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滄州驕傲!他,全國首位從環衛工走出的「大國工匠」!

滄州驕傲!他,全國首位從環衛工走出的「大國工匠」!

  又一次見到運河區環境衛生管理站站長、黨支部書記李德時,他剛剛從中組部「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情研修班載譽歸來。

  作為全國首位被列入「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專家的環衛工人,其實李德的經歷並不複雜:他掃過大街、裝過垃圾、當過汽車修理工、干過司機,36年來,他的崗位始終沒有跳出「環衛」這個圈。

  他初中文化,通過電大考上了法律專業大專文憑,還自學車輛動力學基礎、剎車性能、行駛控制等課程,先後完成個人技術革新106項,獲得國家實用性專利9項,小型吸污車、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吸污車絞盤、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4項發明填補了國內特車空白。14年間,他靠著自主研發,讓運河區公廁管理的糞便清掏機械化作業率,從18%提升到了98%。

  他是全市環衛系統唯一擁有雙技師職稱的人,也是全國環衛系統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並榮獲了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省突出貢獻技師、省高技能人才庫專家等眾多榮譽稱號……他憑著既不怕苦、不怕累,又潛心創新探索的作風,被譽為「新時代的時傳祥」。

  創新路上的「排頭兵」——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環衛工人總是和臟臭累聯繫在一起,是他憑著對環衛兄弟姐妹們的一腔熱情,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執著,先後改進改裝了吸污車、糞便機械化作業車等,讓獅城的環衛工人擺脫了臟臭累

  見到李德時,他自嘲地說自己充其量就是個「丐幫頭」,這個「能人」也是被逼出來的。李德這麼說,是有原因的:1982年,20歲的李德進入環衛系統,在解放路上掃大街。過往的行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著他,有的人挑釁地從他的掃帚上騎車軋過去。這讓李德深刻感受到了人們對環衛工人的偏見,他發誓一定要在這個行業紮根,干出個樣來!

  1985年,李德進入環衛局維修車間,開始接觸環衛車輛。那段時間他如痴如醉地鑽研汽車維修,大量地看書學習,不斷地摸索,甚至有一次做夢都夢到白天那個沒修好的部件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兒,李德慢慢成為一名汽修高手。「車從單位院里過,我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誰開的;車有毛病,我不用拆開,一聽,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兒……」一分付出,一分收穫,李德就這樣又進入單位的維修車間,跟汽車、機器打上了交道。

  「當時變速箱拆裝不方便,四五個大小夥子抬著都吃力。」李德萌生了自製一些簡單小工具的想法,靠著一股子衝勁,他鑽研出了變速箱絞車,實現了一人輕鬆拆裝。從那時起,創新的種子就在李德內心紮下了根。

  2004年,滄州市運河區成立了公廁管理站,李德當上了站長。「三輛掏糞車、兩台吸污車、七八個工人,這就是當時公廁管理站的『家當』。」李德告訴記者,可他們需要管理的公廁有164個。只有十幾個廁所能用吸污車清理,剩下的都需要人工來清理。每當看到工人們穿著雨褲清理化糞池,額頭上的汗都和糞尿混在了一起,李德的心裡總覺得心酸。他暗暗發誓,要讓工人們「解放」出來。

  李德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裝那兩台吸污車。因為那兩台車功率太小,他找了一台大功率的機器,買來零部件,靠著「化緣」來的工具,就在馬路邊擺開了「戰場」(因為單位沒有修車場地)。幾經失敗後,第一台小型吸污車終於在他和同事的手裡誕生,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四五倍。

  2009年,李德在檢查工作時發現,一位工人在清理旱廁時提著糞桶,蹭得滿身都是,他當即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工人們告別肩背、手提糞桶的現狀。

  他開始了小型糞便機械作業車的鑽研。兩個多月的摸索,光圖紙就畫了1000多張,終於一輛既美觀又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糞便機械作業車造了出來。如今,工人只需按動操作閥門,就可以輕鬆完成從清掏到傾倒的全部步驟。

  看到工人們疏通下水道手上磨出了泡,他又發明了「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洒水、沖洗;有的廁所位於平房區,小型吸污車都進不去,每次都得靠幾十米長的管子吸污,他受電力部門電線絞盤的啟發,又發明了手搖絞盤;看到環衛工開著小型吸污車冬冷夏熱,太受罪,他多次和經銷商、汽車生產商進行溝通,終於用他的執著打動了北汽福田汽車製造廠,並按照他提出的技術參數為他定製了底盤,成功升級了小型吸污車,不僅有空調,外形而且更美觀……

