寫滿了計劃生育標語和生育知識,如「避孕節育」「公民的七項計劃生育義務」等,也不知道這條街始於何年何月,儘管很多字跡已經模糊了,但有關部門的用心還是看得出的,記得實行「一家一孩」政策時期,計劃生育小分隊是最厲害的,誰家要有懷上二胎的,就想法設法給你打掉。有趣的是,鄰近的河北省計劃生育政策貫徹的並不嚴格,若存在二胎有被打掉的危險,有的人家就到葛漁城的親戚家去躲避,待生下來也就只能一罰了事了。
在集市上溜了一大圈,所見所聞都令我高興。在這裡,我感受到了鄉情鄉音,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自然,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妙。尤其是鄉音中保留下來的特有的名詞,比如「摔了(liao音)了(le)」,意思是摔壞了,「了」等同於「壞」,這種用法,只有在老家才可以聽到。這顯然是一種方言土語。此外,一些民間遺存,如前面提到的布老虎以及百歲孩子戴吉祥掛件的習俗等,也是地方獨有文化現象,若不深入到民間,是不可能見到的。
公牛真牛啊
村裡的大喇叭
石各庄是個大村,又分石東、石西、石南、石北四個小村。我與石各庄是有緣分的,我有一些同學、朋友是這些個村子的。我的大嫂子是石東的,姓石;我二嫂子,是石西村的,姓何。我的姥姥家在石西村,姓紀。小的時候,經常隨母親回娘家。我沒有看見過姥姥、姥爺,大舅死的早,好象也沒見過。二舅、三舅和老舅都見過,來往最密切的是老舅家。老舅媽生育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我還記得三個表哥、表弟的小名,依次是小田、二嘎、滿倉,兩個表姐和一個表妹叫什麼,全都記不住了。我小的時候,愛隨媽媽回娘家。因為回娘家,可以吃到平常吃不到的東西,記得三舅烙的肉餅特別好吃,三舅是個光棍兒,他有肺結核,媽媽帶好去他家裡,不讓我吃他做的東西,怕被傳染。據說石各庄的「紀」姓與紀曉嵐的紀姓有關係,也不知真假,但也無須考證,和古人攀親,似乎是一種時尚,但對於我這個農民子弟,也沒有什麼用,還是好好當農民子弟就夠了。
趕集的美女
土煙
小哥哥發福啦
驢打滾
熏狗肉
大肉脯
唯一的一家書店
逢陰曆一、六是石各庄大集,大家不妨到我的老家一逛,到時候我可以給您的當導遊了!
武清本地公眾服務平台
…….
搜索微信公眾號"武清生活網"或新浪微博@武清生活網獲取武清最新資訊


TAG:武清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