  「技能大師我不敢當,但這麼多年我一直留心一線的工作,我的技術革新、發明創造也是為了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我的出發點就是想讓弟兄們工作起來更『體面』。」李德說。

  工作崗位上的「拚命三郎」——技術創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背後需要付出和犧牲卻難以預料,是他憑著對環衛工作的熱愛,無私奉獻,用嚴謹、專註和求索,改造了20多輛環衛車,直接為國家節約改裝資金數百萬元,也讓許多質疑者的「不可能」成為現實

  小型吸污車是李德拿到的第一個專利。為了這,李德差點把命搭上。

  在既沒有樣車也沒有資料的情況下,李德全憑摸索大膽嘗試。連著半個多月,他幾乎每晚都睡不著,腦子裡全是圖紙和那輛初步構思的小型吸污車。在這種高強度的壓力下,他在工作中心臟病突然發作,被同事叫了救護車送到醫院。

  同事陳寶滄回憶道:「李德從小習練武術,身體非常好,就是累的,發病前幾天我們還勸他多休息。可他一旦投入到工作中,根本停不下來。就在送到醫院時,他還勸慰我們,讓我們不要擔心,先把手頭活幹完,他很快就會回來。」

  當李德被送到醫院後,傳統治療絲毫不起作用,醫生建議給他打一種特殊針劑,讓心臟停止跳動後再重新起跳。「醫生說這一針打下去就有可能再也醒不了,家屬必須簽字。」妻子陳紅文手拿著筆遲遲不肯簽下去。「簽吧,沒關係。」在李德的鼓勵下,妻子才簽下了這張風險告知書。

  搶救成功後,李德又接受了手術治療。醫生特意叮囑李德:這是先天性的心肌肥厚,必須靜養,半年內不能幹累活兒,更不能著急、生氣……而他,住院一星期,回家休息了一星期,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我是這套革新技術的研發設計者,沒人能替代。在病床上,只要想起路邊還放著那些設備,那些來之不易的零件,我心裡就空得慌。」李德說道。最終就憑著這股子韌勁,小型吸污車在運河區成功「問世」,並在全市推廣。從此,他在單位又多了一個「拚命三郎」的雅號。

  熟悉李德的人,都知道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因工作「負傷」。他在當維修車間主時,被高壓管打到眼上,他忍著劇痛堅持修完機器,才去醫院,一隻眼睛幾乎失明;被高壓管還打穿過手掌,其他的「磕磕碰碰」不計其數,但都沒有一次耽誤過工作。

  由於我市沒有建立健全糞便處理中心,糞便和污水直接排放很容易導致環境污染,而且糞便處理費用非常高。李德想到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對現有的吸污車升級,改裝成一款節能環保的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徹底解決糞便處理的難題。

  經過多次實地觀察和實驗,他最終確定了兩款改裝的樣車。在此後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常常深夜爬起來構思每個部位的設計和細節,並預想著可能出現的問題。最後,他覺得方案成熟了,便組織工人去舊貨市場「淘寶」,著手進行車輛改造,幾天的時間,樣車就研製成功了。

  但在試車後,李德發現效果並不理想,這讓他備受打擊。夜裡他閉上眼睛就是失敗的場景,短短几天,他的神經炎就發作了,劇烈的頭痛使他苦不堪言。可他並不肯認輸,拿止疼葯頂著來完善設計方案,最終按照垃圾壓縮車的原理,設計出一套壓縮式固液分離的吸污車。如今,改進後的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污車只需要一名司機和一名操作人員就能操作,大大節省了人力。

  李德一次次把空想轉變為了現實,可因為身份等原因,卻被許多人一次次質疑。

  「我申報的都是整車的國家專利,其實裡面還涉及零部件和動力系統等很多新型專利。」李德回憶道,去申請專利,國家專利局的工作人員得知他是一名環衛工人,對他的成果表示懷疑,認為他是抄襲的,不予辦理。「那時說什麼也沒用,只能等著時間去考證。後來,過了幾個月,再去申請,並和有關專家進行論證,才讓質疑一點點消除。」李德說。

  前幾年,市環衛局購置了8輛60萬一台的路面吸塵車,可由於城區路面時有不平,造成吸塵裝置傾斜,出現揚塵現象,吸塵車面臨報廢的處境。李德得知後,經過對吸塵車構造和原理的再三分析,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反饋給了吸塵車廠家。很快,廠家一位空氣動力學的高級工程師給李德回信告知:「這套方案理論性是行得通的,但要落地至少需要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和兩年多的論證。」

  可時間不等人,李德只好自己改造。零件沒有模具,他就手工對一些異形件進行切割打磨;各個連接系統不熟悉,他就對照原車一點點摸索。每天早上5點來,晚上10點多走,一連兩個多月,愣是「破譯」了整套技術,只花了幾萬元,就對吸塵車成功進行了改裝。

  2004年以來,他先後完成個人技術革新106項,獲得國家實用性專利9項,4項發明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改造了20多輛環衛車,直接為國家節約改裝資金數百萬元,用實際成果收穫了眾多質疑者的尊重。

  工匠精神的「傳承人」——「大國工匠」看似遙不可及,離大家很遠,是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用奮鬥、創新和堅守,舍了別人眼中的「利」,得了自己內心的「求」,讓廣大的普通從業者也能體會到那份近在咫尺的榮譽和希望

  「干這項工作靠的就是良心,工人們的艱苦環境時刻激發著我的鬥志,每看到自己的努力為他們帶來工作環境的改善,我就有一種深深的自豪感。」談起自己的工作,李德滿是激情。

  這些年,李德也有好幾次機會可離開環衛行業:曾有單位看中他的能力要將他調走;南方廠家看中他的才幹,想讓他去做技術指導,待遇從高從優;自幼習武的他屢屢在武術比賽中獲獎,被新加坡相關機構看中,想高薪聘他任教……面對這些機會,他卻始終沒有「鬆動」。

  有些人說他傻,榮譽和能力本可以讓他換個環境,體面地生活,他卻天天泡在骯髒的第一線;有些人不理解,九項國家專利和眾多技改技術本可以讓他衣食無憂,他卻無償地提供給武漢、北京、南昌、山東等環衛特種車廠家使用;有些人總勸他,快60的人了,有些事不必親力親為了,可他卻準時出現在一線現場……

  「人要懂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我是舍了很多物質和時間,可這也證明了我有這樣的價值,這就夠了。而我也因此收穫了技術的升華、創新的喜悅和環衛工人開心的笑容,這還不夠嗎?」面對旁人的好心相勸,李德想得更多的是擔當與責任,他不得不承認,年齡不饒人。基於此,為了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發揮更多的餘熱,去年開始,他又利用閑暇時間,開始為滄州師範學院、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義務授課指導,並與滄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師工作站」。

  「學無止境,我在指導他們的同時,也是在自我總結,自我完善。」李德談起學習,就不禁聊起了本月初,參加的由中組部組織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情研修班。「當了解到一同學習的來自航天工業、核工業、造船重工、汽車製造、中國兵器工業等行業專家的事迹,我才感覺自己做的是多麼微不足道,也讓我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內涵,有了更多前進的內在動力。」李德表示。

  現在,他又迎來了新的挑戰,1個月前,他從運河區公廁管理站調到運河區環境衛生管理站擔任站長、黨支部書記。為了儘快熟悉新業務,他把作息時間調整到了每天晚上11點睡覺,凌晨兩點多起床,並堅持下到第一線,詳細了解各項作業的流程,以便提出改進措施。談起下一步工作,他信心十足地說道:「現在『家底』比當初厚多了,但100多輛作業車機械作業率只有50%,這就意味著還需很多工人受苦受累。我正在收集改進措施,儘快利用自己的技能,去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讓他們的工作更體面、更有尊嚴。同時,也將立足崗位,引領更多的『戰友』,走上新時代環衛工人知識性、專業性、技能型的道路,傳承工匠精神。」

  做「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成為全國環衛戰線首位「大國工匠」,這是李德的榮譽,也是他幾十年如一日踐行「工匠精神」的寫照。

  所謂「工匠精神」,既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更是一種追求完美的理念。近年來,「工匠精神」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詞」。十九大報告要求,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對於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極具指導意義。

  對於個人而言,有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是對工作最好的尊重。唯有嚴謹、認真地對待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牢固樹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高標準對待工作,堅決杜絕「差不多」現象,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我們才能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而言,「工匠精神」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打造更多的精品、優質產品,塑造更多的「中國品牌」,中國經濟發展才能進入質量效益時代。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在社會上真正叫響「工匠精神」,打造一支精益求精的「工匠團隊」,向創新要動力,向質量要效益,在建設創新驅動經濟強市的征程中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實踐看,愛崗敬業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幾十年來,李德用一顆精益求精的心,走出了「大國工匠」的「范兒」,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了愛崗敬業的精髓。爭做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就需要我們以李德為榜樣,自覺把「愛崗敬業」時刻體現到工作中,把每一項日常工作都打造成精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